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是中國科學院直屬的綜合性文獻情報機構。
1950年初建時為中國科學院院辦公廳下設之圖書管理處,1951年改為圖書館,1985年11月改名為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同時保留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的名稱。
館址分別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和中關村科學院南路,館舍面積共13,000平方公尺。
該中心建館時的藏書基礎是接受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藏書約330,000冊,其中以線裝古籍和日文圖書居多,經過40多年不斷補充,現有圖書總量已達5,620,000餘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分別占總書量的70%和30%,其中中外文期刊合訂本30,000種3,040,000冊,普通圖書900,000冊,線裝古籍460,000冊,各種科技報告1,020,000冊(件)。
目前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基礎理論和電子學、計算機、半導體、原子能、材料等新技術以及科學史領域的藏書具有一定的特色。
在文獻類型上,則以科技期刊為主,學術會議錄、科技報告、美國政府出版物,學術團體出版物的人藏比較有系統。
此外,地方志、明清文集亦為珍藏。
據SCI所引用的西文期刊,其中自然科學部分的50%該中心均有收藏。
從1950年代起開始進行國際書刊交換工作,至今已與世界上59個國家和地區的1,589個單位建立了交換關係,僅1989年通過交換所獲得的連續性出版物即有2,770種。
該中心長期堅持以中國科學院院內讀者為主,兼顧院外的服務方針,利用豐富的館藏和各種服務手段為科學研究和經濟建設提供文獻情報服務。
開展服務形式主要有:文獻借閱、參考諮詢、文獻檢索、複印、聲像、縮影等。
關於計算機服務方面有:(一)曾先後引進SPIN和CPI磁帶,為院內外一些單位提供SDI服務。
(二)完成了全院西文連續出版物聯合目錄系統的計算機處理任務,為讀者提供十幾個檢索點的多途徑檢索。
(三)西文圖書訂購系統已研製完成,計算機輔助的財務、人事管理系統已經建立。
(四)完成了檢索性書刊排版與造庫系統。
(五)從1988年起,開展了分布式圖書館自動化集成系統的研製,準備實現收集、加工、借閱、期刊、交換等工作管理自動化。
目前西文期刊管理子系統和流通管理子系統已經投入試運行列;
書目數據庫公共查詢子系統也已部分完成。
(六)目前中心已有PDP11/23和MICROVAXII各1臺、微機24臺,都已投入使用。
在軟件研究上,除完成了西文連續性出版物聯合目錄系統的建庫和檢索軟件外,還和成都館的專家合作,研製成LASARS情報檢索軟件,並對引進的數據庫軟件進行了二次開發。
該中心業務部門有:國內文獻部、國外文獻部、第一文獻服務部、第二文獻服務部、檢索諮詢服務部、綜合情報部、學科情報部、研究發展部、編輯出版部、計算機應用研究室、複印室和聲像室,另有北京科圖技術開發公司。
現有工作人員432人,其中具有高級專業職稱58人,中級專業職稱132人,初級專業職稱132人。
該中心於1981年加入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IFLA),成為其機構會員,與美國研究圖書館情報網絡(RLIN)和德國能源、物理、數學專業情報中心(FIZKA)開展圖書館自動化和國際情報聯機檢索的合作。
先後編輯出版了270多種刊物,主要有:[中國科學院圖書館館藏外文期刊目錄]、[中國科學院圖書館館藏地方志目錄]、[中國數學文摘](季刊)、[中國物理文摘](雙月刊)、[圖書情報工作](雙月刊)、[現代圖書情報技術](季刊)、[科研開發動態](雙月刊)和[國外科技政策與管理](雙月刊)等。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