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27 07:46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音樂●笛】
笛,在古代寫作篴,劉熙釋名曰:「篴,滌也。其聲滌滌然也。」
應劭風俗通云:漢武帝時丘仲所作,後又有羌笛。
亦有謂古代之篴,實為豎笛,如今之簫;
而今之笛,則為古之橫吹。
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後,傳其法於西京(長安);
在晉代時有荀勖創製之十二純律笛;
梁武帝時也有四通十二笛;
至於唐代之笛,在日本奈良正倉院中,猶有黑色雕石橫笛、象牙橫笛、斑竹橫笛、吳竹橫笛各一支,妥為保存著,均為一吹孔、七指孔,係唐代俗樂之制,尚無膜孔;
到宋代陳暘樂書,則載有羌笛、雅笛、長笛、短笛、雙笛諸名,在該書中有一「七星管」之圖,看來似有一長方形之膜黏於右邊,可能後來笛上有膜孔,貼上笛膜發出嘹亮的音色。
韓國音樂深受宋代影響,故韓國之笛,貼有笛膜,而日本之龍笛,仍沿唐制,僅七指孔而無笛膜。
現在我國國樂演奏所用之笛,除吹孔外,有一膜孔、六指孔,近右端又有二底孔,可以穿絕懸掛,各孔全閉時發音為a1,這種笛與崑曲所用者相仿,所以又稱崑笛,或曲笛;
另外一種較短小之笛,叫梆笛,因原為伴奏梆子戲而得名,各孔全閉時發音為d2。
亦有為轉調方便,製成七支或十二支一套者,稱為套笛。
此外,民國二十五年丁林創製十一孔笛,各孔照雙手握持位置開孔,排成S形,每孔一律,採十二平均律制,音色柔和,優美如簫。
四十九年莊本立創製莊氏變孔半音笛,有六指孔及一鍵,用膠木製成,採十二平均律制,音域較舊笛為廣,可自a1吹至d4即D調之5至1,因有笛膜,故可發出嘹亮音色,音量較十一孔笛及西洋長笛均大,且容易演奏,當欲吹半音時,只須將鍵一按,管內活板即將各孔蓋去部分,使各孔發音降低半音,笛身又可分作兩段,便於攜帶及調音。
見附圖1。
(莊本立)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5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