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經濟●新臺幣】 民國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臺灣光復,翌年五月二十日財政部核准臺灣銀行改組,二十二日以資本額臺幣六千萬元,發行臺幣面值:一圓、五圓、十圓等三種。
民國三十七、八年之間,因受大陸法幣惡性通貨膨脹的影響,及光復之初,百廢俱興,需要貨幣殷切,臺幣亦貶值得很利害,故發行量大增,面額五十、一百、一千、一萬、十萬、乃至一百萬圓券相繼出籠,到三十八年六月十四日,臺幣發行額已達五千二百七十億元,與三年前核定的發行額三十億元相較已增加了一百七十五倍,如加上即期定額本票將多達六百倍之譜。
民國三十八年六月十五日,臺灣省政府公告新臺幣發行辦法,進行貨幣改革,將以前的臺幣列為舊臺幣,改革後發行的為新臺幣。
規定舊臺幣四萬圓折合兌新臺幣一圓。
為樹立幣信,矯枉過正,事非得已,新臺幣發行之初有兩特點,一是限制最高發行額為二億元,一是採取十足準備。
新臺幣券面額分一圓、五圓、十圓、百圓等四種。
民國四十一年又增列五十圓一種。
但實際上五十圓與一百圓到五十年六月才流通。
六十九年二月二十五日再發行流通伍佰圓、壹仟圓券二種。
至於新臺幣之輔幣,原先有一分券、五分券、一角券、五角券等四種。
硬輔幣有一角硬幣、二角硬幣、五角硬幣等三種。
四十九年增列一圓硬幣發行,五十九年增列五圓硬幣發行,七十年增列十圓硬幣發行。
新臺幣發行以來,幣值日逐穩定,這是臺灣地區經濟繁榮的具體說明。
民國五十年中央銀行復業,幣面加印「中華民國」字樣,發行上改採伸縮性政策,外匯比率雖訂著美金,但已行機動匯率操作,新臺幣在世界上已成強勢貨幣,信用卓著。
(吳永猛)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8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