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7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明醫雜著 卷二 痰飲33】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9-14 11:58: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明醫雜著 卷二 痰飲33

 

 

痰屬濕熱,乃津液所化,因風寒濕熱之感,或七情飲食所傷,以致氣逆液濁,變為痰飲,或吐咯上出,或凝滯胃膈,或留聚腸胃,或客於經絡四肢,隨氣升降,遍身上下無處不到。

 

其為病也,為喘,為咳,為惡心嘔吐,為痞隔壅塞、關格異病,為泄,為眩暈,為嘈雜、怔忡、驚悸,為癲狂,為寒熱,為痛腫,或胸間轆轆有聲,或背心一點常如冰冷,或四肢麻痺不仁,皆痰所致。

 

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

 

痰有新久、輕重之殊。

 

新而輕者,形色清白,氣味亦淡;久而重者,黃濁稠結,咳之難出,漸成惡味酸辣腥臊鹹苦,甚至帶血而出。

 

治法︰痰生於脾胃,宜實脾燥濕;又隨氣而升,宜順氣為先,分導次之;又氣升屬火,順氣在於降火。

 

熱痰則清之,濕痰則燥之,風痰則散之,鬱痰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積則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

 

又中氣虛者,宜固中氣以運痰,若攻之太重,則胃氣虛而痰愈甚矣。

 

主方︰二陳湯橘紅 半夏(湯泡) 白茯苓 甘草(炙) 生薑 上方總治一身之痰。

 

如要下行,加引下藥;上行,加引上藥。

 

若濕痰多軟,如身體倦怠之類,加蒼、白朮;寒痰痞塞胸中,倍加半夏,甚者加麻黃、細辛、烏頭之類。

 

愚按痰者,脾胃之津液,或為飲食所傷,或因七情、六淫所擾,故氣壅痰聚。

 

諺雲肥人多痰,而在瘦人亦有之,何也?蓋脾統血、行氣之經,氣血俱盛,何痰之有?皆由過思與飲食所傷,損其經絡,脾血既虛,胃氣獨盛,脾為己土,胃為戊土,戊癸化火,是以濕因氣化,故多痰也。

 

游行周身,無所不至。

 

痰氣既盛,客必勝主,或奪於脾之大絡之氣,則倏然仆地者,此痰厥也,升於肺者,則喘急咳嗽;迷於心,則怔忡恍惚;走於肝,則眩暈不仁,脅肋脹痛;關於腎,不哈而多痰唾;留於胃脘,則嘔瀉而作寒熱;注於胸,則咽膈不利,眉棱骨痛;入於腸,則漉漉有聲,散則有聲,聚則不利。

 

竊謂若脾氣虛弱,不能消濕,宜用補中益氣東加茯苓、半夏;若因脾氣虛弱濕熱所致,宜用東垣清燥湯;若因胃氣虛弱,寒痰凝滯者,宜用人參理中湯;若因脾胃虛寒而痰凝滯者,宜用理中化 痰丸;若因脾虛而痰滯氣逆,宜用六君子加木香;若因脾胃虛弱而肝木乘侮,宜用六君子加柴胡,頭痛宜用半夏白朮天麻湯;若因脾腎虛弱,寒邪所乘,以致頭痛,宜用附子細辛湯。

 

若風痰,加南星、枳殼、白附子、天麻、僵蠶、豬牙皂角之類;氣虛者,更加竹瀝,氣實加荊瀝,俱用薑汁。

 

愚按《脈訣》云︰熱則生風,故雲風自火出。

 

若風邪氣滯,痰蘊於胸中者,宜用之;若因肺經風熱而生痰者,宜用金沸草散;若因風火相搏,肝經風熱熾盛而生痰者,宜用牛黃抱龍丸或牛黃清心丸;若因肝經血燥而生痰者,宜用六味地黃丸;若因熱盛製金,不能平木而生痰者,宜用柴胡梔子散;若因中氣虛弱,不能運化而生痰者,宜用六君、柴胡、鉤藤。

 

若熱痰,加黃芩、黃連。

 

痰因火盛逆上,降火為先,加白朮、黃芩、軟石膏、黃連之類。

 

眩暈、嘈雜者,火動其痰也,亦加山梔、黃芩、黃連。

 

愚按前方若肺胃實火者,宜用之;若風寒鬱熱,宜用參蘇飲加山梔、片芩;若中氣虛熱,宜用補中益氣加半夏、桔梗;若腎虛陰火炎上,宜用六味丸;若腎氣虛,寒痰上涌,用八味丸。

 

若血虛有痰者,加天門冬、知母、栝蔞仁、香附米、竹瀝、薑汁;帶血者,再加黃芩、白芍藥、桑白皮;血滯不行,中焦有飲者,取竹瀝和生薑、韭菜自然汁,服三、五盞,必胃中煩躁不寧,後自愈。

 

愚按前方苦寒甘寒辛辣降火化痰行氣破血之劑,須審有是病而乃服是藥可也。

 

病去六七,即當止之,過劑則反傷中氣,而病益甚。

 

大凡內因之症,原屬脾胃虛弱,當審所致之由,而調養之,若稍重其劑,復傷胃氣,虛症蜂起。

 

若氣虛有痰者,加人參、白朮;脾虛者,宜補中氣,以運痰降下,加白朮、白芍藥、神曲、麥芽,兼用升麻提起;內傷挾痰,加人參、黃耆、白朮之類,薑汁傳送,或加竹瀝尤效。

 

愚按前症若脾肺氣虛,不能運化而有痰者,宜用六君子加木香;若肺氣虛弱,不能清化而有痰者,宜用六君子加桔梗;若因脾經氣滯而痰中有血者,宜用加味歸脾湯;若因肝經血熱而痰中有血者,宜用加味逍遙散;若因肝腎陰虛而痰中有血者,宜用六味地黃丸;若因過服寒涼之劑而唾痰有血者,必用四君子湯之類以主之。

 

若食積痰,加神曲、麥芽、山楂、黃連(炒)、枳實以消之,甚者必用攻之,宜丸藥。

 

若兼血虛者,用補藥送下;中焦有痰者,食積也,胃氣亦賴所養,若攻之盡,則虛矣。

 

愚按前症若元氣素實,偶因飲食過多而致者,宜用主方消導宿滯。

 

蓋食痰多因脾虛,食難消化而作痰也;血虛者,多因脾氣衰弱不能生血也,皆當調補脾胃之氣,則無食積之患,而血自生矣。

 

故東垣云︰脾胃之氣實,用黃連、枳實瀉之;虛,用白朮、陳皮補之。

 

其方內用神曲、麥芽。

 

說見上卷。

 

府庠沈文姬母,食濕面,吞酸,嘔吐,絕食,服芩連等劑,加寒熱,口乾,流涎,又食冬瓜一星,而嘔吐愈甚。

 

余謂此脾氣虛寒也,急用鹽、艾、附子炒熱,熨臍腹;又以其子口氣接其母氣,神氣少蘇;以參、朮、附子、陳皮為末,丸如粟米大,津咽五、七粒,次日加至十餘粒,漸服煎劑一二匙,乃思粥飲;又以參、朮等藥,五十餘劑而愈。

 

(詳見《內科摘要》。)

 

若喉中有物,咯不出,咽不下,此痰結也。

 

用藥化之,加咸藥軟堅之類,宜栝蔞仁、杏仁、海石、桔梗、連翹、香附,少佐朴硝、薑汁,煉蜜和丸,噙服之。

 

脈澀者,卒難開,必費調理。

 

氣實痰熱結者,吐難得出,或成塊吐咯不出,氣滯者難治。

 

愚按此方治形症充實之法也。

 

前症有因脾經鬱結而傷陰血者;有因腎水虧損而陰火上炎者;有因脾 肺火鬱而生痰者。

 

治法︰若因七情鬱結,痰涎滯於喉間者,先用局方四七湯調和滯氣,後用歸脾湯調補脾血。

 

脾火傷血,用加味歸脾湯;腎水虧損,用六味地黃丸;肺經鬱火,用知母茯苓湯。

 

若婦人患此,而兼帶下,皆由鬱結傷損肝脾,當佐以四七湯,送青州白丸子。

 

此等症候,屬脾胃氣虛為本,而氣滯痰結為末也。

 

古方用十棗湯、控涎丹、神佑丸、滾痰丸,異香枳實、利膈滌痰、透羅破飲、降氣化痰等湯,蘇合香丸之類,皆形病充實之藥也,西北人用之,多有效驗。

 

其屬虛弱者,皆致肚腹脹滿而歿。

 

大參李北泉,時吐痰涎,內熱作渴,肢體倦怠,勞而足熱。

 

余曰︰此腎水泛而為痰,法當補腎。

 

不信,另用化痰湯、滾痰丸,吐瀉不食,頭暈眼閉。

 

余用六君子湯數劑,胃氣漸復;用六味丸,諸症漸愈。

 

一儒者,咳嗽痰盛,胸腹不利,飲食少思,肢體倦怠,脈浮大,按之微弱。

 

服二陳、枳殼等藥,愈盛。

 

余曰︰脾肺腎虛也。

 

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而愈。

 

若痰在腸胃間,可下而愈,枳實、甘遂、巴豆、大黃、芒硝之類;痰在脾裡膜外,非薑汁、竹瀝不能及;在四肢,非竹瀝不開;在經絡中,亦用竹瀝,必佐以薑、韭汁。

 

膈間有痰,或癲狂,或健忘,或風痰,俱用竹瀝,與荊瀝同功。

 

氣虛少食,用竹瀝;氣實能食,用荊瀝。

 

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能達。

 

愚按前症多因飲食、起居、七情失宜,耗損元氣,內火動而為患者,當求其屬,而治其本可也。

 

前法乃悍之劑,非灼見形氣俱充實者,決不可用。

 

必先察其病形脈症,則知所挾之邪,隨其表裡、上下、虛實以治之。

 

若夫挾寒、挾虛之症,不可不論也。

評分

參與人數 1龍幣 +5 學習 +5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7 19:12 , Processed in 0.171876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