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82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科學解釋鬼的真實存在】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4-8-17 22:06:01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科學解釋鬼的真實存在

 

 

鬼是生活在不同時空中的真實存在


鬼與人是生活在不同時空的生物。


人的可見光和鬼的可見光剛好相反,凡是有紅外線,即有一定人所適應溫度的地方,對鬼來說就象徵著黑暗,是他們不敢去的地方,而剛好對人來說黑暗的時候就是他們可見光的範圍。


例如白天,對鬼來說就是夜晚,而夜晚就是鬼的白天,在夜晚有光線或有火光的地方,對鬼來說,那是他們“白天”中最黑暗最恐怖最陰森的地方,而白天,人最黑暗最恐怖最陰森的地方就是鬼的“白天”,從這個角度來說,鬼也非常怕人,人也非常怕鬼。

 

 

人身體與靈魂結合的條件之一是人正常的體溫,它有一個相對的範圍,當高於這個範圍時(譬如高燒時)靈魂就煩燥不安,想掙脫身體的束縛,當低於這個範圍時(譬如死亡後體溫逐漸下降後),靈魂就逐步脫離了身體。


對鬼來說,它的視力所及的電磁波能穿透人所看到的物體,就像是玻璃能吸收所有光波成分呈現透明一樣,看不到人看到的物體,而且它的身體的電磁波能穿透人體及一切人所看到的物體,因此對鬼來說,能穿牆而入也不足為奇。


對人來說,人的視力所及的電磁波能穿透人鬼所看到的物體,其身體的電磁波也能穿透鬼體及一切鬼所看到的物體,因此對人來說,看不到鬼及其生存空間也是很正常的。

 

 

請相信,大自然是由多時空組成的,整個世界都是“能”的表現形式,“能”的表現形式大部分是人不可見的,其中74%就是人們不可見的暗能量或暗物質,它以虛空的形式存在,並控制著有形的可見的物質,因為就拿太陽系來說,根據科學計算,太陽的引力根本不足以巨大的力量(引力)來束縛住九大行星及其所屬的衛星,而是由暗能量和暗物質構織成的“蜘蛛網”,把這些恆星、行星、衛星作為結點而相對固定下來的。

 

 

人們據說的靈魂也是能量的聚集而形成的“精靈”,精靈和物質都是能的表現形式。物質是由精靈的意識作用而使“能”的聚集而形成的。


“能”是所有物質和精靈構成的最小單位,它的範圍巨大,現在我們所觀察到的範圍僅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即物質及其各種波。


“能”具有地、水、火、風、空、覺知等無量性,每一個性都以無量性複合在一起,成為我們看不見的“凈能”,或者說是“空無的、見不到、也感覺不到、大部分是目前科學水準也檢測不到的、不可思議的‘空性’”,就像我們所見的太陽光一樣,複合在一起是虛空一樣的白光,而分解後有成千上萬種色光。

 

 

超自然研究者諾亞-沃斯在森普雷里公墓將一台攝影機對準一台電磁頻率裝置來記錄任何反常的活動


科學猜測:泛指生物思想感情的本體,由於科學在現階段依然處於落後時期,所以依然無法證明靈魂的存在與否。


在科學猜測中,靈魂可以是一種物質,而這種物質處於物質與能量的分界線上,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會有人看到靈魂,此時靈魂由於一系列原因,其屬性更傾向於物質,所以可以被看見。


在另一些情況下,靈魂更傾向於能量,因此可以被探測儀器捕捉。然而在大部分情況下靈魂都處於分界線上,因此無法被現代儀器觀察。

 

 

靈魂其實就是大腦、骨髓和神經系統中的“生物訊息能”,靈魂即“生物訊息能”;軀體機能被破壞都會導致“生物訊息能——靈魂”訊息源缺失甚至於衰減能量直至脫離軀體。


這種“生物訊息能”與宇宙訊息能相輔相成——這是一種“天物合一”訊息量場理論。


根據宇宙訊息能平衡和平行對稱可以推導出,死亡後靈魂即生物訊息能會被複元再次被受軀體所徵求。


但它不會記憶原來軀體細胞記錄的訊息源內容。


這種生物訊能具備六元性即物質本元性——“感光性——視覺、感震性——即聽覺、感氣性——即嗅覺、感液性——即味覺、感壓性——觸覺、感距性——知覺”;人死後六感“六元性(物質本元性)”全然喪失,軀體不具有承載“六感”的能力,將此生物訊息能釋放給大自然(宇宙)。

 

 

引用:http://blog.xuite.net/s120685327/twblog/149164869

 

評分

參與人數 1龍幣 +8 收起 理由
巨門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3 03:01 , Processed in 0.15625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