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關係篇之決定要不要小孩】
相識了很久的朋友Lily有很多怪癖,例如不能看見有籽兒的東西,西瓜、葡萄之類,否則就會尖叫、抓狂,真是讓人搞不懂。
另外她還一早決定不生小孩,並且在努力尋找一位和她有共同志向的老公。
同事木耳也是一位"不生小孩主義者"。
她有一個比她小七歲的弟弟,從小就是她背著弟弟長大,別人在玩的時候她卻不得不照顧小弟;由於家裡經濟條件不太好,所以已經工作了幾年的木耳現在還要供著剛進大學的弟弟讀書。
感覺像自己養了一個孩子一樣,煩死了。
所以自己再也不要了。
"話是這麼說,除了代繳學費、生活費,她還是不斷地給小弟供應手機、名牌運動服等等一切好東西。
還有兩個朋友,是小夫妻倆,因為雙方都有兄長多人,而且兄長們已經養育了後代,所以自己覺得根本沒有繁衍下一代的責任了,父母也不施加壓力,倆人樂得遊山玩水、自在逍遙。
兄弟姐妹就是這些時候用的,家裡的責任可以分擔。
我們小的時候總是在期盼最正常、幸福的生活,大多數人都希望順順當當地結了婚、然後養育下一代。
可是生活的種類也許是更豐富的。
在20年前,夫妻倆第一年結婚、第二年就生孩子的情況是非常普遍的。
可是現在,北京等大城市的醫院婦產科裡,35歲以下的年輕孕婦都很少。
大多數夫妻是晚育的。
我的很多朋友說:"別人都告訴我如果40歲的時候沒有孩子會後悔,所以為了怕40歲後悔,35歲的時候我還是要生小孩。
"還有越來越多的人十分享受"丁克"家庭的二人生活,堅決不生孩子的極端主義者也不少。
不管要,還是不要,決定要趁早。
嬰兒是天使 每個人心裡都有天生的父性(母性)。
沒有嬰兒,世界簡直會淪亡。
20歲的美美看見小嬰兒會掐一把,惡作劇的看著小小人兒號啕大哭;28歲的時候她看見小孩子胖胖的小手小腳、巴掌大的小臉還有微笑和眼淚,簡直覺得自己的心軟得要融化掉。
在電梯或者社區花園裡遇到五歲以下的小孩子都忍不住蹲下來逗一逗,這時候小孩的父母們總會露出無比自豪和滿足的微笑來,多麼讓人羡慕。
到了一定的年齡,繁衍自己後代的願望就會像春天的野草一樣,茂盛地生長起來。
造化是一件神奇的事情。
想想自己體內的一組小小細胞,有一天會組合成一個新的小生命。
他(她)會慢慢長大。
你可以帶他重新看一遍這個世界,把你所知道的東西都告訴給他。
他會像你,但是又不全是你。
雖然長大之後他也許和你一樣有時悲傷有時快樂,也許很平凡,但是在他還是小小人兒的時候無疑充滿了光明和希望。
如果打算生孩子,儘量要早生。
孕婦超過35歲生育,得各種併發症和遭遇其他危險的係數要大得多。
有一個記者朋友,他和他老婆本來都是天生逍遙派,有時間就出去旅遊。
一直到都過了35歲了,不小心懷孕了。
倆人一開始還不想要,又吃藥又喝酒的。
雙方的老父老母幾乎都快跪到地上給他們磕頭了,求他們要這個孩子"繼承香火",這才決定生下來。
因為是高齡產婦,什麼高血壓、糖尿病症狀都來了,驚險萬分。
又因為開始的"折騰",一直擔心孩子有什麼毛病。
出生的時候只顧得問醫生孩子正常不正常,見孩子一切安好一個手指頭都不缺,一顆心才放下來。
有了孩子之後,寶貝得跟什麼似的,每天回家再晚也得跟孩子玩一玩,才放他去睡覺。
現代人的育兒觀已經跟上一代人大不一樣,覺得如果決定生孩子,就要好好地養大他。
自己念了大學,那自己的下一代長大了應該考慮出國留學。
小孩從小什麼都要最好的,特別是教育問題。
不再是以前覺得多生個孩子,多加雙筷子、粥裡摻加一瓢水那麼簡單了。
所以很多人遲遲不要小孩,是因為不敢要,覺得自己的生活還不穩定,經濟基礎還不夠,或者心態上還沒有準備好。
其實過來人都說,永遠沒有準備好的時候。
生孩子的事情開始想起來覺得不知所措,一旦有了也就有了,順理成章地就應付過來了。
有了孩子,一個人才真正的成熟起來。
變得更有責任心,也更溫和。
我想父母會從孩子身上得到一種真正的慰藉。
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還是很深。
在城市裡,雖然一般家庭都不太在意生男生女了;但是一定要繁衍自己的後代還是比較根深蒂固的觀念。
一般人到了一定的年齡,都覺得這是人生中必須經歷的重大事情,否則人生就不算完滿。
在祖輩看來,有了兒女是第一重的保障,而有了孫兒孫女是進一步的保障,這才覺得心裡塌實下來。
所以大城市裡常常看見還不定性的小夫妻,和著急壞了的老父母。
可是孩子真的是"保障"嗎?現在觀念"進化"得這麼快,就算你有了兒子女兒,如果兒子觀念激進,不打算再繁衍後代怎麼辦?這太不保險了。
就算兒子又生了兒子,再上了一重保險,難保孫子會怎樣。
至於"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現代人基本上都不這麼考慮了。
自己早做打算,弄妥各種社會保險是真的。
在城市裡生活,又不是靠種地為生,有年輕的壯勞力就可以養活一家人;年輕人大學畢業出來,找到不錯的工作已經不易,自己還要疲于應付種種社會艱難,如何還有餘力照顧老小。
父母與兒女之間的互相寄託和照顧,更多的是精神層面上的。
常常見到芭蕾舞演員出生的母親從小就送女兒也去學芭蕾;當律師的父親認為律師是最聰明的人,也是"社會中堅"的職業,所以希望自己的兒子也念法學院,走這條路。
很多父母對子女寄予厚望。
特別是如果做母親的自己小的時候沒有條件學跳舞,那麼會更加希望女兒替自己完成心願。
這種寄望如果太過了,就會適得其反。
如果有了小孩以後的夫妻倆都疲塌下來,像前文已經說過的:每一代人一到35歲就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那還有什麼希望可言。
社會價值觀變化很快,如果一位母親崇拜的是毛澤東,要以那種"偉人"的標準要求自己的孩子,那該如何是好,註定會失望。
望子成龍的母親會堅持認為自己那五指粗短的兒子是彈鋼琴的天才,孩子不是這塊料還要逼著他努力,遲早孩子會造反。
小小嬰兒就是照亮我們生命的天使。
只要讓他健康、快樂就好。
個人精彩最大化
堅持"不生育主義"的人我想也是有道理的。
生孩子對女人來說是一件恐怖的事情,要下的決心恐怕比結婚還要大。
現代婚姻已經有點"搭夥過日子"的意思,在中國女人又幾乎都自己有工作,在家裡的地位並不比丈夫低。
可是要生一個孩子,責任太重大了。
電影、電視裡演繹了太多的生孩子的鏡頭,無一不是表現孕婦疼得死去活來的場景的,還有濕漉漉、皺巴巴的新生兒,真是血腥。
孩子一旦出世,就意味著夫妻中有一方要放棄一些事業追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家庭上,而做出這種犧牲的通常是妻子。
萬一你的丈夫工作並不牢靠,你是不是敢安下心來生孩子呢?小小嬰兒在長大的過程中,會不管不顧地天天哭鬧,要吃要喝,你會半夜被吵醒,還不得不與尿片、奶瓶打交道。
這一切並不像說的那麼簡單。
有的人對生命充滿了懷疑。
寧可養小貓、小狗做伴兒,雖然喜歡孩子也不願意生養。
這個世界污染這麼嚴重,孩子生出來手腳指頭全不全都很難說。
一旦生了,就要好好養大他。
可是自己是不是能永遠那麼光明地生活呢?永遠能用微笑對待孩子,保護他,讓他只看到陽光的一面呢?自己是不是有這個能力都值得懷疑。
還有一個尖銳的問題:如果一個人的生命足夠精彩,他是否還需要有一個孩子?這個世界上已經有了太多的孩子。
單說姓王的小生命就成千上萬,五百年前同姓都是一家。
他們都那麼健康、快樂的生長著。
你還需要再添加一個也姓王的小孩嗎?再說他還不一定有多好。
非常成功的人,其子孫通常都是平庸之輩。
歷史上唯一出了個蘇軾一門父子三傑,合適再往下的後人也是泯然眾人矣,不再被人知曉。
津津樂道的孔子第68代孫、將相後人什麼的,簡直沒有意義。
有一位師姐,夫妻倆都35多了還是下不了生孩子的決心。
因為自己還在追求事業上的突破。
她算了一筆帳,也不無道理。
"現在北京的幼稚園都要1500元一個月,還不是最好的雙語幼稚園,否則更貴。
好好地養大一個孩子起碼要35萬元人民幣,這還不包括供他留學深造什麼的。
如果沒有這樣的條件的話,我想孩子會自卑,也會怪我們的。
再說將來他長大了還不一定怎麼樣。
這筆錢不如留著自己養老。
"的確,有了孩子之後本來還算愜意的生活品質會大打折扣。
還聽什麼音樂會,買票的錢不如留著給孩子買奶粉;做了母親,名牌衣飾也就免了吧,反正也會弄得皺巴巴;一年一度的旅行度假也去不了了,拖家帶口的,不能再像以前一樣說走就走。
上一輩的人也許會覺得這種"犧牲"理所當然,可是現在很多人不這麼看。
既然自己已經來到了這個世界上,長大了也有了賺錢的能力,當然首先是要自己活得精彩一點。
有餘力再兼顧別的。
我覺得不應該恐懼生命中的各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它的好。
不過如果你決定了自己的生活方式,那麼就必須勇敢地承擔由此帶來的一切。
選自軟件《中華五千年詩詞文庫軟件V9.50》中《勵志庫》之《35前要做的33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