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中外地志●瑞士】 瑞士(Switzerland),為中歐阿爾卑斯山區的內陸國,東接奧地利,列支敦斯登,南鄰義大利,北接西德,西界法國,全國面積四萬一千二百八十八平方公里,人口六百三十二萬,分屬德、法、義三族,通行德、法、義語。
瑞士全境地勢崎嶇,全為高山、高原所盤踞,地形可分三區:一、南部山地區:為阿爾卑斯山,高度在一千五百至三千公尺之間,群峰連綿,高峻之處且多冰河。
二、高原區:位瑞士中部,阿爾卑斯山之北,形成山地間東西向走廊,因受冰川侵蝕及河流切割,造成許多長形的湖泊。
三、西部山地區:即侏儸山地,東北西南走向,山脊大都為石灰岩構成,為法、瑞界山,東坡面向瑞士陡峻,西坡面向法國較緩。
氣候屬山地氣候,在阿爾卑斯山南北兩坡,氣溫相差很大,北坡為背陰坡,寒冷,林木茂盛,南坡為向陽坡,適於農牧,住民較多,廣闊的山谷夏季較暖,冬季有逆溫現象,山地內常有顯著的山風,谷風及焚風產生。
瑞士因先天環境之限制,除了山中的水力資源十分豐富外,其餘原料均賴輸入,然瑞士人運用了高度智慧及團結精神,充分利用山地環境所貢獻的各種謀生機會,使瑞士成歐洲首善之區。
例如:一、利用高山草場,發展出牧季移,產生了發達的乳酪業。
二、山川錯雜,風光旖旎,利用天然優美的景緻,再加以人為點綴(公路、登山鐵道、舒適旅館、遍植花草),成著名之觀光勝地、人間樂土。
三、為減少原料進口,發展精細工業,以高品質之產品取代大量的生產,充分發揮他們精緻、技巧、細心、苦幹的傳統民族精神。
四、銳意改善崎嶇的山地交通,興築鐵、公路、登山鐵路,歐陸東西間、南北間之交通均假道於此,故瑞士有「歐洲分道盤」之稱。
五、藉高山險阻與外界隔絕的有利因素,始終嚴守中立傳統,又有堅強的防禦準備,四百年來未被戰禍波及,為世界唯一永久中立國。
瑞士為高度工業化國家,但無空氣污染的情形發生,除訂有法律防止外,各工廠也不惜花費,配置必要措施予以避免,故處處空氣清新,如工廠林立的工業重鎮溫特吐,環境優雅,樹木林立,贏得「花園之城」的雅號。
瑞士重工業集中於東北部,化學工業集中於西北部,精密工業及鐘錶業則集中西部,產品大部分供外銷,輸出以鐘錶、化學產品、紡織品、紡織機器等為著,尤以鐘錶業獨步全球。
主要都市有:伯恩,位瑞士高原之中心,跨阿爾河上,為瑞士聯邦政府的所在地。
日內瓦濱日內瓦湖西南岸,風景秀麗,為觀光勝地,前國聯總部設此,現仍為國際集會之所。
蘇黎世,位蘇黎世湖北口,為瑞土故都及工商業最大中心,然市內建築古色古香,不見摩天大廈,市民保存古蹟,不遺餘力。
蘇黎世湖碧波萬頃,澄平如鏡,秀麗靜謐,嫵媚萬千,與阿爾卑斯山美景互相輝映,使蘇黎世贏得「燦如珠寶」之美譽。
巴塞爾,居西北邊境,瀕臨萊因河上游,為瑞士貨物吞吐港,瑞士所需進口物資三分之二於此卸貨,同時也是化學工業中心,製品中之藥品、染料、殺蟲劑稱著世界市場。
(鄧景衡)〈見圖一〉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6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