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17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今名醫匯粹 卷三 病能集一(雜証九門) 痰飲門53】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28 15:24:0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古今名醫匯粹 卷三 病能集一(雜証九門) 痰飲門53

 

 

王節齋曰︰痰者病也。

 

人之一身,氣血清順則津液流通,何痰之有?惟夫氣血濁逆,則津液不清,熏蒸成聚,而變為痰焉。

 

痰之本水也,原於腎;痰之動濕也,主於脾。

 

古人用二陳湯為治痰通用者,所以實脾燥濕,治其標也。

 

然以之而治濕痰、寒痰、痰飲、痰涎,則固是矣。

 

若夫痰因火上,肺金不清,咳嗽時作,及老痰、痰,結成粘塊,凝滯喉間,吐咯難出,此等之痰,皆因火邪上炎,熏於上焦,肺氣被,故其津液之隨氣而升者,為火熏蒸,凝濁鬱結而成,歲月積久,根深蒂固,故名老痰、痰。

 

而其原則火邪也,病在上焦心肺之分,咽喉之間,非中焦脾胃濕痰、冷痰、痰飲、痰涎之比也。

 

故湯藥難治,亦非半夏、茯苓、蒼朮、枳實、南星等藥所能治也。

 

惟開鬱降火,清潤肺金,而消化凝結之痰,緩以治之,庶可取效;天冬、黃芩、海粉、栝蔞仁、桔梗、香附、連翹。

 

青黛、芒硝、橘紅。

 

大率飲酒之人,酒氣上升為火,肺與胃脘皆受火邪,故鬱滯而成,此天冬、黃芩瀉肺火也,海粉、芒硝咸以軟堅也,栝蔞潤肺除痰,香附開鬱降氣,連翹開結降火,青黛解鬱火,故皆不用辛燥之藥。

 

痰屬濕熱,乃津液所化,因風寒濕熱之感,或七情飲食所傷,以致氣逆液濁,變為痰飲。

 

或吐咯不出,或凝滯胸膈,或留聚腸胃,或流注經絡、四肢,隨氣升降,遍身上下,無處不到。

 

其為病也,為喘,為咳,為惡心、嘔吐,為痞膈壅塞、關格異病,為泄,為眩運,為嘈雜、怔忡、驚悸,為顛狂,為寒熱,為腫痛。

 

或胸間轆轆有聲,或背心一點常如冰冷,或四肢麻癢不仁,皆痰所致。

 

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

 

痰有新久輕重之殊,新而輕者,形氣清白稀薄,氣味亦淡;久而重者,黃濁稠粘凝結,咳之難出,漸成惡味,酸辣鹹苦,甚至帶血而出。

 

治法︰痰生於脾胃,實脾燥濕。

 

又隨氣而升,宜順氣為先,分導次之,又氣升屬火,順氣在於降火,熱痰則清之,濕痰則燥之,風痰則散之,痰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積痰則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

 

又中氣虛者,宜固中氣以運痰。

 

若攻之太重,則胃氣虛而痰愈盛矣。

 

主方用二陳湯,總治一身之痰。

 

如要下行加引下藥,上行加引上藥。

 

濕痰多飲,如身體倦怠之類,加蒼朮,白朮。

 

寒痰痞塞胸中,加半夏,甚者加麻黃、細辛、烏頭之類。

 

痰厥頭痛,亦加半夏。

 

風厥加南星、枳殼、白附子、天麻、僵蠶、豬牙皂角之類。

 

氣虛者則更加竹瀝,氣實加荊瀝,俱用薑汁。

 

熱痰加黃芩、黃連,痰因火盛逆上,降火為先,加白朮、黃芩、石膏、黃連之類。

 

眩運嘈雜,火動其痰也,亦加山梔、黃連、黃芩。

 

血虛有痰者,加天冬、知母、栝蔞,香附、竹瀝、薑汁。

 

帶血者,更加黃芩、白芍、桑皮。

 

血滯不行,中焦有飲者,取竹瀝,加薑、韭自然汁。

 

氣虛有痰者,加人參、白朮。

 

脾虛者,宜補中益氣以運痰。

 

下陷加白朮、白芍、神曲,兼用升麻提起。

 

內傷挾痰,加參、耆、白朮之類,薑汁傳送,或加竹瀝尤妙。

 

食積痰,加神曲、山楂、麥芽、炒黃連、枳實以消之。

 

甚者必用攻之,宜丸藥。

 

兼血虛者,用補血藥送下。

 

中焦有痰者,食積也。

 

胃氣亦賴所養,若攻之,盡則虛矣。

 

老痰用海石、半夏、栝蔞仁、香附、連翹之類。

 

五倍子佐他藥,大治頑痰,宜丸藥。

 

喉中有物,咯不出,咽不下者,此痰結也。

 

用藥化之,加鹹味軟堅之類,宜栝蔞、海石、桔梗、連翹、香附,少佐朴硝、薑汁,蜜化噙服。

 

脈澀者,卒難開,痰在膈上,必用吐法。

 

膠固稠粘者,脈浮者,痰在經絡間者,必用吐,吐中有發散之義。

 

凡用吐,升提其氣便吐,如防風、川芎、桔梗、芽茶、生薑、韭汁之類,或瓜蒂散。

 

凡吐,用布緊勒肚,於不通風處。

 

痰在腸胃可下,枳實、甘遂、巴豆、大黃、芒硝之類,凡痰用利藥過多,腸胃易虛,則痰易生而多。

 

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能除。

 

痰在皮裡膜外,非薑汁、竹瀝不可及。

 

在四肢,非竹瀝不開。

 

在經絡中,亦用竹瀝,必佐以薑汁、韭汁。

 

膈間有痰,或顛狂,或健忘,或風痰,俱用竹瀝,與荊汁同功。

 

氣虛少食,用竹瀝。

 

氣實能食,用荊瀝。

 

凡人身上中下有塊,是痰也,問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後方用藥。

 

凡人頭面頸頰身中有痰核,不痛不紅,不作膿者,皆痰疰也,宜隨處用藥消之。

 

滾痰丸功瀉腸胃痰積,及小兒食積痰,急驚痰盛者,最為要藥,常令合備,但量人虛實用之。

 

薛立齋曰,痰者脾胃之津液,或為飲食所傷,或因七精六淫所擾,故氣壅而痰聚。

 

諺云肥人多痰,而在瘦人亦有之者,何也?蓋脾統血,行氣之經,氣血俱盛,何痰之有?皆由過思與飲食所傷,損其經絡,脾血既虛,胃氣獨盛,是以濕因氣化,故多痰也。

 

游行周身,無所不至,痰氣既盛,客必勝主,或奪於脾之大絡之氣,則倏然仆地者,此痰厥也。

 

升於肺者則喘急咳嗽,迷於心則怔忡恍惚,走於肝則眩運不仁、脅肋脹滿,關於腎不咯而多痰唾,留於胃脘則嘔泄而作寒熱,注於胸則咽嗝不利、眉棱骨痛,入於腸則轆轆有聲,散則有聲,聚則不利。

 

竊謂若脾氣虛不能消濕,宜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

 

若脾氣虛弱,濕熱所致,宜用東垣清燥湯。

 

若因胃氣虛弱,寒痰凝結,宜用人參理中湯。

 

若因脾胃虛寒,而痰凝滯者,宜理中化痰丸。

 

若因脾虛而痰滯氣逆者,宜用六君子加木香。

 

若因脾胃虛弱而肝木乘侮,宜六君子加柴胡,頭痛宜用白朮半夏天麻湯。

 

若因脾胃虛弱,寒邪所乘以致頭痛,宜用附子細辛湯。

 

《脈訣》云熱則生風,故云風自火出。

 

若風邪氣滯,痰蘊於胸中者,宜用南星、枳殼、白附子、天麻、僵蠶、牙皂之類。

 

若因肺經風熱而生痰者,宜用金沸草散。

 

若因風火相搏,肝經風熱熾盛而生痰者,宜用牛黃抱龍丸,或牛黃清心丸。

 

若因肝經血燥而生痰者,宜用柴胡梔子散。

 

若因中氣虛弱,不能運化而生痰者,宜用六君、柴胡、鉤藤。

 

李士材曰︰五痰五飲症各不同,至於脾、肺二家之痰,尤不可混。

 

脾為濕土,喜溫而惡寒潤,故二朮、星、夏為要藥;肺為燥金,喜涼潤而惡溫燥,故二母、二冬、地黃、桔梗為要藥。

 

二者易治,鮮不危困。

 

每見世俗惡半夏之燥,喜貝母之潤,若是脾痰,則土氣益傷,飲食忽減矣。

 

即使肺痰,毋過於涼潤以傷中州,稍用脾藥以生肺金,方為善治。

 

故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

 

王中 曰︰古今醫方,痰論已嘗喻及。

 

顧外淫之病,當祖仲景專科。

 

若七情之方,雖有多門,原其本標,半因痰病,蓋亦有因病而生痰者也。

 

故痰之為病,不出六經。

 

醫書以脾為中州,合胃為表裡,胃為水之海,其氣熏蒸,上朝肺為華蓋,主司皮毛,周流內外,充潤百骸,氤氳為榮衛之氣,合會為津液不源。

 

隨經變化,在肝名津,在肺名液,在心名血,在腎為精,在胃為涎。

 

元和純粹,穀氣相資,升降無窮。

 

髓、腦、涕、唾、精、津、氣、血、液,同出一源,而隨機應感,故凝之則為敗痰。

 

夫痰者,濕類也,屬足太陰濕土所司,故腫滿至極則必浮,在方則有理氣消腫之藥。

 

故不言痰也。

 

肺為貯痰之器,痰實勃而濕熱化,化屬乎少陰君火所司,在方則有除熱清劑,故不言痰也。

 

火盛金衰,木無以製,屬足厥陰風木所司,風性飄蕩,動靜不常,干犯諸經,在方則有一百二十種風,故不言痰也。

 

痰乃敗精結實之形,窒礙朝會隧道,氣不流暢,在方則有七十二般氣,故不言痰也。

 

津既為痰,不復合氣,氤氳停留肺胃之間,自為惡物,其冷如冰。

 

積之日久,或咳不咳,或喘不喘,或嘔噦涎沫,或不吐痰,或面青唇黑,四肢厥逆,或惡風,或惡寒,或頭疼身痛,或多汗如雨,或即無汗。

 

本因肺氣,狀若傷寒,屬足太陽寒水所司,在方則合分治法,故不言痰也。

 

或因志不遂,憂思鬱結,或因驚伏痰,或因伏痰怔忡,如畏人捕,拂勃至甚,火氣上炎;性好夸大;語言錯謬,狂亂悲笑,逾垣上屋,邪陽獨盛,膂力過人,屬少陽相火所司,在方則有寧志鎮心之劑,故不言痰也。

 

中風者,涎痰浮凝,津不潤下,大便燥澀。

 

有伏痰者,肺氣不治,開合失常,衣食辛熱,或天氣抑蒸,內外交爍而壅,或沖冒風寒,則毛竅驟開,肺壅痰塞,甚至皮毛枯竭皺燥,並屬陽明燥金所司,在方則各方証類,故不言痰也。

 

蓋因痰而致病者,先治其痰,後調餘病;因病而致痰者,先調其病,後逐其痰。

 

其有敗痰既下,諸症悉除。

 

經又云:有治本而得者,有治標而得者。

 

此之謂也。

 

戴元禮曰︰凡人忽患胸、背、手、足、頭,項、腰、胯痛不可忍,連筋骨,牽引吊痛,坐臥不安,走易不定,俗醫不曉,謂之走,用風藥及針灸,非也。

 

以藥貼,亦非也。

 

或頭痛不可舉,或神思昏倦多睡,或飲食無味,痰唾稠粘,夜間喉中如鋸聲,多流涎唾,手足重墜痺冷,脈不通,誤認為癱瘓,亦非也。

 

乃是痰飲頑涎伏在心膈上下,變為此疾。

 

張子和曰︰留飲之証,不過蓄水而已。

 

然其得之,由來有五︰肝憤而不得伸則乘脾,脾氣不化,故為留飲。

 

肝主慮,久慮而不決,則飲食不行。

 

脾主思,久思而不已則脾結,故亦為留飲。

 

因勞役遠行,乘困飲水,脾胃力衰,因而嗜臥,不能布散於脈,亦為留飲。

 

飲酒過多,腸胃已滿,又復增之,脬經不及滲泄,久久如斯,亦為留飲。

 

隆暑津液焦涸,喜飲寒水,本欲止渴,乘快過多,逸而不勤,亦為留飲。

 

人病飲者,不能出此五者之外。

 

然水者陰物也,積水則生濕,停酒則發燥,久則成痰。

 

在左脅者同肥氣,在右脅者同息賁,上入肺則多嗽,下入大腸則為泄,入腎則為涌水,濯濯如囊漿,上下無所不之,故在太陽則為支飲,皆由氣逆而得之。

 

故濕在上者,目黃面浮。

 

在下者,股膝腫厥;在中者,支滿痞膈。

 

痰逆在陽不去者,久則化氣。

 

在陰不去者,久則成形。

 

今代劉河間,依仲景十棗湯,製三花神佑丸,而加大黃、牽牛。

 

新得之痰,下三五十丸,氣流飲去。

 

在上可以瓜蒂散通之,下以禹功丸去之,然後以痰劑流其餘蘊。

 

復未盡者,可以苦葶藶、杏仁、桑皮、椒目等逐水之藥,伏水皆去矣。

 

夫黃連、黃柏可以清上燥濕,黃 、茯苓可以補下滲濕,二者可以收後,不可以先驅。

 

治病有先後,邪未去時,慎不可補耳。

 

戴院使曰︰有飲癖積成塊,在腹脅之間,類積聚,用破塊藥多不效,此當行其飲,宜導痰湯。

 

何以知其為飲?其人先曾病瘥,口吐涎沫、清水,或素來多痰者是也。

 

又多飲人結成酒癖,腹脅積塊,脹急疼痛,或全身腫滿,肌黃少食,宜十味大七氣湯,紅花酒煎服。

 

王中 曰︰一切無痰不嗽不噦者,世人莫知為痰。

 

又見之於脈,有蝦游、雀啄、代止之形,亦時有痰氣關格者。

 

若非諳練揚歷,未免依經斷病,而貽笑大方。

 

蓋痰凝氣滯,關格不通,其脈固有不可動者。

 

有兩三路亂動,時有時無者,或尺寸一有一無者,有關脈絕滑不見者,或時動而大小不常者,有平居之人忽然而然者,有素稟痰病不時而然者,有僵仆暴中而然者,非皆死脈也,實因乎痰而然。

 

然痰之為症,方書散入雜症,是以大小七氣湯、治中、二陳、半夏茯苓湯,細辛、白朮、薄荷、石膏、白礬、皂角、南星、貝母、常山,以至青州白丸子、壽星散,利種消酒化氣、去風寬膈、止惡諸方,皆顯仁藏,用於其間。

 

古人治痰,莫不在斯。

 

而余因製滾痰丸一方,獲效萬無一失。

 

惟脫形不食,及水泄並孕婦不服外,自數歲以上至八旬者,皆可量度餌之。

 

或常人大便頻去,或稍腹痛,或微覺後重,但看其色焦黃稠粘者,並是痰瀉,正宜服之。

 

逐去頑痰,臟腑清利,自然不泄也。

 

喻嘉言曰︰痰飲之証,留伏二義,最為難明。

 

《金匱》論留飲者三,伏飲者一。

 

曰︰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如掌大。

 

曰︰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

 

曰︰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

 

言胸中留飲,阻抑上焦心肺之陽而為陰噎,則有深入於背者有冷無熱,並阻督脈上升之陽,而背寒如掌大,無非陽火內鬱之象也。

 

脅下為手足厥陰上下之脈,而足少陽之脈,則由缺盆過季脅,故脅下引缺盆而痛,為留飲偏阻,是木火不升之象。

 

飲留胸中,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為肺不行氣,脾不散精之象也。

 

合三條而觀之,心、肺、肝、脾,痰飲皆可留而累之矣。

 

至伏飲,曰︰膈上病痰,飲喘嗽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劇則必有伏飲。

 

言胸中乃陽氣所治,留飲阻抑其陽,則不能發動。

 

然重陰終難蔽,有時陽伸,忽而吐發。

 

然伸而復屈,太陽不伸,作寒熱、腰背痛、目泣;少陽不伸,風火之化,而並於陽明土中,陽明主肌肉,遂振振身 而劇也。

 

留飲之伏而不去,其為累更大若此。

 

治法無大於用溫藥和之,而急以通其陽,若仲景苓桂朮甘湯等,雖治支滿目眩,可於此仿其意矣。

 

又曰︰小兒慢脾風,痰飲阻塞竅隧,星附六君湯以醒之。

 

老人腎虛水泛,痰飲上涌,崔氏八味丸以攝之。

 

若脾胃虛寒,飲食不思,陰氣痞塞,嘔吐涎沫者,宜溫其中。

 

真陽虛者,更補其下。

 

然熱痰乘風火上入,目暗耳鳴,多似虛証,誤行溫補,轉錮其痰,永無出路,醫之過耳。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8 02:18 , Processed in 0.187502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