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01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金匱要略淺注 卷四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証治第十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19 17:38: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金匱要略淺注 卷四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証治第十三



厥陰(為風木之臟。中見少陽相火。若風鬱火燔。)之為病。

(臟燥求救於水,則為)消渴。

(消渴者。水入不足以製火。而反為火所消也。又須旁參他証。方知其為真厥陰之病。其)氣上沖心。

心中疼熱。

(火生於木。肝氣通於心也。胃受木克。而求救於食,則)飢(然既受克而致虛。虛未回,則雖飢)而(仍)不飲食。

(即強)食(之。)則(隨肝氣上沖而作)吐。

(此厥陰消渴証外兼見之証也。雖內經有云。二陽結。謂之消。二陽。陽明也。陽明之消。得下則止。而此屬之厥陰。)下之不肯止。

此節與傷寒論厥陰首條。

末句二句三字不同。

其義迥別。

蓋以消証後人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分。

而其病源總屬厥陰。

夫厥陰風木。

中見少陽相火。

風鬱火燔,則病消渴。

內經亦有風消二字。

消必兼風言之。

亦即此意。

且上消系太陰者。

心熱移肺也。

中消系陽明者。

火燔土燥也。

下消系少陰者。

水虛不能製火實。

火虛不能化水也。

時醫俱不言及厥陰。

而不知風勝則乾。

火從木出。

消証不外乎此。

師故於開宗處。

指出總綱。

次節言寸口脈。

即心營肺衛之部位也。

厥陰橫之為病,則太陰受之。

言趺陽脈。

陽明之部位也。

厥陰縱之為病,則陽明受之。

三節言男子消渴。

男子兩字,是指房勞傷腎而言。

厥陰病。

乘其所生,則足太陰受之。

以厥陰為主。

分看合看互看。

頭頭是道。

師未出方。

然無不可於烏梅丸、及傷寒中各條悟出對証之方。

寸口脈浮而遲。

浮(不因表。)即(氣不斂而)為虛。遲(不因寒。)即(營不充而)為勞。

(氣既不斂而)虛則衛(行脈外之)氣不足。(營既不充而)勞則營(行脈中之)氣(亦)竭。

(心營肺衛。膈消之治法可悟也。然營者水穀之精氣。衛者水穀之悍氣。虛而且遲。水穀之氣。不上充而內鬱,則胃熱矣。此上消中消。可分而可合之旨。更診其)趺陽脈浮而數。

浮即為氣。

(經所謂熱氣蒸胸中是也。)數即(為氣盛。氣有餘。便是火。火盛則)消穀而大堅。

(堅則不能消水。如以水投石。水去而石自若也。且夫)氣(之)盛(即火之盛也。火熱本足消水也。水入本足救渴也。今胃中堅燥。全不受水之浸潤。轉從火熱之勢。急奔膀胱。)則溲數。

溲數則堅。

(愈數愈堅。愈堅愈數。)堅數相搏。

即為消渴。

此以寸口診營衛。

而上消之証含於其中。

趺陽診陽明。

而中消之証詳而不漏。

然二証實相因而起也。

師未出方。

今補擬其略。

大抵上消証。

心火亢盛。

移熱於肺。

為膈消者。

用竹葉石膏湯去半夏加栝蔞根之類。

或不去半夏。

喻嘉言最得其秘。

心火不足。

移寒於肺。

為肺消者。

用炙甘草湯。

或柴胡桂薑東加人參五味子麥門冬之類。

中消証。

責在二陽。

以人參白虎湯送下脾約丸頗妙。

然亦須隨証變通。

不可膠柱也。

(飲水多而小便少者。水消於上,名上消。食穀多而大便堅者。食消於中,名中消。飲水少而小便反多者。水消於下,名下消。上中二消屬熱。惟下消寒熱兼之。以腎為水火之臟也。)男子消渴。

小便反多。

以飲一斗。

小便亦一斗。

(中無火化可知。以)腎氣丸主之。(從陰中溫養其陽。使腎陰攝水,則不直趨下源。腎氣上蒸,則能生化津液。何消渴之有耶。)

此提出男子兩字,是指房勞傷腎。

為下消立法。

而以腎氣丸為主治也。

尤在涇謂水液屬陰。

非氣不至。

氣雖屬陽。

中實含水。

水與氣未嘗相離也。

腎氣丸內有桂附。

所以斡旋腎中頹墜之氣。

而使上行心肺之分。

不然則滋陰潤燥之品。

同於飲水無濟。

但益下趨之勢而已。

馴至有降無升。

飲一溲二。

久而小便不臭。

反作甘氣。

此腎敗而土氣下泄也。

更有浮在溺面如脂者。

此腎敗而精不禁也。

皆為不治。

趙養葵謂治消之法。

無分上中下。

惟以六八味。

專主水火津液之源而救之。

然亦在治之於早。

而大劑以進。

或全料。

或半料。

加人參兩許。

煮汁。

一日夜服盡為妙。

此後人近理之言。

亦可取以並參也。

腎氣丸方

(見婦人雜病)

(更有似消渴而非真消渴者。姑附之以備參考。若病發於表。為)脈浮。

(水停於中。為)小便不利。

(因表邪不去。而發)微熱。

(因停水不能化,而為)消渴。

(此與真消渴懸殊。治者)宜利小便發汗。

(以)五苓散主之。

此言外邪內水之渴。

與真消渴不同也。

五苓散方

(見痰飲)

(熱)渴欲飲水。

(飲過多。熱雖消而水不行。以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

(此因渴而生出嘔病。更與真消渴証無涉。亦以)五苓散主之。

此言因渴而生嘔。

更與真消渴不同也。

(太陽病應發汗。而以水 之。外寒製其內熱。以致)渴欲飲水不止者。

(非味鹹質燥。不能滲散其水氣。以)文蛤散主之。

(此更與真消渴証相隔霄壤也。)此言外寒製其內熱而為渴。

又與真消渴不同也。

文蛤散方

文蛤(五兩)

上一味。

杵為散。

以沸湯五合。

和服方寸匕。

淋之為病。

小便(短而頻數。尿出)如粟。

(米)狀。

(病在下焦。及肝則)小腹弦急。

(及腎則)痛引臍中。

此言淋証之病狀也。

後人有石淋砂淋血淋氣淋膏淋之分。

此則統言之也。

(淋病為下焦之熱。而下焦則大於中焦。趺陽者。胃也。)趺陽脈數。

胃中有熱,即消穀引飲。

大便必堅。

小便則數。

(數而無度。莖中不痛,是熱氣燔爍。消渴之漸也。頻數而短。莖中作痛,是熱氣下注。淋病之根也。)此言淋病由於胃熱下注。

與消渴異流而同源也。

師篇中凡復言疊敘之証。

皆有深意。

淋家(熱結在下。)不可發汗。

(若)發汗則(陰液重傷。水府告匱。熱逼於下。必小)便(出)血。

此言淋家不可發汗也。

(膀胱為通身之水道。今)小便不利者。

(為膀胱之氣不化。便知其)有(停而不行之)水氣。

(設令不渴,則病止在於膀胱也。)其人若渴。

(是中焦土弱。津液不能布散於上。而轉輸於下。且上焦有熱而乾涸。其氣化不達於州都也。以)栝蔞瞿麥丸主之。

此言小便不利。

求之膀胱。

然膀胱之所以能出者。

氣化也。

氣之所以化者。

不在膀胱而在腎。

故清上焦之熱。

補中焦之虛。

行下焦之水。

各藥中加附子一味。

振作腎氣。

以為諸藥之先鋒。

方後自注腹中溫三字。

為大眼目。

即腎氣丸之變方也。

栝蔞瞿麥丸方

薯蕷(三兩) 茯苓(三兩) 栝蔞根(二兩) 附子(一枚炮) 瞿麥(一兩)

上五味,末之。

煉蜜丸如梧子大。

飲服二丸,日三服。

不知。

增至七八丸。

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

(若無水氣而渴。止是)小便不利。

(其証不雜。其方亦不必求深。審系濕熱。)蒲灰散主之。

(若系血分。即用)滑石白魚散。

(若欲驅除陰分之水濕。)茯苓戎鹽湯並主之。

此為小便不利。

並出三方。

聽人之隨証擇用也。

蒲灰散方

蒲灰(半分) 滑石(二分)

上二味,杵為散。

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魚散方

滑石 亂髮(燒) 白魚(各二分)

上三味,杵為散。

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茯苓戎鹽湯方

茯苓(半斤) 白朮(三兩) 戎鹽(彈丸大一枚)

上三味,先將茯苓白朮煎成。

入戎鹽再煎,分溫三服。

(雖然。治病之道。循其所當然者。更當求其所以然。淋証小便不利。病在水也。然金為水母。肺熱則涸其源。胃為燥土。胃熱則塞其流。今)渴欲飲水。

口乾燥者。

(肺胃熱盛也。治求其本。以)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此肺胃熱傷之方治也。

白虎加人參湯方

(見 病)

(且胃熱為脈浮。為熱。為渴。為小便不利。與太陽之五苓証不同。陽明之)脈(大而)浮(肌肉上蒸蒸)發熱。

渴(則)欲飲(冷)水。

小便(因熱盛液乾而)不利者。

(與太陽五苓証。發汗利水。兩解其表裡者迥別。故不用五苓散。而以)豬苓湯主之。

此因脈浮發熱小便不利二句。

與五苓節文同。

故又分別其為豬苓湯之方治。

蓋二証二湯。毫厘千裡。

學人不可不細心研究。

豬苓湯方

豬苓(去皮) 茯苓 阿膠 滑石 澤瀉(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8 02:11 , Processed in 0.23437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