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戲劇●吹腔】 吹腔,一般泛指在舞臺上,用吹的管樂(笛子、嗩吶、海笛、簫等)為主要伴奏樂器的聲腔,都可稱為吹腔。
似與雜劇、傳奇一樣的使用得相當籠統而含混不清。
歐陽予倩「談二黃戲」謂屬於戈陽腔的嚨咚調,又稱梆子調,又稱吹腔。
另「綴白裘」所收的「梆子腔」零齣,其中包括有吹腔、吹調、秦腔。
據此吹腔、吹調、秦腔均應同屬梆子腔系統。
歐陽予倩「談二黃戲」謂西皮也出於吹腔,受了秦腔的影響,便成了現今的形式。
據此吹腔和秦腔在當時必也曾經有過血肉相融的一段時日,從今之秦腔和今之吹腔,在板眼上和音調上作比較,其間並非全無可聯繫之處。
梅蘭芳「舞臺生活四十年」謂「奇雙會」是一齣吹腔戲,發源於徽班。
又謂吹腔是四平調的前身,它是一種時調性質的曲調,變化不多,很容易唱到油腔庸俗。
以「烏龍院」一劇為例,從前舊贛劇或徽班老本,其寫作秦腔者,今日皆唱吹腔,到現在的平劇唱四平調(平板二黃)。
但在川劇和滇劇中,此劇仍以笛子伴奏,其聲調則介乎吹腔與四平調之間。
在中國傳統戲曲聲腔源流上,吹腔應與梆子腔或秦腔同屬一系統,祇因流行地區、結合聲調、伴奏樂器不同,而發生某些變化。
至今舞臺上仍保存很多吹腔戲,如販馬記(一名奇雙會)、打櫻桃、打缸、打皇分家(紫荊樹)、打槓子等均是。
(林清涼)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1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