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俄文●托爾斯泰】 托爾斯泰(Tolstoi,LevNicolaevich,西元一八二八~一九一○年)伯爵,為俄國小說家、人道主義者、社會改革者。
生於土拉省之雅斯那亞.波亮娜,受教育於喀山大學。
初於一八五一年從軍於高加索之砲兵團,在克里米亞戰爭最初階段,調赴多瑙河服役,嗣在未成功之塞巴斯脫堡之保衛戰中,於一八五五年指揮一砲兵單位作戰。
在軍中托爾斯泰曾寫半自傳體的抒情文「昨日故事」、「童年」、「少年時代」,以及富有哲學意味的「哥薩克」。
此外,尚有關塞巴斯脫堡保衛戰之散文三冊,均係在一八五一至五五年之五年間完成。
其中「一八五五年八月中的塞巴斯脫堡」一書,由於其對戰場英雄深刻的現實主義的描畫,頓使托爾斯泰躋身於當時名作家之林。
一八五七年,托爾斯泰自軍中退役後從事旅行,見西方文化中商業社會之掠奪性與物質主義,使渠深感失望。
其後再離俄三年,亦證實其對當代社會之悲觀看法。
回國後,托爾斯泰依據一八六一年頒布之農奴解放令,給予其雅斯那亞。
波克娜農莊的農奴以自由,並在鄰近為農民子弟寫讀本,開辦學校。
托氏一八六二年與一個比自己小十六歲之女子蘇非亞結婚。
在此時期。
渠寫長篇小說「十二月黨人」,惟僅有三章出版。
由於該書之撰寫,托爾斯泰對俄皇亞力山大一世之統治時代加以研究。
渠逐漸對拿破崙一八一二年侵俄失敗事感興趣,而成其一八六六年撰寫鉅著「戰爭與和平」之基礎資料,為描述十九世紀初葉,俄國社會全貌之壯麗史詩。
一八七五至七七年,托爾斯泰一部完美無缺的現實主義小說「安娜.卡蓮林娜」在俄國論壇月刊登載,它描寫不幸婚姻中一個庸俗官吏的美麗浪漫妻子,在家庭主婦責任上失職,導致失貞,而最後自殺的故事。
托爾斯泰對其豐裕而自足的生活,本來是在東正教教堂中獲致慰藉,但在一八七六年後,卻發展成深刻的精神上的疑懼。
教堂的儀式和豪華使他不能接受,他對新約全書,致力於獨立性的研究,成為新型基督教。
新的教義出發於馬太福音五章三十九節「不要與惡人作對」,托爾斯泰認為此句為全部基督教的精義所在。
此項對邪惡不抵抗的道理,與印度甘地不抵抗主義同義。
「托爾斯泰主義」,在一八八四年前後,曾有不少的信徒。
他自己從此項信仰出發,為了懺悔、新約詮解、狂人日記、伊里奇之死、黑暗勢力、釋藝術與復活等書。
托爾斯泰熱心於追求信仰與生活的一致,他希望安排他本人連同財產與農民的卑微境遇一模一樣,但其妻則不願孩子們無繼承,示意丈夫將財產過戶給她。
一九一○年,托爾斯泰為追求他的理想生活,以隱居終其生,遂突然離家,不幸在旅途感染肺炎,逝世於阿斯塔波渥的一個鐵路小站。
(丁慰慈)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5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