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鑒 卷十二 消渴治法並方 生津甘露飲子378】
【生津甘露飲子】 治膈消大渴。
飲水無度。
舌上赤澀。
上下齒皆麻。
舌根強硬腫痛。
食不下。
腹時脹滿疼痛。
渾身色黃。
目白睛黃。
甚則四肢瘦弱無力。
面塵脫色。
脅下急痛。
善嚏善怒。
健忘。
臀肉腰背疼寒。
兩足冷甚。
順德安撫張耘夫。
年四十五歲。
病消渴。
舌上赤裂。
飲水無度。
小便數多。
先師以此藥治之。
旬日良愈。
古人云。
消渴多傳瘡瘍。
以成不救之疾。
既效亦不傳瘡瘍。
享年七十五歲。
終。
名之曰生津甘露飲。
人參 山梔子 甘草(炙) 知母(酒洗) 薑黃 升麻(各二錢) 白芷 白豆蔻蓽澄茄 甘草(各一錢) 白葵 蘭香當歸 麥門冬(各半錢) 黃柏(酒拌) 石膏(各二錢半。
一方石膏用一兩一錢) 連翹(一錢) 杏仁(一錢半) 木香黃連 柴胡(各三分) 桔梗(三錢) 全蠍(一個) 藿香(二分) 上為末。
湯浸蒸餅和成劑。
捻作餅子。
晒半干。
杵篩如米大。
食後每服二錢。
抄在掌內。
以舌舐之。
隨津咽下。
或白湯少許送亦可。
此治制之緩也。
不惟不成中滿。
亦不傳瘡瘍下消矣。
論曰。
消之為病。
燥熱之氣盛也。
內經云。
熱淫所勝。
佐以甘苦。
以甘瀉之。
熱則傷氣。
氣傷則無潤。
折熱補氣。
非甘寒之劑不能。
故以石膏、甘草之甘寒為君。
啟玄子云。
滋水之源以鎮陽光。
故以黃連、黃柏、梔子、知母之苦寒瀉熱補水為臣。
以當歸、麥門冬、杏仁、全蠍、連翹、白芷、白葵、蘭香。
甘辛寒和血燥潤為佐。
以升麻、柴胡、苦平。
行陽明少陽二經。
白豆蔻、木香、藿香、蓽澄茄、反佐以取之。
因用桔梗為舟楫。
使浮而不下也。
東垣先生嘗謂予曰。
潔古老人有云。
能食而渴者。
白虎倍加人參。
大作湯劑多服之。
不能食而渴者。
錢氏白朮散、倍加葛根。
大作湯劑廣服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