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寓言:聖人之道與聖人之才】
孔子有“聖人之才”,恐怕還沒有“聖人之道”,莊子呢,有“聖人之道”又無“聖人之才”,一個人才幹、道德、學問三者兼備的,幾乎沒有,有的話,那就不得了,那就得道了。
“南伯子葵問乎女偊曰:‘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聞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學邪?’曰:‘惡!惡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聖人之才,而無聖人之道;我有聖人之道,而無聖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幾其果為聖人乎!’” 女偊是女仙,“南伯子葵”問這個女仙,你的年齡非常大,你的顏色像小孩子一樣,是什麼理由呢?女仙告訴他因為我得道了。
南伯子葵又問,道可以學嗎?諸位青年同學注意了,南伯子葵他想學道,接著女仙說:“惡!惡可!”道怎麼可學呀!你想學道還不夠資格,你不是學道的人。
“卜梁倚”是古代的一個神仙,他有聖人的才能有聖人的聰明,有學道的智慧,可以做哲學家,可以講理論,卻沒有道的資格,我呢,有聖人之道卻無聖人之才。
所以,要出世同入世合一,那就是佛家講的十地以上的大菩薩,道家講得了大道的人做得到,不能只能走一邊,不能兩邊兼得。
女仙講,“我有聖人之道,而無聖人之才”。
換句話說,孔子有“聖人之才”,恐怕還沒有“聖人之道”,莊子呢,有“聖人之道”又無“聖人之才”,所以始終在農林公司當管理員過了一輩子。
有些人道德也好學問也好,不一定有那個才能,叫他做事,卻是“窩”字型大小的,“窩”字型大小者,不能做事之窩囊也;有些人辦事做事真是能幹,卻沒有學問,連簽名都簽不好,但道德你就不要問了。
古代帝王要用手下人的才能的時候,就不用他的道德,所以高明的皇帝很放手,他貪污也好,亂七八糟也好,裝著看不見,貪污多了犯了罪,把他滿門抄斬財產充公,等於拿給他過手一下,還不是全部回來,搞了半天都是給我收藏。
一個人才幹、道德、學問三者兼備的,幾乎沒有,有的話,那就不得了,那就得道了。
也可以講,有人有“聖人之才”,什麼道家佛家新舊約全書等,都講得通,學問很好,但修道不一定成功,有些人得了道了,你叫他弘法傳道,他一句也講不出來的,那時有“聖人之道”無“聖人之才”,不能兼備。
這都是莊子講的真話。
“吾欲以教之,庶幾其果為聖人乎!”女仙講,像卜梁倚這個人嘛,有“聖人之才”卻無“聖人之道”,我有“聖人之道”卻無“聖人之才”,我來教教他,取長補短,二個人的本事合在一起,也可以得道。
“不然,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亦易矣。吾猶守而告之三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猶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 所以有“聖人之道”的人,找一個具備“聖人之才”的學生,然後傳道給他,他一學,會成功,不然就很難。
像卜梁倚有聖人的才能,也就是說是塊材料,我有“聖人之道”卻無“聖人之才”,來教他勉強會成功,但卻很辛苦,教了他三天。
古人教了三天就已經厭煩死了,我們教了多少年還在教,你看多痛苦!三天后卜梁倚能“外天下”,那個空的境界超過了宇宙,宇宙都在他那個道之中。
時間空間身體都忘掉了。
還不夠,女仙又給他打了一個七,七天后能“外物”, 不被物理環境所束縛了。
因為得了道,還是沒有脫開物理的環境,風寒暑濕感冒生命逃脫不開,外物的境界還要侵襲你的,等到“外物”了,才叫跳出三界外了,但還在五行中。
女仙又守了他九天,才“外生”了了生死。
了生死後才“朝徹”,“朝徹”就是大徹大悟了,“朝”是早上太陽出來了,光明普照之意。
大徹大悟以後還要修嗎?還要修,還要“見獨”,“天上地下,唯我獨尊”,孤零零的,把道找到了。
“見獨”以後,“而後能無古今”,不生不滅無始無終。
“無古今,而能入於不死不生。” 道多難辦,一步一步有征信,有境界,有徵候,莊子借這個女仙之口就把道傳出來了。
要做“太師”就要把這一段拿來反省,要具備“聖人之才”。
現在時代不同,還要加一句,還要具備“聖人之德”,品德要好,然後才有資格作“大宗師”。
“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為物,無不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其名為攖寧。
攖寧也者,攖而後成者也。” 怎麼叫“殺生者不死”呢?這個“生”不是生命,不是真的叫你去殺生,殺了別人,我就可以不死,那你非死不可。
後來學神仙之道的道家,根據莊子的這個意思,有兩句話,“未死先學死,有生即殺生。”思想念頭一生起,馬上就把它空了,就在空靈的境界上永遠空下去,這就是學死,死人永遠不死,永遠不死就是長生,生生不已,永遠是前進的。
“生生者不生。”你想長生不死,那就最好“不生”。
“不生”就是思想妄念情緒動都不動,但不是壓制下去。
孟子講“吾四十而不動心”,孟子是亂搞的,要硬壓下去,那不得了,應該空靈。
莊子這裏講的“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生而不生,不生而生,就是佛家說的到了八地菩薩的境界,做到了無生法忍,道理是相通的。
到了一念不生處,“其為物,無不將也,無不迎也,”那心能轉物了,一切萬物都跟著你來,你不被萬物所轉了。
“無不毀也,無不成也,”要改變萬物就可以改變萬物,要毀滅它可以,要成就它也可以。
像我們普通人沒有得道的,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就改變了我們自己。
我們看歷史上的宋儒理學家,在中國文化裏相當於佛家的律宗,品德做人那個嚴肅,那沒有話講,好極了,我非常佩服。
但有一點,做學問主觀太強,把佛家道家的東西學來,再拼命罵他們是異端,異端的意思就是外道,這是很不應該的。
如程明道的《定性書》,教怎麼打坐怎麼入定,一開始就有二句很有名的話,“無將迎,無內外。”“將”“迎”兩字就是偷莊子的。
拼命偷道家的東西,連道家的名稱也偷,當與自己沒有紅包,到人家的家裏拿一個來,然後又罵人家家裏沒有紅包,因為被他偷走了,宋儒就搞這種事情。
但是“無將迎,無內外”,把打坐做功夫講到了底,一上坐不要故意把念頭拿空,過了的不追,來了的不拒,不要在身體以內,也不要在外。
“將”就是不要把念頭帶來,讓他起,念頭來了,不歡迎,它自然跑了,跑了走了也不送,就那麼坐著入定了,完全對。
道家佛家用功的精華,他都講到了,但講完了,又罵佛家道家是異端,只有他不曉得是哪一端,他也是量太小,有“聖人之才”無“聖人之德”,也沒有得道。
對於“無不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這種境界,莊子起了個名字,“其名為攖寧。”這種境界,借用佛家的名詞叫“自在”,但是自在是講原則,“攖寧”是講現象。
“攖寧者,攖而後成者也。”什麼是“攖寧”?得了道成功了還在這個世間,不會離開這個世間,但他把握到了萬物的根本,同嬰兒拿到一個東西一樣。
嬰兒生下來不到一百天,拿一個東西好像拿牢了,但是他沒有用力,嬰兒是“握固”,大拇指放在裏面捏個拳頭。
人到了死的時候就要抓了,什麼都想抓,只有死了才不抓了。
這裏面學問大了,什麼理由?很多理由,這就是告訴你人生,這就是道。
“攖寧”就是這樣,若有若無之間,安詳而寧靜把握得很牢,這就自在。
莊子前面講道“可傳不可授”,這裏他又借女仙和我的一個同宗南伯子葵之口傳了道。
“南伯子葵曰:‘子獨惡乎聞之?’曰:‘聞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聞諸洛誦之孫,洛誦之孫聞之瞻明。瞻明聞之聶許,聶許聞之需役,需役聞之于謳,于謳聞之玄冥,玄冥聞之參寥,參寥聞之疑始。’” 南伯子葵聽了以後就起了懷疑,這一套是什麼人傳給你的?女仙說:“聞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聞諸洛誦之孫,洛誦之孫聞諸瞻明,瞻明聞之聶許,聶許聞之需役,需役聞之于謳,于謳聞之玄冥,玄冥聞之參寥,參寥聞之疑始。”這些名字都不可考了,這些名字後來道家都歸於神仙。
下面的小字是郭象的注解,不過我還並不同意他的注解。
其實這些是比喻,是莊子的寓言。
等於我們聽鬼故事一樣,“唉呀,你講得嚇死人,你看見沒有?”“沒有,是從我表兄那裏聽到。”去問表兄,表兄說是外婆講的;問外婆,外婆講某家老太太說的……實際上這是講修道做功夫一步一步的境界,這是莊子在這裏賣了一個關子,“副墨之子”是講開始修道時,閉著眼睛黑洞洞的;慢慢定久了,耳根清靜了,就是“洛誦之孫”;再修久了就使“瞻明”,就是莊子前面講的“虛室生白”,有一點光明出來了;“聶許”就是光明裏面有個東西;“需役”,這個東西會動的;“於樞”用佛家來講,就是耳根圓通了;耳根圓通後,“玄冥”才是完全空的境界,空到了極點,還不是道德究竟,進一步是“參寥”;“參寥”是非常遠大非常廣的東西,所以後代有一個學者,他自稱“參寥子”, 是學神仙的道家人物,有很多著作,他的名字出自這裏。
“疑始”等於佛家講的“無始之始”,是一個沒有起點的起點,因為這個宇宙是一個圓形,佛家就定了一個名稱叫“無始之始”,莊子就叫“疑始”。
在莊子的時代,佛教並未進入中國,但是,莊子同佛家的思想完全一樣,這就是列子所講的“東方有聖人出焉,西方有聖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凡是真理,只有一個,沒有兩個。
得了道的人,在不同的地區弘揚道,只是表達的方式不同而已。
引用: http://www.yiyuanyi.org/guoxue/200905/1283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