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地學●地誌學】 地誌學(Chorography),顧名思義為「地區的記述」,也稱為方志學或地方志。
其範圍大致可包括遊記、縣志、區域志、省志、一統志、外國誌等項。
自十九世紀新地理學(科學的地理學)發展後,地誌學逐漸被「區域地理學」名稱所代替。
古典地理學皆偏重景觀的描述,因而當時的地理典籍大多屬地誌學。
例如希臘時代之安那則曼德(Anaximondras,西元前六一一~五四七年)、赫喀求斯(HecataeusofMiletus,前五○○~?)
、希羅多得(Herodotus,前四八四~四二五)等學者之地理學著作,皆屬地誌學。
而羅馬時代之地誌學尤為發達,而以征戰記之著作最多,凱撒大帝本人也著有「高盧征戰記」一書。
此時代之地理學者斯特拉波(Strabo,西元前六三~西元二○年)實為地誌學者典型代表。
我國最早之地理典籍,應屬山海經及尚書禹貢篇,皆為地誌類;
而各朝代之史書中,皆有地理志或經濟志;
此外郡志、省志或縣志,其內容雖以歷史為主,但亦包括風土景觀之記述,皆屬地誌類。
古典地誌學的內容,僅為地理資料及地名等的堆積,不但缺乏系統條理,更缺乏科學的依據及理論的闡釋。
十九世紀新地理學發展以後,地誌學的研究特重野外考察,其組織精密而有條理,其內容則發揮人地關係原理,亦即「區域地理」。
十九世紀後半德國地理學大師李希霍芬(Richthofen)所著之「中國」一書,為有關中國的地誌學,亦即中國區域地理。
我國著名地理學者張其昀氏,十餘年前曾召集全國地理學者用地理學方法撰寫臺灣各縣、市的新地誌,惜僅出版「陽明山新誌」一冊,其他各冊至今未能出版,實屬遺憾。
(王洪文)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9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