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00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丹溪心法 卷二 痢 28】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9-14 16:33: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丹溪心法 卷二 痢 28

 

 

痢赤屬血,白屬氣。

 

有身熱、後重、腹痛、下血。

 

身熱挾外感,小柴胡湯去人參。

 

後重積與氣墜下之故,兼升兼消,宜木香檳榔丸之類。

 

不愈者,用秦艽、皂角子、煨大黃、當歸、桃仁、虛 氏之法下之,虛則以苦梗開之,然後用治痢藥。

 

氣用氣藥,血用血藥。

 

有熱,用黃芩、芍藥之類;無熱腹痛,或用溫藥薑、桂之屬。

 

下血四物為主。

 

下血多主食積與熱,或用朴硝者。

 

青六丸治血痢效。

 

痢疾初得一二日間,以利為法,切不可便用止澀之劑。

 

苦實者,調胃承氣、大小承氣、三乙承氣下之,有熱先退熱,然後看其氣病血疾,加減用藥,不可便服參朮。

 

然氣虛者可用,胃虛者亦用之。

 

血痢久不愈者,屬陰虛,四物湯為主,涼血和血,當歸、桃仁之屬;下痢久不止,發熱者,屬陰虛,用寒涼藥,必兼升散藥並熱藥;下痢大孔痛者,因熱流於下也,以木香、檳榔、黃連、黃芩、炒乾薑;噤口痢者,胃口熱甚故也,大虛大熱,用香連丸、連肉各一半,共為末,米湯調下。

 

又方 人參二分,薑炒黃連一分,為末濃煎,終日細細呷之,如吐則再服,但一呷下咽便開。

 

人少許。

 

臍內。

 

下痢不治之症,下如魚腦者,半死半生;下如塵腐色者,死;下純血者,死;下如屋漏水者,死;下如竹筒注者,不治。

 

赤痢乃自小腸來,白痢乃自大腸來,皆濕熱為本,赤熱。

 

《內經》所謂身熱則死,寒則生,此是大概言,必兼証詳之方可。

 

今豈無身熱而生,寒而死者?脈沉小 十治,或解表,或利小便,或待其自已,還分易治難治不治之証,至為詳密。

 

但與瀉同,立論不分,學人當辨之。

 

大抵痛,一曰溫之,一曰清之。

 

按久病身冷,脈沉小者,宜溫;暴病身 服,脈浮洪者,宜清、宜補。

 

有可吐者,亦有可汗可下者。

 

初得之時,元氣未虛,必推蕩之,此膿血,此脾傳腎,賊邪難愈;先膿血,勝水瀉,此腎傳脾,微邪易愈。

 

下痢如豆汁者濕也,蓋 脾 者, 家之內,上下傳染相似,卻宜明逆氣之勝複以治之。

 

戴云︰痢雖有赤白二色,終無寒熱之分,通作濕熱治。

 

但分新舊,更量元氣用藥,與赤 白帶同。

 

入方 黃連 滑石 生地黃 白芍 蒼朮 白朮 當歸 青皮 條芩 上銼。

 

水煎。

 

裡急後重,炒連、滑石,加桃仁、檳榔。

 

甚者,大黃;嘔者,用薑汁、半夏。

 

又方 乾薑(一錢) 當歸(二錢半) 烏梅(三個) 黃柏(一錢半)黃連 上銼。

 

作一服,水煎,食前。

 

若水瀉,可等分用, 又方 治熱與血。

 

大黃 黃連 黃芩 黃柏 枳殼 當歸 芍藥 滑石 桃仁 甘草 白朮(等分) 上為末。

 

或湯調,或作丸。

 

用麵糊或神曲糊丸服。

 

一本云︰誤服熱藥澀藥,毒犯胃者,當明審以祛其毒。

 

治白痢 蒼朮 白朮 神曲 茯苓 地榆 甘草 上銼。

 

水煎。

 

治赤痢 地黃 芍藥 黃柏 地榆 白朮 上銼。

 

水煎。

 

腹痛,加枳殼、濃朴;後重,加滑石、木香、檳榔;有熱,加黃芩、山梔。

 

又治痢方 滑石(一兩) 蒼朮(半兩) 川芎(三錢) 桃仁(活法用) 芍藥(半兩,炒) 甘草(一錢) 上為末。

 

薑一片,擂細煎滾服。

 

又方 孫郎中因飲水過多,腹脹,瀉痢帶白。

 

蒼朮 白朮 濃朴 茯苓 滑石 上 咀。

 

水煎,下保和丸。

 

又云︰加炒曲、甘草。

 

又方 痢後腳弱漸細者。

 

蒼朮 酒芩 白芍(各二兩半)酒柏(炒,半兩) 上為末,粥丸。

 

以四物湯加陳皮、甘草水煎,送下。

 

又方 痢後腰痛,兩腳無力。

 

陳皮 半夏 白芍(各一錢) 茯苓 蒼朮 當歸 酒芩(各半錢) 白朮 甘草(各二錢) 上 咀。

 

作一服,薑煎,食前。

 

又方 治小兒八歲,下痢純血,作食積治。

 

蒼朮 白朮 黃芩 滑石 白芍 茯苓 甘草 陳皮 神曲(炒) 上 咀。

 

水煎,下保和丸。

 

治痢十法 其或惡寒發熱,身首俱痛,此為表症,宜微汗和解,用蒼朮、川芎、陳皮、芍藥、甘 草、生薑三片煎。

 

其或腹痛後重,小水短,下積,此為裡症,宜和中疏氣,用炒枳殼、製濃朴、 芍藥、陳皮、滑石、甘草煎。

 

其或下墜異常,積中有紫黑血,而又痛甚,此為死血証,法當用擂細桃仁、滑石行之。

 

或口渴及大便口燥辣,是名挾熱,即加黃芩;或口不渴身不熱,喜 熱手熨蕩,是名挾寒,即加乾薑。

 

其或下墜在血活之後,此氣滯症,宜於前藥加檳榔一枚。

 

其或在下則補,毒解積下,食自進。

 

其或力倦,自覺氣少,惡食,此為挾虛証,宜加白朮、當歸身,虛甚者加人參,又十分重者,止用此一條,加陳皮補之,虛回而利自止。

 

其或氣行血和積少,但虛坐努責,此為無血症,倍用當歸身尾,卻以生芍藥、生地黃、生桃仁佐之,複以陳皮甘 此湯,固腸丸未宜進用,蓋固腸丸有去濕實腸之功。

 

其或利後,糟粕未實,或食粥稍多, 或飢甚方食,腹中作痛,切不可驚恐,當以白朮、陳皮各半,煎湯和之,自安。

 

其或久痢後,體虛氣弱,滑下不止,又當以藥澀之,可用訶子、肉豆蔻、白礬、半夏,甚者添牡蠣,可擇用之。

 

然須用陳皮為佐,恐大澀亦能作痛。

 

又甚者,灸天樞、氣海。

 

上前方用濃朴,專瀉滯凝之氣。

 

然濃朴性大溫而散氣,久服大能虛人,滯氣稍行,即去之,餘滯未盡,則用炒枳殼、陳皮,然枳殼亦能耗氣,比之朴稍緩,比陳皮稍重。

 

滯氣稍退,當去之只用陳皮以和眾藥,然陳皮去白有補瀉之功,若為參朮之佐,亦純作補藥用。

 

凡痢疾腹痛,必以白芍藥、甘草為君,當歸、白朮為佐。

 

惡寒痛者,加桂;惡熱痛者,加黃柏。

 

達者更能參以歲氣時令用藥,則萬舉萬全,豈在乎執方而已哉﹗ 〔附錄〕痢有氣虛兼寒熱,有食積,有風邪,有熱有濕,有陽氣下陷,而感受不一,當分治。

 

瀉輕痢重,諸有積以肚熱纏痛推之,諸有氣以肚如蟹渤驗之,究其受病之源,決之對病之劑。

 

大要以散風邪,行滯氣,開胃脘為先,不可遽用肉豆蔻、訶子、白朮輩以補住寒邪,不可投米殼、龍骨輩以閉澀腸胃。

 

邪得補而愈盛,故証變作,所以日夕淹延而未已也。

 

若升散者,以胃風湯、防風芍藥湯、神朮散、蒼朮防風湯、敗毒散,皆可汗之。

 

攻裡若有濕者,用導水丸、兼郁承氣湯、和中丸;若積滯用聖餅子、脾積丸;冷積用《局方》蘇感丸;若濕熱甚者,宜《宣明》玄青膏;若後重窘迫,用木香檳榔丸。

 

色白者,屬氣;赤白者,屬氣血受病;赤黑相兼,屬濕熱;青綠雜色,是風與火濕。

 

下血者,當涼血,當歸、生地黃。

 

赤者屬血,《保命 集》 四物湯,和槐花、黃連、米殼醋炒。

 

下利,脈沉弱而腹痛,用薑附湯,加對五苓理中。

 

又機要漿水散若 青色者 外貼 大過,飲食傷脾,為脾泄,《機要》白朮芍藥湯。

 

濕勝,仙朮炒用。

 

若陰陽不分,當滲泄以五苓之類,或單用苤苡實炒為末,米飲調二錢。

 

若氣血俱虛,神弱者,以人參、白朮、當歸、芍藥、炒茯苓,少加黃連服之,或錢氏白散,又或十補湯佳。

 

若暑痢而脈虛者,香薷飲,或清暑益氣,又或六和湯、藿香正氣各加 木香半錢,名木香交加散。

 

若白痢下如凍膠,或鼻涕,此屬冷痢,宜除濕東加木香一錢。

 

虛弱者,亦與十補湯。

 

赤痢發熱者,以敗毒散加陳倉米一撮煎。

 

下痢小便不通者,黃連阿膠丸 附方 胃風湯 治風冷入於腸胃,泄下鮮血,或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瘀血。

 

人參 茯苓 川芎 當歸 桂 白朮 白芍(等分) 上銼。

 

水煎入粟米百餘粒同煎。

 

腹痛,加木香。

 

評分

參與人數 1龍幣 +5 學習 +5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7 06:43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