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01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教育●當前教育思潮】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21 08:08: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教育●當前教育思潮

 

西元二十世紀是人類思想自由與奔放的時代,在教育思想的領域中,亦是各家各派的理論和學說,蠡起並作。

 

在眾多的「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理論或學說中,有的無論思想淵源與學說內容,均完成在二十世紀之前,但至今仍流行的,如個人本位教育思想、社會本位教育思想、唯實主義教育思想,與理想主義教育思想等;

 

有的是思想淵源植基於二十世紀以前,而理論體系卻建立在二十世紀的,如文化主義的教育思想、精粹主義的教育思想、實驗主義的教育思想,與勞作主義的教育思想等;

 

更有的則是思想淵源與學說本身,均是二十世紀的產物,如進步主義教育思想、存在主義教育思想、觀念分析教育思想,與未來主義教育思想等。

 

此外,三民主義的教育思想,兼容並包、博大精深,具有各家各派之長,不僅是我國教育思想的主流,亦是當前世界教育思想領域中的顯學。

 

一、個人本位教育思想:個人本位的教育思想,可說是教育思想領域中基本的觀點之一。

 

此派教育思想本於個人本位主義的哲學,認為個人先於社會,個人是原始的、實在的、自由的,一切社會的設施,均應以個人的需求與幸福為歸趨、為目的。

 

基於此種論據,發展為教育理論,主張教育的本質,在於發展個人所有的潛能,朝著一個理想的標的邁進,以期達成自我的實現。

 

這種以個人的自我實現為理想的教育學說,在古代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的潛能說中,早已現其端倪。

 

然而,發展成為一種教育思想的體系,則始自十八世紀的盧騷(J.J.Rousseau)。

 

盧騷對於社會文明與制度加諸個人的桎梏、限制個人的自由,深痛惡絕,因而在其著作中,主張愛彌兒(Emile)應「返回自然」並「順應自然」,以發展其潛能,伸張其個性,而成為一個理想的世界公民。

 

盧騷之後,福祿貝爾(F.Froebel)亦持相同的觀點,如說:「我在每個兒童中,看見一完美的可能性。」

 

此外,愛倫凱(EllenKay)與蒙臺梭利(M.Montessori)也有類似的主張。

 

由於這派的教育思想家多以受教者為教育的中心,故又有「兒童本位教育思想」之稱;

 

同時因為帶有自然主義的色彩,或亦稱為「自然主義教育思想」。

 

至於個人潛能的發展,係以一個預期的理想為鵠的,因而與理想主義的教育思想,常有表裏難分的關係,實為事理之必然,不可不知。

 

二、社會本位教育思想:柏拉圖(Plato)共和國中有關教育的主張,是此派教育理論的嚆矢。

 

但近代的社會本位教育思想,卻是因對抗個人主義的過度擴張所引起的各種弊端而興起。

 

社會本位主義的哲學,由孔德(A.Comte)創立社會學導其先路,到涂爾幹發表「社會分工論」而完成理論體系;

 

其基本觀點乃是:社會先於個人,社會是發源的、真實的、權威的,個人為社會而存在,理應犧牲一己的自由與幸福,以增進社會整體的福利。

 

引用到教育上來,此派的教育理論家,均極重視社會及文化價值,強調理想社會的創建,並主張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與公民品德的陶冶。

 

例如涂爾幹從社會學的觀點出發,認為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他說:「教育乃是成年人施於未成年人的一種作用,其目的在引導兒童的身體、心智,及德性方面往社會的方向成熟。」

 

而此種作用,既具有多樣性,又具有統一性。

 

所謂多樣性,係指以不同形態的教育設施,適應複雜的社會需要;

 

而統一性則是提供共同的基礎教育,俾社會各分子之間得以相互溝通。

 

另外那塔普(P.Natorp)認為教育的主要任務是:陶冶理想的人格,養成文化人,使個人社會化。

 

至於此一使個人社會化的陶冶歷程,那塔普主張必須使個人意識的各方面,能對社會文化的各方面,達成其認識與實踐的地步。

 

因此,他說:「人必須經過社會生活,方能真正成為人。」

 

三、文化主義教育思想:在現代教育思想中,採取兒童接受文化並且創造文化,將主觀的個人與客觀的文化作一更高級的統一,是斯普蘭格(E.Spranger)的文化主義教育思想。

 

斯氏從精神生活的觀點出發,認為教育乃是藉客觀精神充實主觀精神,亦即藉客觀的文化財來充實個人的生活,喚起其價值意識,進而有所創造,增加文化的新成分。

 

前一階段是「文化蕃殖」的作用,後一階段便是「文化創造」。

 

教育雖是藉客觀精神以充實主觀精神,但教育卻不能不注意個性。

 

斯氏依人類精神生活的活動方向,並細察受教者的本質及其價值傾向,將個體對於價值的接受與實現分為:理論型、經濟型、審美型、社會型、權力型、宗教型。

 

生活類型係表現出其一種生活形態,並且每種類型都包括一切價值方向,不過把某一特定價值作為中心,其他價值歸屬其下;

 

而教育則是因性利導,促使其價值的實現。

 

斯氏又強調教育必須具備了教育愛,才有可能,才有效果。

 

教育愛是種「施與」的愛,與普通的愛不同,其對象是一個價值創造的歷程,自人性中創造出「文化」價值。

 

斯氏亦極重視文化陶冶價值,主張以精選的「文化財」來陶冶學生,使教育能充分發揮其功能。

 

四、勞作主義教育思想:勞作主義教育思想亦名公民教育思想,係德國的教育學者開欣斯泰納(G.Kerschensteiner)所倡。

 

開氏鑒於傳統的學校,僅重視書本文字知識的傳授,業已淪為「學習學校」;

 

同時十九世紀的職業技術教育,過分重視經濟利益,而忽略其陶冶的功能,不能完成「人」的教育;

 

因而他亟力倡導並推行「工作學校」,要以工作教育的方式,去完成精神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公民教育。

 

工作學校,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發展兒童全部的精神生活;

 

不要求學生被動的接受,而是發展兒童自動的活動能力;

 

在具體的工作中,完成能力的發展;

 

在團體的工作活動中,發展兒童的「社會感」。

 

在其著作「工作學校的概念」一書中,開氏主張一切學校的任務都相同,就是下列三項:(一)職業訓練或職業的準備;

 

(二)職業的道德化;

 

(三)團體生活的道德化。

 

開氏認為唯有「把學校的本質加以改變,由養成個人榮譽的場所變為社會服務的場所,由智慧、理論片面傳授的場所變為人生全面訓練的場所。

 

由知、能獲得的場所變為良好習慣養成的場所」,教育的改變才有效果。

 

開欣斯泰納所倡導的勞作主義教育思想,在理論上一方面調和、統一傳統教育思想中「人文的陶冶」與「實用的訓練」的對立,一方面亦使「職業訓練」與「公民教育」合而為一,不再矛盾;

 

而在實際上亦廣泛影響了二十世紀歐美各國的「工作學校運動」。

 

五、實驗主義教育思想:實驗主義的教育思想,二十世紀上半期曾經風行一時。

 

實驗主義的哲學,導源於英國的經驗主義與達爾文的進化論,尤以後者的影響為大;

 

不論名為實用主義、工具主義,或實驗主義,其基本觀點不外:(一)變遷的原則:世界永遠在變,無有靜止;

 

(二)實用的價值:以實用為價值的標準,即凡有用的便是有價值的;

 

(三)試驗的態度:知識與真理須不斷考驗,以證實其正確性;

 

(四)行動的準則:以行動驗證真理,不尚空談。

 

杜威(J.Dewey)即本於上述概念,建立其教育理論,他認為:(一)教育即生長:杜威因受生物進化論的影響,故用「生物類推」的方法,借用生物學上的生長觀念,來解釋與說明教育的本質,是一個歷程而非結果。

 

生長離不開生活,以是教育乃因生活而起,為生活而有,由生活而得,即教育乃是一個與人類生活相始終的歷程。

 

個體存在一天,便不停的與生活的環境發生交互作用,而其結果,便是教育。

 

(二)教育是經驗的改造:杜威在本質上視教育為生活或生長的歷程,但生活的內容與生長的實質,卻是經驗的改造。

 

經驗改造的結果是生長,生長的基礎是經驗改造;

 

每改造一次,就生長一次,改造不已,生長亦不已,故教育即是繼續不斷改造經驗的歷程。

 

(三)教育無目的:從本質上來說,教育只是一種過程-生長,而這個生長的過程又是繼續不斷的,如果有一個固定的目的,就無異於否定這個過程的繼續性。

 

故杜威主張教育除了過程本身以外,別無其他的目的。

 

(四)由做中學:實驗主義者不但注重知識的實用性,並且也注重知識的行動性,更讓兒童在活動中完成求知的過程,在行動中求得知識。

 

這種「由做中學」的方法,不但知、行合一,並且是主動的而非被動的,是目的而非手段,可以提高學習的興趣。

 

六、觀念分析教育思想:觀念分析派的教育思想,係以觀念分析的方法,來處理教育思想上的觀念與問題,其方法是分析的而非思辨的,是論證的而非設證的。

 

觀念分析的哲學,近年來流行於英語國家,其特色是對於「觀念」或「文字」加以分析,使其所表達的意義正確無訛,以釐清思想上的混亂,俾可分辨是非真偽,以及各種含混不清的問題。

 

應用到教育上來,便是以觀念分析的方法,對於一切教育的初元觀念,作一次元性的分析,俾賦與其應有的真實意義,釐清教育思想上的是非真偽,辨別論證與設證在教育思想中所占的地位,並解析教材的「型」與「場」。

 

例如宗教的「信仰」與科學的「知識」,不僅其知識的「型」不同,並且其所屬的意義層次亦有異;

 

而整合數「型」則為「場」。

 

有關觀念分析教育思想的具體內容,可以其代表人物之一的皮德思(R.S.Peters)所提出之「教育」是一個「工作-成就」的觀念來說明。

 

分析這個觀念,涵蘊著一束所要達成的標準與所經歷的程序,其整個過程是一種啟發而非任何單一的方式;

 

亦即教育的本質或教育的歷程是一種引導或啟發的歷程,引導學習者進入各型各式的知識思想領域。

 

因而,這個教育歷程所要達到的成就,即是其內在的規準:(一)有價值的活動;

 

(二)有認知的意義;

 

(三)自願的歷程。

 

一種教育方式與活動材料如合於上述規準,便是合於教育的活動;

 

否則,便是非教育或反教育。

 

七、三民主義教育思想:在當前的教育思潮中,最為適合國情,並且反映時代精神,解決自已國家教育問題的,是三民主義的教育思想。

 

三民主義教育思想,係以國父孫中山先生所手創的三民主義為其理論的依據,經先總統蔣公的闡述、充實,與發揚光大的一個以三民主義為最高指導原則的教育思想體系。

 

三民主義的本質為倫理、民主與科學;

 

而其形而上學的基礎,則在於民生哲學,即以人類求生存為一切社會進化的原因與規律。

 

人類為了要圖生存,因而必須互助;

 

而由於互助,乃有進步。

 

以此,三民主義的教育思想,遂以國父遺教的人類求生存、互助與進步,為其最高指導原理;

 

無論在教育的本質、內容、目的與方向,均有其獨特的見解與理論。

 

三民主義教育思想的精華,結晶於中華民國的現行教育宗旨:「中華民國的教育,根據三民主義,以充實人民生活、扶植社會生存、發展國民生計、延續民族生命為目的;

 

務期民族獨立,民權普遍,民生發展,以促進世界大同。」

 

此一教育宗旨,既具備理論的基礎,又切合實際的需要,一方面有具體的目標,一方面更富崇高的理想,在當今世界流行的各種教育思潮之中,實在是一個理論最健全且實行的可能性最大的教育思想。

 

(伍振鷟)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199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5 16:15 , Processed in 0.093751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