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中外地志●臺北市】 清康熙初年,閩粵移民臺灣的人數急增,墾殖範圍擴大,臺灣北部逐漸開發。
康熙四十八年(西元一七○九),泉州陳賴章獲得官方墾照,准予開墾大佳臘堡,是為臺北市開發之始。
現在萬華、大龍峒、松山錫口等地,均為聚居較早的地方。
其後人口日漸繁多,墾殖範圍擴大,逐漸向大稻埕、古亭、上埤頭、下埤頭等地開發。
由於萬華附近的淡水河漸漸淤淺,大型船舶改停大稻埕,使大稻埕的商業地位日漸增高。
美、德兩國相繼設置領事館,洋行買辦的媽振館,也紛紛設立,大稻埕因而成為北部茶葉加工及輸出市場,到光緒四年(一八七八)臺北設府後,與萬華、城內併稱臺北三市街,為臺北繁華中心。
六年(一八八○),臺北城垣興建完成,城內更形繁榮。
不久,大稻埕、城內、萬華漸連成一片,成為今日臺北市之雛形。
日據後實施市制,將全市畫分為六十四區會。
光復後將原有區會,畫併為松山、大安、古亭、雙園、龍山、城中、建成、延平、大同、中山十區。
民國五十六年七月一日,北市升格為院轄市之時,將近郊之六鄉鎮編入,新成立內湖、南港、木柵、景美、士林、北投,連同原有之十區,一共十六區,六百三十里,面積二萬七千二百一十四公頃,除了松山、大安區外,餘均位新店溪、淡水河、基隆河所環繞之三角地帶。
臺北市位臺北盆地內,盆地內含臺北市、臺北縣二行政區,臺北市中心位置在中山區、內湖區、士林區之交界處,極東位南港區大豐里,極西位北投區關渡里,極南位木柵區指南里,極北位北投區竹子湖。
北有大屯火山,由安山岩質之數座錐形與鐘形火山所構成,東南為丘陵區,以基隆河分為南北兩區,北為內湖丘陵,南為南港丘陵,此等丘陵屬於臺灣西部衝上斷層山地,由第三紀地層所成,層階地形(單面山、豬背嶺)發達。
南北丘陵之間地勢低平,屬盆地及河谷平原,範圍南起景美,北抵關渡,東至南港,面積約一百一十三平方公里。
盆地外形呈等腰三角形,三角形之頂點朝向西北,淡水河由此出盆地入臺灣海峽。
淡水河為臺北市唯一河系,由主流大漢溪、支流新店溪及基隆河共同組成。
由於盆地排水缺口只有狹窄的關渡一處,水流平時極宣洩不暢,若遇颱風豪雨、海潮高漲時,更是動輒氾濫成災,政府現正修建二重疏洪道,作為洩洪空間,以防水患。
同時北市受三面環河影響,市街擴展向東成袋形。
臺北市位臺北盆地之盆底位置,其地層結構為深厚的沈積層與沖積層;
沈積層之表層均為黏土,質地較細,組織較粗的礫石層,則多達地下數十公尺,這些堆積層質地鬆軟,承受集中壓力的性能較差,故臺北市有建築物高度之限制。
此外,泥土與砂礫堆積的地層,有高度含水及滲透性能,加之臺北市多雨,地下水含量應不虞匱乏,但因建築超抽,使地下水層逐漸下降,再加建築物的下壓,乃產生地陷現象,若不加限制,長此以往,臺北將成水鄉澤國。
臺北市氣侯受地形影響,有明顯的空間差異,平原與丘陵區氣候懸殊頗大,丘陵區多雨及雲霧,日照時數亦低。
一般而言,全市屬冬暖夏熱四季多雨的溫暖濕潤氣候,年平均溫為攝氏二一.九度,最冷月平均溫為一五.一度,最熱月平均溫為二八.三度,年降雨量平均為二千零九十二公釐,無明顯的乾季。
一年雨日約一百八十五天,以三月分最多。
平均氣壓分布,冬高夏低,相對濕度甚大,年平均為百分之八十二,平均雲量為七.三,密雲天數甚多,平均風速每秒三.二公尺,風向多東北東風、東風、東南東風,三者占全年百分之六十一,若再加上東北風、東北北風、東南風、東南南風,則偏東風占全年頻數達百分之七十三,是以工業區不宜設於市之東側。
日照時數年平均只有一、六四八.二小時,年平均日照率只有百分之七十三。
臺北市為臺灣最大都會區,工商機能發達,這可由職業人口所占比率看出,全市從事第一級產業的人口占就業人口百分之五.三一,第二級產業占百分之三四.六九,第三級產業高占百分之六十。
民國六十九年底,臺北市耕地面積共五千零八十二公頃,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約百分之一八.六七,其中水田二千三百零九公頃,占耕地面積百分之四五.四五,旱田二千七百七十二公頃,占百分之五四.五五。
農戶數共六千七百四十七戶,占全市總戶數的百分之一.二。
臺北市之農業受都市化影響很大,由於都市擴展所造成的障礙,農業出現粗放化現象,呈現濃厚的近郊農業色彩。
臺北市林野面積為八千九百八十五公頃,占土地面積百分之三十三,其中以闊葉林面積最廣,占百分之五一.五九,混合林次之,占百分之三十,針葉林占百分之一一.九九,竹林最少,只占百分之六.二九。
從事漁牧業者甚少。
臺北市的人口於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大佳臘堡時居民計有二萬三千人。
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臺北市行政區面積有四百四十一公頃,十年後擴大為四千八百六十五公頃,二十二年,萬華、大稻埕、城內三區人口合計四萬六千人。
到三十一年,已超過十萬人。
民國十四年,為二十一萬五千人。
二十一年,行政區擴大為六千六百九十八公頃。
三十三年,人口達戰前最高紀錄四十萬人。
光復時人口銳減為二十七萬人。
三十八年,中央政府遷臺,臺北人口劇增。
四十二年,人口已超過六十萬人。
五十二年,超過一百萬人。
五十六年,行政區為二萬七千二百一十四公頃,人口為一百五十二萬人。
至六十九年人口已達二百二十二萬人。
清末臺灣建省,劉銘傳任首任巡撫,曾創設機械廠,是為臺灣近代工業之嚆矢。
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臺北工業有手工業及金屬製品、瓦窯、製麵、漂染、碾米、麻紡、造紙、印刷、釀酒、菸絲、製茶等民生日用品。
日本占據臺灣後,採取一貫榨取政策,實行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政策,工業無法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已有製造修理製糖機器、鳳梨罐頭機器、農具等。
到民國二十六年中日戰爭時,日本為求臺灣經濟之自給自足,與配合南侵政策,乃積極獎勵發展軍事工業,擴充設備,增設工廠。
光復後,政府接管規模較大的國資工廠。
民國三十七年,全市有工廠九百九十家,其中食品工業占百分之四十二,化學工業占百分之十六,機械工業占百分之十五,紡織工業有四十六家,金屬工業有五十四家。
至四十年,全市有一千二百八十三家工廠,其中食品占百分之二十五,機械百分之十六,化學百分之十二,紡織百分之九,金屬百分之九,工業結構已顯有改變。
一九六○年代前五年則為以輸出為主的輕工業發展時期;
當時臺北市工業以食品、化學、電氣、紡織及印刷裝訂五項為主。
到六○年代後五年則為輕工業外銷鼎盛時期,當時臺北市工業以紡織、電氣、化學、服飾、印刷裝訂、非金屬,及其他等七項為主。
至民國六十一年石油危機以後,是以技術密集型工業發展時期,當時臺北市工業產品占臺灣同一產品生產百分之五十以上者,計有二十四項,如味精、石油化學原料、化學原料、乳品、飲料、紡織、絲紡織、再生合成纖維、毛皮、出版裝訂、製版、基本化學、清潔用品、化學品、汽車、發電輸電配電、電線電纜、照明、文具等。
有關臺北市商業發展方面,在十八世紀二、三十年代(雍正年間),臺北逐漸開墾,新莊、艋舺(萬華)、士林與大龍峒,已漸形成市街。
十九世紀初(嘉慶十三年至道光五年)以後,萬華地位愈來愈重要,終至取代新莊,成為臺北地區的行政、商業中心。
故得「一府二鹿三艋舺」之名。
同治四年(一八六五)以後,因大稻埕崛起,成為三郊及洋行等,從事茶葉、樟腦與大陸貿易。
至日據時代一九○一年,臺北市已成為臺灣最大的都市。
在戰爭結束時,萬華、城內與大稻埕約三個商業區已連成一片。
在都市發展初期,是以商業為主促進都市發展的,等進入工業化之後,則以工業帶動都市的發展;
嗣後到大都會化階段,則以高效率的商業、服務業,或知識資訊等業為主推動都市的發展。
臺北市的發展自亦不能例外。
民國五十五年,工業剛開始起飛時,臺北市的市況是:一、商業有一萬九千餘家,員工十萬人,其中批發業有四千餘家,員工三萬二千人;
零售業一萬三千餘家,員工四萬二千人;
飲食業一千餘家,員工八千餘人。
二、金融業三百一十家,員工一萬三千人。
三、保險業一萬三千人。
四、不動產經營業二十家。
五、商品經紀業一百五十家。
六、運輸倉儲業五百零六家,員工四萬五千人。
七、服務業六千家,員工三萬五千人。
自石油危機之後,臺灣地區工業化因受世界不景氣影響,外銷略受限制,多少影響到臺北市商業服務業。
就民國六十五年的市況言:一、商業有五萬三千餘家,較五年前年增加百分之六十二,員工三十萬七千人,較五年前年增加百分之一百零一;
零售業有三萬家,員工十萬四千人,零售業已經有向高處發展傾向,尤以百貨公司為然;
進出口貿易業有一萬一千家,員工五萬七千人,其中旅館業有向高處發展傾向。
二、運輸倉儲業有一千七百餘家,七萬一千人。
三、服務業一萬二千家,十一萬人,其中保險金融及娛樂文化服務業所用土地平均高達一千六百至三千五百平方公尺之大。
臺北市為中華民國臨時首都,亦臺灣區之政治、經濟、交通,及文化中心,各級學校數所占比率亦為全臺灣區之冠。
民國六十八學年度各級學校總數共計四百九十二所,其中國民小學一百二十五所,市立國民中學五十八所,高級中學二十五所,高級職業學校二十二所。
大專院校共二十三所,其中大學院校九所,專科學校十四所,兩者合占臺灣地區大專院校四分之一。
幼稚園共二百四十所。
除正規之學校教育外,社會教育亦甚發達。
社會教育包括一般式之社會教育、特殊式之社會教育、學校式之社會教育。
一、一般式之社會教育:設於本市之圖書館計有:(一)國立中央圖書館,(二)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三)臺北市立圖書館及其十一個分館,(四)其他規模較小之公私立圖書館計十所。
博物館有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臺灣省立博物館、中華博物館及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等。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國立臺灣藝術館均位於南海學園。
臺北市立天文臺,位於圓山大飯店旁。
動物園及兒童遊樂園均位於圓山基隆河畔。
此外,尚右各種體育場及運動場,經常舉行各種體育活動。
各種音樂廳、畫廊,經常舉行各種文藝活動。
二、特殊式之社會教育:包括啟明、啟聰兩校,設有國小、國中及高職等三部分。
三、學校式之社會教育:包括普通補習學校、職業補習學校、國民補習學校、短期補習班及實用技藝訓練中心等。
臺北市文物建設、名勝古蹟,多不勝數,其中譽揚中外,名聞遐邇的有:總統府、中山堂、圓山大飯店、南海學園,市立體育場、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臺北城址、劍潭寺、忠烈祠、孔子廟、龍山寺、清水巖、保安官、清真寺、行天宮、指南宮、陽明山、青年公園、榮星花園、新公園、省立博物館、國立故宮博物院及觀光農園等,為市民及中外遊客假日之好去處。
(嚴勝雄、鄧景衡)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2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