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丘逢甲】 邱逢甲(西元一八六四~一九一二年),宇仙根,號蟄庵、蟄仙、仲闕。
乙未返國後,復姓丘,名倉海,居曰念臺精舍,子名念臺。
雍正年間,其曾祖士俊自廣東鎮平(今蕉嶺縣)入墾臺中東勢,祖學祥,亦習武,父龍章力學,選拔貢,坐館授徒,有子七人,長曰先甲,逢甲居次,幼從父學,六、七歲能吟詩作文,十四歲應童子試,作臺灣竹枝詞百首,敘事論史,才思敏捷,十九歲補廩生,從海東書院山長施士浩遊,博覽籍,留心經世之學。
二十四歲為臺灣道唐景崧收作弟子,佐治文書。
是年中武人,二十六歲進士,授工部主事,未任而返。
主講臺中衡文書院、臺南羅山書院、嘉義崇文書院,兼以經世致用,教育生徒。
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甲午朝鮮事起,臺灣為海疆重鎮,倭兵昔曾至境,尤所垂涎。
五月,清廷密諭預籌防務。
暫篆巡撫唐景崧為主辦,會辦林維源,督辦團防,提督楊歧珍、總兵劉永福為幫辦。
而景崧報委邱逢甲招募義勇,吳湯興任義勇統領,亦皆屬防務之幫辦。
乙未割讓臺澎,各方爭諫。
清廷電召守臣內渡,臺灣官民鑒於國際公法有「割地須問居民能順從與否」,及「民必須從,方得視為易主」之規定,用陳季同議,對外稱「民主國」。
五月初一,邱逢甲、林朝棟集臺北紳商,推唐景崧為主,進賀表。
設內務、外務、軍務衙門,以俞明震、陳季同、李秉瑞為督辦。
設議院,推林維源為議長,不就,而日本大軍入侵,官多內渡,劉永福等與義軍繼續拒日護土。
逢甲留詩與妹倩張君有云:「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捲土重來未可知,江山亦要偉人持,成名豎子知多少?
海上誰來建義旗!」
悲痛何亟!
逢甲返粵後,主講潮州韓山書院、海陽東山書院、澄海景韓書院,講授時務策論及實用之學,二十六年創立嶺東同文書院,自任監督,以維新鼓舞學子。
三十二年赴廣州任學務公所參議,嗣任廣州府中學監督、廣東教育會會長、諮議局副議長,及兩廣方言學堂監督。
思想由維新改革,轉而為革命救國,傾向國父所領導國民革命。
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冬,倪映典在廣州策動新軍起義事洩,丘逢甲暗中維護鄒魯。
黃花崗之役,鄒魯藏軍火彈藥於諮議局,事敗,逢甲通知鄒魯、朱執信奔避。
廣東軍政府成立,任教育司長,及組織中央政府之代表,南京政府成立,被為參議院參議員。
逢甲詩文雄健瑰瑋,卓然名家。
著有「柏村詩草」、「嶺雲海日樓詩鈔,其謁明孝陵詩云:「鬱鬱鍾山紫氣騰,中華民族此重興,江山一統方新定,大纛鳴笳謁孝陵!」
臨終遺言,南向而葬,表示不忘臺灣。
歿時年四十有九,惜不及見臺灣光復。
(曾迺碩)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