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戊戌變法】 為清末知識分子的一次變法救國運動,時在光緒二十四年(西元一八九八年),以是年適值「戊戌」,故名。
中國自甲午戰後,國勢日衰,列強侵華之野心因以大增,紛紛要求租借港灣,開築路。
有心人士鑒於形勢危急,深感非作法律制度方面的根本改革,難以挽救大局。
同時,若干在華傳教人士,如英國的李提摩太(TimonthyRichard)、美國的林樂知(Y.J.Allen)等人也因抵制俄國勢力的在華擴張,大唱中、日、英、美聯盟之說,並敦勸中國變法自強,因此形成一股變法維新的潮流。
領導此一潮流的主要人物是康有為及其弟子梁啟超,其他尚有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等人。
康氏為一今文學家,以效法孔子實行托古改制之論,採借西法,變法圖強,結合傳統與現代,頗能贏取當時士大夫階級進步人士的好感,又於甲午戰後先後組織強學會、保國會,發刊中外公報及時務報廣肆宣傳,並數次上書當局剖析變法的利害得失,終於獲得德宗皇帝的贊同,開明大臣翁同龢、張蔭桓等的支持,而於是年六月十一日(四月二十三日)正式宣布變法,在教育、政治、軍事、實業各方面推行許多新政設施:廢八股,試策論,設學校,振實案,練新軍,設報館,開言路,氣象一新,各省響應,湖南因有巡撫陳寶箴、按察使黃遵憲等倡導,成績尤優。
但因變法影響一部分士大夫的利益,加以新黨無有兵權,終於九月二十一日(八月六日)發生政變,而由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掌握大權。
德宗被幽,康、梁外逃,六君子被殺,其他維新人士被禁、被黜,新政一概取消,百日維新至此遂告失敗,成為歷史上的曇花一現。
(王家儉)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