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哲學●唯物論】 唯物論,為一普遍之世界觀,認為整個實在可以聯結為物質及完全隸屬於物質條件之力量,而否定一切超物質之事物。
理性主義的唯物論(RationalistM.)主張一切實在皆可測量與計算,亦即皆可量化。
除此之外,就是地方性之運動以及造成運動之機械力量,否定其他一切力量和目的性。
意識、生命,皆可透過機械力量而獲得說明。
生物學的唯物論(BiologicalM.)認為,生物所表現之一切事件,諸如植物之萌芽、生長、開花、結果,動物之長大、繁殖、自動,人類之感覺、思考、願望等,皆為物質事件。
此等物質事件雖然神祕而無法捉摸,但不需使用不繫屬於物質或超物質之因素加以說明。
無論在什麼領域中,凡將超物質之因素歸結為物質,而否定超物質事物之特性者,皆為唯物論者。
關於生命之機械論的說明即屬此類。
人類學的唯物論(AnthropologicalM.)可分為兩種不同形式。
其一主張,人之靈魂可以由物質及物理、化學之變化而獲得說明;
因而實質上否定了它。
其二則主張,靈魂之存在繫屬於物質。
此兩種形式大同小異,皆否認靈魂為超物質之精神體。
辯證唯物論(DialecticalM.)由馬克斯(KarlMarx)所創,由恩格斯(FriedrichEngels)整理完成。
在本體論方面它主張,天地萬物,包括人類在內,均是物質,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實在。
意識被解釋為具有精密組織之物質(大腦)的特性或產物。
物質自動發展。
其發展過程為辯證過程。
每一物皆含有正反二因素。
正反互相矛盾而導致統一,是為合。
此合又為另一階段之正。
原子中有正電子與負電子。
植物界有雄與雌。
動物界有公與母。
社會有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
政府有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
以發展階段言,先有無生命之物質,進而發展為生命、知覺和意識。
當一物在量的方面發展至極點時,則發生突變。
突變引起質變,是為辯證之躍進(DialecticalLeap)。
在知識論方面,辯證唯物論肯定兩點。
一、人之意識乃由較低之有機物質通過辯證之躍進而產生;
二、意識為客觀環境之忠實反映。
故思想之辯證與客觀之辯證互相一致,而以客觀辯證為準。
此辯證唯物論應用於社會生活時,即形成所謂歷史唯物論(HistoricalM.)。
歷史唯物論主張,歷史之本質在於經濟之發展過程。
文化事件與文化歷史實為經濟過程之後果及連帶現象,完全隸屬於經濟事件。
在哲學史上,凡將實在界與感覺對象視為同一者,則極容易將物質實在視為唯一之實在,而走向唯物論。
(孫振青)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9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