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南北響堂山石刻】 響堂山石窟分南北兩所,南響堂山屬河北省磁縣西四十五里之彭城鎮。
北響堂山屬河南省安武縣之義井里。
兩山相距約三十五華里。
此處有北齊時代所開鑿之石窟群。
南響堂山石窟,分上下兩段,上段五窟,下段二窟。
下段第一窟為華嚴洞,第二窟為般若洞;
下段第三窟是空洞,第四窟是彌陀洞,第五窟是拱門洞,第六窟是力士洞,第七窟是千佛洞。
下段第一洞與第二洞前面之廣場,建有響堂寺,上段自第三洞至第七洞前面,有石欄相接,該石欄建於明嘉靖四十四年(西元一五六五),有「創建響堂石欄記」。
北響堂山有七窟,第一窟是隋代所開之大業洞,第二窟是北齊所開之刻經洞,第三窟是北齊所開之釋迦洞,第四窟亦為北齊所開之大佛洞,第五窟是隋代所開之倚像洞。
第七窟是明代所開之嘉靖洞,明代因開此洞而建石欄。
以上諸洞以第二至第四洞之北齊洞窟為中堅,實為北齊時代石刻造像之代表作,頗堪珍貴,唯因後世修補而失去舊觀。
南北響堂山,因地處偏僻,此地雖有北齊時代的名貴石刻而少為人所知。
僅有日本常盤大定博士,於民國十一年十一月,曾親往實地勘察,歸後著有「響堂山石窟寺」從日人考察報告所提供之資料,南北響堂山除北齊造像外,尚有隋、唐、五代、宋、金、元、明等各代造像。
就造像內容而言,有釋迦、彌勒、阿彌陀佛、觀音、大勢至、地藏、藥師佛等。
就造像人而言,有皇室貴族、士庶、僧尼,以及西域胡僧。
以上所列皆有銘文可考。
(董夢梅)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4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