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9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調理精氣神,潔淨心靈,靜神內修,方能大悟】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7-16 16:13: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調理精氣神,潔淨心靈,靜神內修,方能大悟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持,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這是對“內修”在做一個“總綱”式的陳述。
 

我們只有調理精氣神,潔淨心靈,靜神內修,方能大悟。
 

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摶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持,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精、氣、神凝聚於內,抱元守一,能夠不逸散嗎?

調和體內真氣達到輕松柔和的境界,能夠象嬰兒那樣自性俱足、純真渾樸嗎?

清除心靈的蒙垢,能夠達到一塵無染、一絲不掛、空明靈澈、明心見性的境界嗎?

施惠於民和治理國家,能夠順其自然、不事造作嗎?洞察宇宙的巨大變化,神妙莫測的天機,能夠安守寧靜、順服天道嗎?

大智大慧通玄徹悟,能夠保持平常心而忘形無知嗎?

使天下萬物生長壯大,滋生了它而不去占有它,施了德行而不以之居功,引導著天下萬物的自然發展而並不要主宰的地位,這才叫深遠玄妙的德行。
 

“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黃帝內經》上把人體之氣分為“營氣”和“衛氣”。
 

“營氣”主管內部,起運化的作用;“衛氣”主管外部,起屏障的作用。
 

因此,“營氣”就是“內氣”。
 

“魄”就是“魂魄”。
 

我國古代認為人有“三魂七魄”,有時會“失魂落魄”,死亡會“魂飛魄散”。
 

總之,“魄”就是那個精神體,就是那個佛法所說的在肉體死亡後進入六道輪回的那個“業”的載體。
 

“一”在《道德經》中多處出現。
 

除了這裏以外,還有“道生一”、“昔之得一者”等。
 

這裏的“一”,我的理解是由“道”化蘊出來的那個陰陽將分而未分的“太極”。
 

在“太極”的狀態下,陰陽已經初步成形,但相互仍處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
 

“太極”的狀態是非常活躍的一個狀態,是充滿無限生機和最大可能性的一個狀態。
 

構成我們這個世界的萬物都是從這個玄妙的“太極”中來的。
 

“營魄抱一”就是精神內守,守住那個人體與宇宙根本法相通的那個不斷流轉的“太極”。
 

“能無離乎?”就是能不能保持內守“太極”的狀態啊?這其實就是“禪定”三原則中最重要的“調心”的第一步。
 

“摶氣致柔,能嬰兒乎?”“氣”是一種宇宙物質,其實是遍布天下的,就象無線電波一樣,但比無線電波要強大和廣泛得多。
 

它每時每刻都在我們的周圍,就看你能不能接受它甚至儲存它、利用它。
 

老子這裏說的“摶氣致柔”,其實有兩層意思。
 

第一講的是外呼吸,要“柔”,要綿軟悠長,這樣才能符合內氣“氣緩則生”的原則;

第二講的是內呼吸,就是那個“先天之氣”、也是“丹田之氣”,一樣也是從外面搜集來的,它運作的原則也是要“柔”,要“用意不用力”,甚至連“意”也不可“守”,最好是“介於有意無意之間”。
 

最後,要達到的目標就是“能嬰兒”——象嬰兒那樣自性俱足、純真渾樸,甚至結出“道胎元嬰”來。
 

這句話主要是講“調息”的,而且既調外息,也調內息。
 

“摶氣致柔”,這其實講的是“調息”。
 

“滌除玄鑒,能無疵乎?” “鑒”就是鏡子,“玄鑒”就是“心”裏的那個“明鏡”,“滌除”就是要“時時勤拂拭”,“無疵”就是“勿使惹塵埃”。
 

要守住那個“一”是不容易的,剛開始做的人總是雜念紛至遝來,心猿意馬。
 

即使是修行高深的人,也未必每時每刻都能守得住那個“一”。
 

更何況那個“一”是不能死守和硬守的,甚至到了某個層次以後,連那個“一”都要“滌除”掉,到達真正的“心境空明”。
 

這其實就是“調心”的第二步——內照。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好象很奇怪,明明在講練氣,怎麼一會又講治國了呢? 其實《道德經》和《易經》一樣,都是講“相同象”的。
 

治理國家其實和養生之道是一會事,說到頭都要服從於“道”的。
 

“愛民治國”是要用“無為之治”的,養生練氣也要“無為之治”。
 

就是要順其自然,要“功到自然成”,不要去強行導引,想去突破什麼“任、督二脈”,打通什麼“天地橋”,說到頭,那又不是你的力量可以達到的,那本來就是個水到渠成的事情。
 

這其實就是“調心”的原則——清淨守分。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這個“天門”,一般的理解是指鼻息,就是呼吸。
 

但有更深一層的意思,就是體內那個掌管與“氣”相通的那個“一”——“太極”的內呼吸。
 

事實上,只有那個“門”才有資格被稱為“天門”——與天地之氣相通的門。
 

“雌”是什麼意思呢?“雌”的特性就是柔和順,就是那個“天門開闔”要注意輕柔和順其自然的意思。
 

這其實也是在講“調息”。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這就是“內修”的境界。
 

這個境界佛家稱為“般若”,道家稱為“神通”。
 

就是說本性的“智慧”被開發出來了。
 

一般常見的神通有“天眼通”——能看得很遠、很大、很小;“天耳通”——能聽得很遠、很細微;“神足通”——能縮地成寸,自在遨遊;“他心通”——能知道別人的思想;“宿命通”——能知過去未來,甚至前生來世等等。
 

到了那個境界,當然就“明白四達”了,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這種“明白”不是看見、聽見、聞到、嘗到、摸到、想到的,是“照見”。
 

是“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的,是由“定”中發出的“慧”,是“慧眼”、“心眼”、“天眼”、“法眼”甚至是“佛眼”所見到的。
 

到了這個境界的人,一般已經沒有“有為”的心了,更不用說“妄為”,他的心態始終保持在安守寧靜、順服天道、忘形無知的境界上了。
 

如果說他還有那些殘餘的“有為”之心,只能說明他修行的火候還不夠罷了,那麼這個境界對於他來說也是個不穩定的、曇花一現的境界。
 

很多曾經威名赫赫的“大師”為什麼最後會退到常人的境界上去,就是因為他想“有為”了,想顯出自己的“知”了,他的“道”心或者說“佛”心退了,所以就保持不住那個境界了。
 

當然,內修到“明白四達”這一步,離最高的境界差得還遠,但是對於一般人來說,“明白四達”已經是不可想象的事了。
 

事實上,這是個“道”與“凡”的分水嶺。
 

所以,老子不再往下說了。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持,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這是對“內修”在做一個“總綱”式的陳述。
 

讓“氣”生;然後“蓄”;不是“我”讓“氣”生出來的,當然也不是我“有”的;奉行“無為”的精神不去人為的操縱“氣”;讓“氣”逐漸壯大、發展而不去主宰它——完全地順其自然。
 

這樣的內修,才叫“玄德”——與“道”合德。
 

引用:http://www.yiyuanyi.org/guoxue/200904/5739.html#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6 07:31 , Processed in 0.080073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