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經濟●紡織工業】 紡織工業(TextilIndustry),為民生工業之一種。
是指生產纖維的工業,或以纖維為原料加工成品的生產工業。
因此,它除了包括軋棉業、製業、絲業、紙漿業和人造纖維工業等之外,棉或毛紡紗業、撚線業、製網業、織布業、針織業、製繩業、織花邊業、刺繡業,染整業、成衣業和不織布業等亦均包含在內。
我國近代的紡織工業,應肇始於清光緒十六年(西元一八九○),由李鴻章奏准在上海創設機器織布局及紡織新局。
嗣後復經張之洞、聶雲臺、周馥和張謇等之努力經營,至光緒三十一年(一九○五),使全國的紗錠數達到五十六萬五千錠,為我國紡織工業之創建期情形。
其後,自光緒三十一年至民國三年,因民智的日啟和辛亥革命的成功,使得紡織工業日趨蓬勃,紡錠數達到九十七萬錠,稱之漸進期。
自民國三年至十年,因歐戰之發生和列強在華勢力之消減,使得紡錠達到三百二十六萬六千錠,形成中國紡織工業的黃金時代,稱之發展期。
自十一年至十八年,因歐戰之中止和世界經濟恐慌之強襲,致使我國紡錠之成長低緩下來,稱之挫折期。
自十九年至二十六年。
經歷九一八事變,國人發憤圖強,紡織工業亦力自振作,致力棉花改良推廣,力求自給自足,稱之再生期。
自二十六年至三十四年,因中日戰爭,兼以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打成一片之故,使得中國紡織工業在戰火之中,遭遇空前的劇變,全國能運轉生產的紡錠不到四十萬錠,稱之劇變期。
自三十四年秋至三十七年,日本宣告投降之後,政府設立紡織事業管理委員會,先後接收敵偽在華紗廠,並予復修整建,得紡錠約二百萬錠運轉生產,稱之恢復期。
臺灣在日據時期,紡織工業規模極小,光復之初,紡錠僅約二萬錠,同時設備陳舊,三十八年,政府播遷來台,精心規畫振興紡織工業,並配合民間的興辦紡織實業培育紡織專業人才,經歷三十餘年,現擁有近三百四十萬的紡錠、三萬五千餘臺的織布機、一萬九千餘臺的針織機,日產近二千噸的合纖設備產能,以及相關的染整廠和成衣廠。
歷年來外銷金額逐次增加,迄今已占我國外貿總額的四分之一,並且名列自由世界第四大合纖生產國。
(郭東瀛)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5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