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經濟●國際收支平衡表】 國際收支平衡表(BalanceofPayment),是一種可以表示一定期間內(通常為一年),一國與外國所有經濟交易的報表。
此種交易的項目大致可分為商品的貿易、勞務的交換(有時稱為無形項目)、單方移轉、資本移轉,以及黃金與準備移動等五項。
為便於理解,又將這些項目分為兩類,一類是可引起外國貨幣流入的項目(正項),即可增加外國通貨的供給,通常記於貸方;
一類是可引起外國貨幣流出的項目(負項),亦即增加對外國通貨的需要,記於借方。
由於收支平衡表乃是採取複式記錄的方式,每一筆交易均有同等金額的借貸兩方,因此國際收支表是永遠平衡的。
國際收支平衡表上的項目均可反映該國的經濟情況及政治因素,因此常被各國政府決策當局用來作為決定貿易、外匯及貨幣政策等經濟政策的依據。
美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是由商務部編製,我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則由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編製,茲以假設的美國某年國際收支平衡表為例說明:見附圖1。
經常帳戶(CurrentAccount):由上表可以看出,該年美國的主要交易,乃是商品與勞務的輸出及輸入,此為構成經常帳戶的部分,通常在經常帳戶中,商品貿易占大多數,約三分之二,勞務交易僅占三分之一。
商品輸出與商品輸入的差額稱為貿易收支,就輸出面(收入面)而言,主要勞務收入包括本國人對外投資的收益及外國人在本國的旅遊;
就輸入面(支出面)而言,主要的勞務支出包括外國人在本國投資的所得及本國人在外國的旅遊支出。
片面移轉帳戶(UnilateralTransferAccount):係指一國民間或政府所收受或支付的物品、勞務及金融性資產等,不負償還本息義務或索取本息權利的經濟交易,因其收支金額的比例較小,因此亦有人將之歸納於經常帳戶項下。
早期美國對外的經濟、軍事援助支出很大,單方移轉之比重亦增加。
資本帳戶(CapitalAccount):所有的資本移轉項目不管以何種形式出現,均係構成國際收支平衡表上資本帳戶的部分,但外國投資的所得不管是利息或紅利,均屬於經常帳戶的項目。
資本的移動有長、短期之分,一般而言,證券及銀行存款在一年以下者為短期,一年以上者為長期;
另外又有民間資本與政府資本之區別。
黃金帳戶(GoldAccount)及外匯資產(ForeignAssets):上表中的一至七項稱為「自主性項目」(AutonomousItems),其數額大小與國際收支的情況無關。
因這些項目的交易,乃是獨立發生,係許多貿易商及投資人共同活動的結果,故無法自動趨於平衡。
這些項目之和如果為正,國際收支便有「盈餘」;
反之,如果為負,便有「逆差」,這種收入與支出之間的差額,必須加以清算,通常是以黃金移轉及短期債務的方式清算,此種項目如上表中的九及十兩項,稱為「平衡性或調節性項目」(BalancingorAccommodatingItems)。
當自主性交易不平衡時,就須以調節性交易加以抵銷。
調節性項目的數額須與自主性項目之差額相等,而且符號相反。
如此,國際收支的清算才等於零。
一、國際收支的均衡與失衡國際收支平衡表在會計上總是平衡,但是並非總是均衡。
均衡的意義是在表達二個以上的經濟變數之間的重要關係,一國的經濟如果能隨世界經濟而進行「基本的調整」,其國際收支便可稱為均衡。
反之,一國的國際收支如果「失衡」,該國便須變動物價水準、所得水準、匯率或其他經濟變數,以恢復其與世界各國的穩定關係。
引起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很多,從「逆差性失衡」的觀點而言,可分為:季節性失衡、偶發性失衡、循環性失衡、結構性失衡,以及投機與資金逃避、資本移轉而引起的國際收支的失衡。
短期的失衡,並不須以所得或匯率的變動加以矯正,但長期的失衡現象,則須藉重政府政策的干預。
但事實上,國際收支均衡的概念是市場調整的概念,因此,政府採取措施以控制國際交易,並不減少逆差,僅是壓制逆差的擴大而已。
簡單而言,一國如果須以調節性項目去融通自主性項目之時,該國的國際收支便是處於失衡的狀態。
在此情況下,國際收支是不穩定的,因為調整性的融通是有限的。
欲達國際收支完全「均衡」的狀態是不可能,通常認為:如果時間較長,可以消除季節性、偶發性及循環性的擾亂,且無大規模的資本逃避及投機性資金之移動,自主性項目本身又可互相抵銷,則國際收支便可說是處於基本均衡的情況。
而且,即使發生短暫的失衡,如能自行矯正,國際收支仍然可說是處於基本均衡的狀態。
二、國際收支統計的應用國際收支平衡表上的項目雖可據以作為政府政策之依據,但亦不能以偏概全,有時國際收支平衡表上的某一項目很大,其大小幾與國際收支失衡的數字相等,此時往往會把國際收支的失衡認為是因某一項目所引起。
事實上,國際收支平衡表上各個項目之間有很密切的關係,所以除非能把整個國際收支平衡表作一總體分析,否則很難發現國際收支失衡的真正原因。
基於此認識,政府如欲消除國際收支的順差或逆差,並非僅以行政手段控制某一項目即可,必須採取一般性的經濟措施才能發生效果。
就美國情形來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二十二年後,美國的貿易收支出現巨額盈餘,每年高達好幾十億美元。
但在同時,由於投資資金的外流,資本帳戶出現巨額逆差,且其逆差數額往往超過商品貿易的盈餘數額,為抵銷資本帳戶之逆差,資本輸出國家,必須有巨額的貿易盈餘存在。
美國對外投資後,促成美國資本設備、原料及半製成品的輸出,所以或許可以認為這種盈餘乃是資本輸出的直接結果。
因此在美國商品貿易收支與資本帳戶,有相當密切的關係,不能由於商品貿易項目的數額在收支平衡表中比例最大,就僅以貿易收支來釐定有關的國際收支政策。
此外,因國際收支統計資料的來源,係由該國的不同機構提供,所以難臻完整,整個表中最可信賴的數字,應是貿易項目,此因商品通過國境之時,按規定須將商品之數量及價值報告政府有關當局。
至於最不正確的數字,可能就是私人資本的流動。
即使統計數字相當正確可靠,國際收支平衡表還是無法充分顯示一國的國際經濟地位。
例如,貿易項目以加總的形式表示,無法看出貿易的商品結構及地區結構。
再者,國際收支平衡表只能顯示一國國際經濟地位的變動情形,而非該國國際經濟地位的本身。
(白俊男)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