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海洋●個體量】 在一個平衡的生態系統之中,動物為求其在環境裏達到繁衍種族之目的,往往以大量生產來維持種族之數量,而絕大多數之個體均在弱肉強食的環境中被殺死或捕食。
因此,動物本身在環境中不斷有死亡,也不斷有新生,使得其本身由出生到能孕育下一代的個體維持一定之數量,其種族也得以保全。
因之,個體量(Abundance)之探討實為一重要之研究課題。
所謂個體量,即是動物族群在某一時刻,在一定區域中,所存在個體之數量。
個體量之變化,是隨著生殖時期與生殖數量而變化的。
當生殖時期,較低等之動物是以極龐大的生殖力迅速產生新生個體,較高等之動物則以繼續不斷的方式陸續生產新生個體。
在此之後,較低等者之新生個體迅速脫離母體自行求生,故其個體量隨即大量死亡,而隨著時間之增加,個體逐漸長大,死亡率即漸降低,最後達到下一生殖時期。
較高等者之新生個體則在母體之保護下,度過一段危險時期,逐漸成長後,脫離母體保護而自行求生。
即使如此,在此時期死亡率仍高,而脫離之初仍然危險,隨時間之增加,逐漸成長,個體死亡率漸低,但個體量卻也像低等動物一樣逐漸降低,等待下一生殖期之來臨。
許多動物能藉著數量上所造成之優勢地位,而排斥其它非為優勢之種類,進而保全其種族之繁衍。
凡此種種,均顯示個體量之重要性及在生態學上之意義。
(謝偉)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0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