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5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氏醫通 卷七 大小府門 痢259】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9-12 00:47: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張氏醫通 卷七 大小府門 痢259

 

 

以逆正氣之病。

 

又以逆病情之藥治之。

 

何怪變証百出乎。

 

雖是歲之熱。

 

較他歲倍常。

 

是以患腸者。

 

較他歲亦倍常,其間總輕重不同。

 

所見之積。

 

一皆五色。

 

良由五臟之氣化並傷。

 

是以五色兼見。

 

按五色痢。

 

古人皆為腎病。

 

以腎為藏精之室。

 

所居之位。

 

最下最深。

 

深者既病,其淺而上者,安有不病之理。

 

精室既傷。

 

安能任蟄藏之令乎。

 

仲景所謂五液注下。

 

臍築湫痛。

 

命將難全者是也。

 

夫以精室受傷。

 

五液不守之患。

 

不知益火消陰。

 

實脾堤水。

 

兼分理其氣。

 

使失於氣化之積隨之而下。

 

未失氣化之津統之而安,即口噤不食者,亦不出乎此法。

 

蓋腸 之屬,皆緣傳化失職。

 

津液受傷,而致奔迫無度。

 

豈可恣行攻伐。

 

以為不易之定法乎。

 

歷觀時師治痢。

 

無高下賢愚,必用橘皮、枳殼、濃朴、檳榔之屬。

 

稍有赤沫,即用芩、連、芍藥。

 

水道不利。

 

便與木通、車前。

 

口噤不食。

 

不出黃連、石蓮。

 

況世所謂石連者,皆粵中草實偽充。

 

大苦大寒。

 

與本草所言蓮子墮淤泥中。

 

經歲取出者迥異也。

 

凡遇五色噤口,及瘀晦清血諸痢。

 

每用甘草、乾薑。

 

專理脾胃。

 

肉桂、茯苓。

 

專伐腎邪。

 

其效如鼓應桴。

 

初起腹痛後重者,則兼木香、檳、朴以泄之。

 

飲食艱進者,則兼枳實、焦朮以運之。

 

陰氣上逆。

 

乾嘔不食者,則兼丁香、吳茱萸以溫之。

 

嘔吐涎水者,則兼橘、半、生薑以豁之。

 

膿血稠粘者,則兼茜根、烏梅以理之。

 

水道不通者,則兼升、柴以舉之。

 

身熱不除者,則兼桂枝、芍藥、薑、棗以和之。

 

陰虛至夜發熱痛劇者,則兼熟地、黃耆、阿膠、歸、芍以濟之。

 

若數日不已而腹痛後重轉甚者,必須參、朮、升、柴兼補而升之。

 

久痢噤口不食,此胃氣告匱。

 

最為危候。

 

較之初起口噤。

 

尚有濁氣可破。

 

積沫可驅。

 

迥乎不同。

 

非大劑參、朮。

 

佐以茯苓、甘草、藿香、木香、煨葛根之屬。

 

大補胃氣。

 

兼行津液,不能開之。

 

但得胃氣一轉。

 

飲食稍進。

 

便宜獨參湯略加橘皮或製香附。

 

緩緩調補。

 

兼疏滯氣。

 

最為合劑,如茯苓之淡滲。

 

木香之耗氣。

 

葛根之行津。

 

皆當屏除,即如久痢後重用三奇散。

 

取黃耆、防風以致開闔。

 

枳殼以破滯氣。

 

以為卓識不群。

 

然後重稍減。

 

便當改用補中益氣。

 

轉關妙用。

 

全在乎此。

 

若濃朴、枳、橘、砂仁等耗氣之藥,皆戈戟也。

 

凡脈見弦細小弱,或六部沉小,皆當準此。

 

間有脈來滑大數實者,方可用芩、連、芍藥、澤瀉之屬。

 

挾熱後重煩渴者,當與白頭翁、秦皮、黃連、白芍之類。

 

誤用大黃。

 

變成腫脹。

 

若其人元氣未憊。

 

大劑人參、桂、附散其濁陰。

 

尚可救其一二。

 

洞泄不止。

 

服大劑參、朮。

 

不應,用養臟湯,亦不應。

 

惟附子理中湯調赤石脂末。

 

間有得生者,即發呃吐蛔。

 

尚有四逆、參附、吳茱萸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烏梅丸等法。

 

然非平日相信之真。

 

縱有生機,亦勿許治。

 

若至發斑發躁。

 

久痢不食。

 

忽發除中。

 

從無救治之法也。

 

嘗見痢久虛脫。

 

六脈弦細。

 

厥逆冷汗。

 

煩渴躁擾。

 

呃逆不寧。

 

峻用理中、四逆、白通、通脈之類。

 

雖日進人參二三兩。

 

服之非不暫安。

 

脈來微續。

 

手足漸溫。

 

稀糜稍進。

 

去後亦稀。

 

三四日後必然驟變,此根氣已絕。

 

燈盡復明之兆。

 

切勿因其暫安。

 

輕許以治。

 

徒為識者鄙笑耳。

 

至於婦人臨產下痢。

 

最為危殆。

 

鄭氏有胎前下痢。

 

產後不止。

 

七日必死之例。

 

予嘗用甘草乾薑東加濃朴、茯苓、木香。

 

治妊娠白痢。

 

千金三物膠艾湯。

 

治妊娠血痢。

 

連理東加膠、艾。

 

治赤白相兼之利。

 

駐車丸、千金黃連湯、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胎前產後五色諸痢,皆可選用。

 

若胎前下痢。

 

產後不止。

 

勢莫挽回者。

 

用伏龍肝湯丸。

 

隨証加減。

 

未嘗不隨手獲效也。

 

世醫治痢。

 

專守通因通用。

 

痛無補法之例。

 

不知因氣病而腸中切痛。

 

非溫理其氣則痛不止。

 

因氣陷而濁氣下墜。

 

非升舉其氣則後重不除。

 

因氣傷而津液崩脫。

 

非調補其氣則積不已。

 

因陰虛而至夜微熱腹痛。

 

非峻補其陰則痢痛不息。

 

世人見余用參、朮、薑、桂溫補氣血之藥。

 

以為可駭。

 

更有用黃耆、地黃滋陰膩滯之藥。

 

益怪甚矣!且有用石脂、乾薑溫澀固脫之藥。

 

以為劫劑,而大誹之。

 

不知內經中原有澀因澀用之法。

 

蓋裡急後重。

 

數至圊而不能便。

 

非澀而何。

 

況因澀而過用利氣。

 

乃致滑脫不收。

 

安得不用澀以固之耶。

 

更有不知調氣。

 

但見下痢日久。

 

便行止澀。

 

輕以粟殼、訶子投之。

 

閉其滯氣。

 

迫痛愈加。

 

愈劫愈甚,此與殺之無異也。

 

痢不納食俗,名噤口,如因邪留胃中,胃氣伏而不宣,脾氣因而澀滯者,。

 

香、連、枳、朴、橘紅、茯苓之屬。

 

熱毒沖心,頭疼心煩,嘔而不食,手足溫暖者,甘草瀉心湯去大棗易生薑,此証胃口有熱,不可用溫藥。

 

若陽氣不足,宿食未消,噫而不食,枳實理中加砂仁、陳皮、木香、豆寇,或山楂、曲、 之類。

 

肝乘脾者,戊己丸加木香、肉桂。

 

有水飲停聚者,心下必悸動不寧。

 

五苓散加薑汁。

 

有火炎氣沖者。

 

黃連解毒湯去黃柏加枳殼、木香。

 

有胃虛挾熱而嘔逆者。

 

連理湯。

 

有積穢太多。

 

惡氣熏蒸者。

 

大黃黃連瀉心東加木香。

 

丹溪用人參、川連、石蓮子、粳米、薑汁。

 

煎湯細細呷之神效,如吐。

 

再作服之。

 

但得一呷下咽便開。

 

石蓮子真者絕無。

 

余常以藕汁煮熟。

 

稍加糖霜頻服。

 

兼進多年陳米稀糜。

 

調其胃氣必效,此即石蓮之意也。

 

治噤口痢。

 

多有用黃連者,此正治濕熱之藥。

 

苦而且降。

 

不能開提。

 

況非胃虛所宜。

 

不可輕用。

 

大抵初痢噤口。

 

為濕瘀胃口,故宜苦燥治之。

 

若久痢口噤。

 

則胃氣虛敗,即大劑獨參、理中。

 

恐難為力也。

 

久痢不止。

 

諸藥不應。

 

貧人無力服參者。

 

烏梅、大棗各數枚。

 

煎服屢效。

 

休息痢 此証多因兜澀太早。

 

積熱未盡。

 

加以調攝失宜,不能節食戒欲。

 

所以時止時作。

 

補中益氣加肉果、木香。

 

吞駐車丸,亦有陰虛多火,不能勝任升、柴、木香、白朮者。

 

只用駐車丸加人參、肉桂、烏梅之類。

 

有積。

 

可加枳實、炮黑楂肉。

 

有服補中益氣數服。

 

不應。

 

反下鮮紫血塊者,此久風成飧泄。

 

風氣通於肝。

 

肝傷不能藏血也。

 

三奇湯倍防風加羌、葛、升、柴,其一切利水破氣藥,皆為切禁。

 

蟯蟲痢 其証腹大。

 

皮膚黃粗。

 

循循戚戚然。

 

得之於寒濕。

 

寒濕之氣。

 

菀篤不發。

 

化為蟲,此九蟲之一,其形極細。

 

胃弱腸虛,則蟯蟲乘之,或癢,或從穀道中溢出。

 

倉公以芫花一撮主之。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7 16:52 , Processed in 0.21483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