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5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商學●動機理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15 09:19: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商學●動機理論

 

人類的行為,自心理學觀點言,有其起因、動機與方向。

 

人受某種刺激後,即激發其某種需要,引起某種動機,因而產生某種行為。

 

此種行為有其一定的方向,即朝向滿足其被激發的需要的目標而進行。

 

一俟目標達成,需要獲得滿足,原有的刺激即歸消滅,動機因之不復存在,行為亦隨之終止。

 

故動機可謂為行為的原動力。

 

美國心理學家麥克萊蘭(DavidC.McClelland)與艾金森(JohnW.Atkinson)兩氏在其有關工作激勵的理論中,論及動機,由哈佛大學李特文(GeorgeLitwin)教授詮釋其內容如次:一、一切健全的成年人,均具有一個很大的潛能儲存庫。

 

二、一切成人均具有若干種基本的動機或需要,它們猶如管制儲存庫中潛能流量的活塞或閘門一樣。

 

三、具有同一文化背景的成人,可能會具有同樣的各種動機,但其強弱程度則有極大差異。

 

強烈的動機猶如一個可以開啟較大流量潛能的閘門,微弱的動機則像一個只能開啟有限流量潛能的閘門。

 

四、一個人的某種動機能否「實現」,亦即其潛能能否由此閘門流出而成為行為,胥視其所處的情況(Situation)而定。

 

五、此種情況所具有的特性,會引發不同的動機。

 

某種動機只對某種特性發生反應。

 

六、由於不同的動機導致不同的滿足,因此引發不同的動機,就會導致不同的行為模式。

 

七、如果將情況的特性(或刺激)加以改變,就會引發不同的動機,結果必導致不同的行為模式。

 

此項理論,不僅說明了動機與行為間的關係,亦且指出了改變行為模式的方法,為建立工作激勵制度提供了重要依據。

 

(戴鼎)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380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6 19:22 , Processed in 0.20312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