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美術●牧豁】 牧谿,宋末元初的禪僧、畫家,生卒年不詳,法名法常,號牧谿,四川人。
宋末理宗、度宗時(西元一二二五~一二七○年),在杭州西湖長慶寺為雜役僧。
依日本所傳,他是無準師範的法嗣、西湖六通寺的開山,曾受到權臣賈似道的追捕,逃到浙江。
由此看來,他似乎不僅僅是畫家禪僧,且是士大夫,一生中大半在浙江度過,也和當地的文人學士相與往還。
他擅長畫佛像、人物、花、鳥獸、山水、樹木、龍虎、猿鶴、禽鳥…等,題材相當廣泛。
其畫風繼承了石恪、梁楷等的減筆畫,更遠可溯自中唐以來的逸格山水畫,在南宋的禪餘畫人中,均好以稚拙的筆法,表現自由放逸的作風,牧谿是其中最傑出者之一。
他以深切的自然觀察,熟練的技巧,以顯示其超逸壯闊的風貌。
有關他的生平畫蹟在國內記載不多,且褒貶互見,如金賚的畫史會要雖說:「意思簡當,不費粧飾。」
卻又評:「粗惡無古法,誠非雅玩。」
湯垕的畫鑒亦曰:「近世牧谿,僧法常,作墨竹,粗惡無古法。」
珊瑚網(明汪珂玉著)引項元汴的評語:「余僅得(法常)墨戲花卉、蔬果、翎毛巨卷,其狀物寫生迨出天巧,不惟肖似形貌,並得其意象。」
此外,流傳日本的松齋梅譜(元吳太素著)一書對牧谿的生平有較多的敘述,對其畫風也推崇得當:「僧法常,蜀人,…嘗不設色,多用蔗查屮結,又皆筆隨墨點成,意志簡當,不費粧綴,松竹梅蘭,不具形似,荷鷺、蘆雁俱高致。」
牧谿作品在國內流傳很少,清初卞永譽曾著錄其畫蹟有:峽猿、蘆雁、乳虎、虎拜、窠石、暮山、秋山等圖,清故宮曾收藏花卉翎毛、寫生兩畫卷。
然而在日本卻很早就流傳著他的畫蹟,由於其畫風對日本藝壇產生強烈的影響,故畫蹟一直受到名流收藏家等的讚賞和推崇,直到今日仍被公認為非專業畫家最高的極致。
今存日本的重要畫蹟有;
觀音猿鶴圖三幅(京都大德寺藏)、蜆子和尚圖(東京日野原家藏)、老松八哥圖、瀟湘八景圖卷(分藏於東京根津美術館、山紀念館、吉川家等)、柿圖(京都龍光院藏)、柳燕圖(東京德川黎明會藏)等。
其中觀音猿鶴圖三幅相傳是日僧聖一國師在宋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返國時攜回日本的,目前被視為國寶。
三幅中觀音圖描線有精彩的表現,猿圖是用筆,卻絲毫沒有粗率的感覺,是昇華的逸格技法,鶴圖用的是水墨曇染的絕藝。
細觀此畫,正如金原省吾所讚:「白衣尊者的容貌是清遠閑放,四周山水是蒼莽幽深,兩旁的對幅則是空中唳鶴,絕壁懸猿,真感到在天寬地闊中湧現出幽谷棲遲的莊嚴氣象。」
真不愧為中國水墨畫中最高峰的作品。
〈見圖一〉(陳清香)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