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6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古文書】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5 14:56: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古文書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中國古文書指清朝末年(1911年)以前中國古代社會以官府文件為主體的公私文書。

 

中國最早的文書是距今四千年帝舜時期的[虞書](見[尚書.堯典.皋陶謨]),但原件早已無存。

 

現存最早的古文書是清末以來在安陽出土的甲骨卜辭與刻辭。

 

而現存數量最多的古文書是清代文書,約有上千萬件。

 

自商周至清代的文書載體主要有:甲骨(龜甲和獸骨的合稱)、竹木、金石、縑帛、紙張等。

 

先秦時期的文種主要有:典,是有關國家重大制度及法規文件,其中刑法典後來又稱刑書;

 

謨,是君臣之間謀畫、商議國事時的記錄文書;

 

訓,為君教其民或以上誡下之詞;

 

誥、命,國君在賞賜、任命諸侯、告誡臣工時使用之,其中國君命令性文書後稱為命書;

 

誓,國家在興師作戰、用以誓告軍旅的重事文書;

 

檄文,國家發布的征戰動員令,用以表明出師意圖、揭露敵方罪惡及號召軍民、嚴明軍紀等;

 

璽書,國君或卿大夫使用的印封文書;

 

書,臣下對上有所陳述奏諫時使用的文書;

 

移書,國家之間、臣僚之間的往來文書;

 

盟書,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會盟簽訂的條約文書。

 

秦漢以後,產生了與中央集權制和封建等級制相適應的文種,可以概括為3大類:一是皇帝專用的詔令文書。

 

至清代,規定為詔、誥、敕,但經常使用處理政務、告誡臣僚的文書稱諭旨,則是前代所無。

 

二是臣僚上書皇帝使用的文書,稱為奏疏。

 

清沿明制稱奏本和題本,康熙以後又新增一種奏摺,即密奏文書。

 

三是官府相互行文使用的文書,稱為官府行移文書。

 

明清時期,下行文有劄付、帖、照會、牌文,扎文等;

 

上行文有諮呈、呈狀(清代簡化為呈)、申狀(清代分為詳文和驗文)、牒呈、牒上等;

 

平行文有諮、關牒等。

 

甲骨卜辭已有一定的結構。

 

一篇完整的甲骨文書有4部分:前辭,記占卜的日期(干支)和占卜的人(商王或史官);

 

問辭,記卜問之事;

 

占辭,記占卜到將要發生的事情;

 

驗辭,記占卜後的結果或應驗的情況。

 

至秦漢時期,已有文書程式的規定。

 

現存比較完整的官方規定的文書程式見於南宋的[慶元條法事類]和[明會典]。

 

明清兩代的文書程式基本相同,其文字結構大體由7部分組成:(1)文件作者官銜、姓名,上行文中官銜、作者全寫,下行文和平行文中只寫官銜及姓,不具名。

 

(2)事由。

 

一般用一句短語說明行文目的,如曰「為某事」。

 

(3)正文。

 

一般有兩部分構成,前部分敘述案情,後部分提

 

出處:理意見。

 

(4)結束語。

 

多用固定的套語,告之受文者照文件辦事,但在文字表達上應體現上下尊卑。

 

(5)受文者官府名稱。

 

下行文作「右下某準此」(因古文書自左至右豎寫,故有此語);

 

平行文和上行文用文種名稱作動詞,寫作「右諮某官府」和「右申某官府」。

 

(6)行文年、月、日。

 

(7)文種名稱和作者。

 

下行文和平行文另作一行書寫,最後一行頂格大字標明文種名稱,不寫作者姓,不書名而花押;

 

奏疏和一般上行文的年月日也另寫一行,但文件作者姓名寫在年月日下面。

 

另外,自秦王朝開始,形成了文書的避諱制、抬頭制、用印制等,也是中國古文書的重要特徵。

 

避諱制即在行文中遇有皇帝的名字要改用它字或特殊的寫法代替。

 

抬頭制即在繕寫文書時,須將特定的詞句或空一至數格、或另起一行平格、或另行高出數格書寫,以示尊敬。

 

用印制即皇帝的印稱璽,官府和其他官員人等不得使用此稱。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5 23:30 , Processed in 0.116203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