【中華百科全書●經濟●龍銀】 龍銀,是銀圓的一種,又稱龍洋、為清末民初最通用的貨幣。
我國貨幣一向以銅錢為主,金銀實物,雖同有貨幣之作用,其與銅錢之關係,只是實價的比換,而且是民間自由授受,並無本位貨幣之法制,自宋代以後,漸以銀兩為主要貨幣,用生銀鎔鑄為銀錠,流通使用。
而銀錠的大小、成色、形狀、各地不同,種類名稱,全國有一百多種,市場交易,非常不便。
鴉片戰爭以後,海禁大開,外商紛紛以銀圓來華購買商貨,這種銀圓,各國鑄作雖有不同,大體上都是製作精美,而且成色、形狀、重量都有一定,使用方便,深受國人歡迎,於是洋銀大量輸入,至光緒初年,洋銀輸入,高達十一億元。
其中以墨西哥鷹洋占四億元為最多。
此種以九成之銀,鑄成銀圓,易我十成之銀,對我損失之大,自為我朝野有識之士所不能忍受,而亟思對策。
首創自鑄銀圓,以對抗洋銀的,是兩廣總督張之洞。
光緒十六年(西元一八九○),我國第一批銀圓,於廣東省鑄造發行,此種銀圓,重庫平七錢三分,幣面上為光緒元寶,一篇蟠龍花紋,另有廣東省造字樣。
此後各省紛起倣造,但各省鑄造之銀圓,形式、重量,略有出入,清政府乃於光緒二十九年(一九○三),統一鑄造大清銀幣,並規定一兩銀幣為本位幣,銀圓的重量,統一為七錢二分,此類光緒元寶,以及後來的宣統元寶、大清銀幣,都有蟠龍,故統稱龍銀。
據民國三年的調查,全國鑄造龍銀,有二億三千五百多萬元。
只是原擬驅逐洋銀的目的沒有達到,而是龍銀和洋銀一起流通。
(楊靜賢)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9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