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2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顧頡剛】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5 02:40: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顧頡剛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顧頡剛(1893~1980)原名誦坤,字銘堅,江蘇吳縣人。

 

四歲啟蒙,光緒三十二年(1906)考入高等小學,二年後進蘇州公立第一中學堂肄業;

 

民國二年(1913)進北京大學預科,開始從章太炎受業。

 

五年入本科哲學門,從胡適治中國哲學,讀康有為〔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等書,開始萌生推翻古史之意識。

 

九年,本科畢業,留校任助教,兼任〔國學季刊〕編輯委員,研究〔詩經〕及〔紅樓夢〕,並蒐集民間歌謠,醉心於民俗學研究。

 

民國十一年(1922),出任商務印書館史地部兼國文部編輯,與葉聖陶合編〔初中國語教科書〕,與王伯祥合編〔本國史教科書〕。

 

次年,確立「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史觀,正式投身考辨古史的工作。

 

同年與鄭振鐸、沈雁冰、葉聖陶等籌組樸社,任總幹事;

 

十五年出版〔古史辨〕第一冊,同年任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研究教授;

 

次年,任廣州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圖書館中文書部主任,並代理語言歷史學研究所主任;

 

十八年,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通信研究員,同年任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研究員兼歷史系教授;

 

十九年至二十四年,續出〔古史辨〕第二、三、四、五冊。

 

二十三年又創辦〔禹貢〕半月刊,次年禹貢學會成立,任理事長,同時出任國立北平研究院學術會議史學組主任。

 

二十五年任燕京大學歷史系主任,並創立邊疆研究會。

 

抗戰期間,更創辦中國邊疆學會,並先後任教於雲南大學、齊魯大學、中央大學、復旦大學教授,續出〔古史辨〕第六、七冊。

 

三十八年(1949)以後,留居大陸,先後任職復旦大學、中共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主持〔史記〕、〔尚書〕、〔二十四史〕、〔資治通鑑〕等古籍的研究與點校工作。

 

一九八○年病逝於北京。

 

顧氏一生學術成就以考辨古史成就最大。

 

其從事考古、民俗、歷史、地理等研究,亦正與上述工作相互參證。

 

他提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說,打破把古代視為「黃金時代」的傳統觀念,引發史學界極大的論戰。

 

其實頡剛「疑古」學術路向並非無中生有,清代考證學的成果提供了寶貴的資產,而崔適、康有為等人的工作則扮演啟蒙的角色,促使其能由經學的格局中突破,而將史學的重心完全移轉到「文獻」(Document)的問題上來。

 

至於在方法上亦不再拘限於整理史料的窠臼,而是主動地組織,立體地分析,以確定每一層次文獻的關係,彰顯其歷史涵義。

 

這種方法上的革新,頡剛晚期用邊疆文獻與中原古史印證的工作,即是顯例。

 

總結而言,頡剛之貢獻在於建立中國現代史學的新典範,以文獻學重奠史學根基。

 

主要著作除[古史辨〕七冊外,尚有〔尚書通檢〕、〔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三皇考〕、〔史林雜識初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吳歌甲集〕、〔浪口村隨筆〕、〔西北考察日記〕等;

 

編有〔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崔東璧遺書〕等。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9 09:22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