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文學●橫吹】 橫吹,北狄諸國的胡樂。
最先也被稱為鼓吹曲,為軍中所吹奏的樂歌。
兩漢時設有黃門鼓吹署,用於朝會宴饗,道路從行,軍中凱歌,也用以賜功臣所奏的樂歌。
在鼓吹署中,又分殿庭、鹵簿、橫吹、短簫鐃歌四部,故橫吹本是鼓吹署中的一部。
樂府詩集卷二十一云:「橫吹曲,其始亦謂之鼓吹,馬上奏之,蓋軍中之樂也。
北狄諸國,皆馬上作樂,故自漢以來,北狄樂總歸鼓吹署。
其後分為兩部,有簫笳者為鼓吹,用於朝會、道路,亦以給賜。
漢武帝時,南越七郡,皆給鼓吹是也。
有鼓角者為橫吹,用之軍中馬上所奏者是也。」
崔豹古今注云:「漢博望候張騫入西域,傳其法於西京,唯得摩訶兜勒一曲。」
武帝時,李延年因胡樂更造新聲二十八解,是乘輿時所用的武樂。
魏晉以來,二十八解已不具存,僅有黃鵠、隴頭、出關、入關、出塞、入塞、折楊柳、黃覃子、赤之楊、望行人等十曲。
今漢人的橫吹曲辭,均已亡佚,所存者僅於樂府詩集中所錄魏晉以來文人的仿製而已。
又魏晉南北朝以來,梁樂工所採集的北歌,有三十六曲,歌辭六十六首,名為梁鼓角橫吹曲,亦列入橫吹曲中,這是西元三世紀到六世紀間北狄的民歌,資料至為珍貴,其中木蘭辭及敕勒歌,尤膾炙人口。
梁鼓角橫吹曲與南朝的吳歌、西曲,是同時代的民歌,一為橫吹,一為清商,可供比較研究。
(邱燮友)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4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