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少年中國學會】 少年中國學會是五四先後出現的為時最久,會員最多,分布最廣,分化也最明顯的一個社團。
它發起於民國七年六月三十日,經過一年的醞釀和籌備,於八年七月一日正式成立,到十四年底因社員的分化而停止活動。
先後加入學會的共有一百二十餘人。
此學會成立後,在北京設立總會,南京和成都有分會,會員散布湖北、湖南、山東、山西、福建、安徽、遼寧、陝西、上海、杭州、天津、廣州等省市。
國外以在法國的會員最多,設有少年中國學會巴黎分會,其他在德國、美國、英國、日本和南洋等處也有其會員。
一、創立背景民國肇建,知識分子對於國運之改變寄望甚高,奈因種種的原因,使國家內有軍閥割據,外遭列強壓迫。
有志之士,齊尋救國之道,聯合同好,組織社團,共為理想而奮鬥,少年中國學會為其中之一。
七年,一批中國留日學生因反對段祺瑞與日本訂立軍事祕約,集體返國,組「留日學生救國團」於上海,適四川籍的王光祈、曾琦、周太玄、李璜等人商議在京津區設立該團分部,少年中國學會(以下簡稱少中)由此而生,其意在效法馬志尼之「少年義大利」,改變現狀,創新局面也。
二、組織與宗旨「少中」原為一批熱衷愛國青年所組成,不重血緣性與地緣性,亦不急於確立主義,無總會、分會之權限畫分,更無會長存在。
五四發生後,成員驟增,由於會員從事行業與專長的不同,內在矛盾乃隨會員人數而成長。
八年七月一日,學會正式成立,始以「本科學的精神,為社會活動,以創造少年中國」為宗旨;
以「奮鬥、實踐、堅忍、儉樸」為信條;
並以「不作官,不嫖,不賭,不納妾,不參加宗教迷信活動,不在洋行工作或為自己生活去經營商業」為約束。
三、活動少中成立之際,標榜「不利用已成勢力,不依賴過去人物」,認為政治之基礎在於社會,唯有從事社會改革,纔是革新政治、釜底抽薪、一勞永逸的辦法。
因此,少中的目標乃在教育與實業兩方面:(一)教育活動:以創辦刊物為主,所發行之刊物中,又以「少年中國」月刊及「少年世界」月刊兩種較為重要,兩者皆由方東美為總編輯。
少年中國創於八年七月,停刊於十三年二月,偏重於哲學、文學、純科學等理論性題目的探討,如人生觀、世界觀和社會問題,當集中討論某一問題時出版專號(如婦女號、法蘭西號、相對論號等)。
少年世界創刊於九年一月一日,終止於同年十二月,其內容側重於各地工場、農村和社會情況的調查記錄,並報導世界各地農工情況,由於經費不足乃告停刊。
(二)社會活動:主要表現於「工讀互助團」的提倡,並進一步發起「留法勸工儉學」運動。
其目的在幫助青年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與互助勞動的習慣,並創造讀書上進的機會,但由於青年學子仍為舊社會士大夫的觀念所囿,資金的短缺,組織的不完善,兩項活動皆告失敗。
四、分裂與消散(一)少中既無首領制,又無明確的主義、陣線,社員的成分且不相同,彼此的了解已不容易,合作奮鬥更加困雞,一有異議,激烈者走上極端,退讓者乃趨於消極,不參加會議與活動。
(二)陳義過高,純欲透過學術的宣揚以改造社會,不從事政治活動,但社會活動實與政治不可劃分。
勤工儉學運動失敗後,內部遂有政治活動與社會活動之爭。
(三)共產黨第三國際著意向華移殖,李大釗、毛澤東、張聞天、惲代英等人且在十年成立中國共產黨,國家主義者如李璜、左舜生、余家菊、陳啟天等人,遂亦於十二年十二月在巴黎成立中國青年黨,以資對抗。
十三年二月,少年中國停刊,兩派溝通協調之工具中斷。
十四年七月二十日會議上,兩派終至以武力相向,學會乃告解體。
少中活動為期雖僅七年零十日,然而其會員分別成立中國共產黨、中國青年黨,有的堅持初衷,從事學術教育界的研究與領導。
因此,少中對我國近代政黨政治及學術的影響,不能謂之不大。
(王士儀、王綱領)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