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臨證醫案-噎膈反胃門】
噎膈反胃門
王 痰隔中焦,食入脘痛,口沃清水,嘔吐粘痰。
大便堅結,腸液枯也。
時多空噯,胃失降也。
擬化痰和胃,降氣潤腸法。
旋覆花(鹽水炒) 代赭石 杏仁 半夏 橘紅 栝蔞皮 瓦楞子蘇子 白芥子 萊菔子 薑汁 地栗汁胡 氣鬱中焦,得食則嘔,已延匝月,慮成膈証。
川連(吳萸炒) 白朮 半夏 藿香 陳皮 焦六曲 香附 茯苓 鬱金 白蔻仁張 營陰虛,故內熱少寐。
氣火逆,故咽喉哽塞。
擬四物以養其陰,四七以理其氣。
大生地(砂仁拌) 蘇梗 茯苓 當歸 川朴 北沙參 白芍 半夏 棗仁 姜竹茹 枇杷葉陳 營虛火亢,胃枯食噎。
心膈至咽,如火之焚,有時呱呱作聲,此氣火鬱結使然也。
病關情志,非徒藥餌可瘳,宜自怡悅,庶幾可延。
旋覆花 代赭石 沙參 黑山梔 茯苓 川貝 焦六曲 麥冬 杏仁 竹茹 枇杷葉 復氣火上逆,咽喉不利,胸痛食噎,膈症已成。
況年逾六旬,長齋三十載,胃液枯願,欲求濡潤胃陰,飲食無礙,還望怡情自適。
前方加西洋參、半夏。
丁 脈形弦硬。
春令見此,是即但弦無胃。
納食哽痛,大便堅燥,已見木火亢逆,胃汁腸液乾枯,治之不易。
旋覆花 杏仁 火麻仁 桃仁 蘇子 青果 荸薺 蘆根 復前方潤燥以舒鬱結,今擬下氣化痰之劑。
麥冬 半夏 杏仁 橘紅 川貝 茯苓 竹茹 蘆根 荸薺 海蜇 枇杷葉淵按︰兩方清潤可喜,洵屬名家。
秦 痰氣阻於胸中,故痰多而胸悶,納食或嘔,兩太陽脹痛。
清氣不升,濁氣不降。
久延不已,恐成膈症。
半夏 橘紅 赤苓 吳萸汁炒川連 黨參 澤瀉 藿香 旋覆花 枳殼 川貝 蔻仁 肉桂 大腹皮 冬朮 生薑來復丹一錢,藥汁送下。
陳 喪子悲傷,氣逆發厥,左脈沉數不利,是肝之氣鬱,血少不澤也。
右關及寸滑搏,為痰為火,肺胃之氣失降,肝木之火上逆,將水穀津液蒸釀為痰,阻塞氣道,故咽喉胸膈若有阻礙,納食有時嘔噎也。
夫五志過極,多從火化,哭泣無淚,目澀昏花,皆屬陽亢而陰不上承。
目前治法,不外順氣降火,復入清金平木。
蘇子 茯苓 半夏 枳實 杏仁 川貝 竹茹 沙參 橘紅 麥冬 海蜇 荸薺此方系四七、溫膽、麥冬三東加減,降氣化痰,生津和胃。
病起肝及肺胃,當從肺肝胃為主。
秦 七情鬱結,痰氣凝聚。
胸膈不利,時或嘔逆。
症將半載,脾胃大虛。
前用四七、二陳,降氣化痰,今參入理中,兼培中土,當顧本也。
四七湯合二陳湯。
理中東加丁香、木香、蔻仁。
徐 氣鬱於胸為膈,氣滯於腹為臌。
飲食不納,形肉頓瘦。
陰氣凝聚,陽氣 沒。
脈細如絲。
姑與培土、通陽、化氣一法。
黨參 肉桂 白朮 大腹皮 熟附子 澤瀉 茯苓 來復丹
淵按︰傷胃則膈,傷脾則臌。
膈多鬱火,臌多陽衰。
肺金治節不行,肝木起而克賊。
周 胸痛吐清水,自幼酒濕蘊蓄胃中,陽氣不宣,濁氣凝聚。
遽述前年又得暴喘上氣,額汗淋漓,發作數次。
今又增心嘈若飢,此皆胃病。
用小半夏湯。
半夏 茯苓 陳皮 竹茹 生薑淵按︰暴喘額汗,肺腎亦病,不獨胃也。
復停飲生痰,嘔吐酸水,胸中板痛。
前用小半夏湯,所以蠲其飲也。
今風邪傷肺,咳嗽內熱。
擬金沸草散宣風降氣,仍寓祛痰蠲飲,肺胃兼治之方。
金沸草 半夏 陳皮 茯苓 款冬花 杏仁 荊芥 前胡 竹茹 枇杷葉趙 氣水鬱結成痰,咽噎礙食,食入輒嘔清水米粒。
病在胃之上脘。
降氣化痰之藥,須擇不燥者為宜。
栝蔞仁 半夏曲 川貝 橘紅 丁香 蛤殼(青黛三分,同研包) 白蜜 枇杷葉 竹茹 蘆根 生薑汁(沖服)復 諸逆沖上,皆屬於火。
食入即吐是有火也。
川連 半夏 蘇梗 製大黃 竹茹 枇杷葉淵按︰《內經》病機十九條,都有不盡然者,注者不敢違背,隨文敷衍,貽誤後學。
其實是是非非,明眼自能別白。
即如諸逆沖上之証,不屬於火者甚多,未可一概論也。
讀經者知之。
祝 胃陽虛則水飲停,脾陽虛則谷不化。
腹中漉漉,胸脅脹滿,納食輒嘔酸水清涎,或噯腐氣。
法以溫導,崇土利水。
炮薑 陳皮 蒼朮 半夏 熟附子 白朮 黨參 澤瀉 枳實 栝蔞仁 蔻仁 穀芽沈 食下則飽脹,作酸嘔吐,病屬反胃。
胃脈浮按則緊,沉按則弦。
弦者木侮土,緊者寒在中。
黨參 乾薑 半夏 陳皮 茯苓 丁香 焦六曲 蓽茇 蔻仁 陳香櫞許 吐血後呃逆,迄今一月。
舌白膩,右脈沉滑,左脈細弱。
其呃之氣自少腹上沖,乃瘀血挾痰濁阻于肺胃之絡,下焦衝脈相火上逆,鼓動其痰,則呃作矣。
酌方必有濟,幸勿躁急為囑。
半夏 茯苓 陳皮 當歸 鬱金 丁香 柿蒂 薑汁 藕汁 水紅花子東垣滋腎丸一錢,陳皮、生薑泡湯下。
陰寒呃者用肉桂五分,坎 二條,沉香六分,分兩服。
淵按︰所謂氣呃、痰呃是也。
與虛寒不同。
某 瘧後痰氣阻滯胃脘,清陽不升。
作呃,納食輒嘔,防成膈症。
且與仲景化痰鎮逆再商。
旋覆花 代赭石 淡乾薑 法半夏 赤苓 製香附 丁香 柿蒂秦 納食輒嘔清水涎沫米粒,病在胃也。
曾經從高墜下,脅肋肩膊時痛,是兼有瘀傷留於肺胃之絡,故嘔有臭氣。
擬化瘀和胃,降逆止嘔為治。
旋覆花 歸須 廣鬱金 杏仁 半夏 炒丹皮 茯苓 焦楂肉 橘紅 蔻仁淵按︰佐韭、薑、藕三汁更妙。
復 止嘔必以和胃,氣升必須降納。
半夏 茯苓 白朮 蔻仁 藿香 陳皮 老桂木 神曲 乾薑 沉香 伏龍肝李 寒熱咳嗽,一載有餘,咳痰帶血。
飲食沃噎,胸膈阻窒,又成噎膈。
此必兼挾氣鬱而成。
今且和胃降氣,冀其血止噎減為妙。
旋覆花 半夏 杏仁 丹皮 橘紅 茯苓 鬱金 栝蔞霜 蔻仁 竹茹 枇杷葉陳 卒然心痛,納食哽塞,粥飲猶可。
此心氣鬱結,防變膈証。
栝蔞仁 薤白頭 旋覆花 川貝母 茯神 半夏 桔梗 遠志肉 竹茹朱 脈滑大,食入哽噎不下,舌膩,此屬痰膈,大腸燥火凝結。
擬清痰火,佐以宣通。
旋覆花 麥冬 六神曲 黑山梔 赤苓 半夏 豆豉 陳皮 杏仁 竹茹 海蜇 荸薺 枇杷葉吳 情志鬱結,陽明津液內枯,少陰之氣上逆。
少腹氣上沖咽,咽喉覺脹,納食哽噎。
擬溫養津液,以降濁陰之氣。
旋覆花 代赭石 蓯蓉乾 枸杞子 橘紅 茯苓 川貝 半夏 沉香 雞冠 地栗盛 氣鬱痰凝,胸中失曠,背寒脊痛,納少哽噎。
甚則吐出。
膈症之根。
旋覆花 桂枝 栝蔞皮 杏仁 竹茹 代赭石 薤白頭 半夏 茯苓又 諸恙仍然,痰稍易出。
桂枝 栝蔞皮 乾薑 薤白頭 陳皮 杏仁 旋覆花 生鹿角 竹茹 枇杷葉又 服溫通陽氣之藥,嘔出寒痰甚多,未始不美,惟納食哽噎之勢未除。
仍以溫通,再觀動靜。
川熟附 桂枝 薤白頭 半夏 陳皮 杏仁 桃仁 栝蔞仁 薑汁 韭菜根汁又 上焦吐者從乎氣,中焦吐者因乎積。
此納食哽噎,少頃則吐出數口,且多清水粘痰,是有痰積在中焦也。
然究屬膈症之根。
川熟附 半夏 瓦楞子 陳皮 蘇子 萊菔子 旋覆花 白芥子 桃仁 蓽茇高 坤土陽微濕勝,腹中不和。
用平胃、理中合劑。
平胃散合理中湯。
加延胡者,因有瘀凝也。
某 疊進溫中運濕,腹中呱呱有聲,朝食則安,暮食則滯,臥則筋惕肉 ,時吐酸水。
中土陽微,下焦陰濁之氣上逆,病屬反胃。
溫中不效,法當益火之源,舍時從症,用茅朮附子理中合真武法。
附子理中加茯苓、陳皮、生薑。
淵按︰水穀不化精微而生酸痰,肝木失於濡潤,筋惕肉 ,是肝有燥火也。
徒事溫燥無益。
張 胃汁乾枯,腸脂燥涸,上焦飲食盡生為痰,不生津血。
納食則吐,痰隨吐出。
膈症之根漸深,高年靜養為宜。
鮮蓯蓉(一兩) 青鹽半夏(三錢) 茯苓 當歸 陳皮 沉香 枳殼又 津枯氣結噎膈,蓯蓉丸是主方。
照前方加炒香柏子仁、陳海蟄、地栗。
每日用柿餅一枚,飯上蒸軟,隨意嚼咽。
盛 背為陽位,心為陽臟。
心之下,胃之上也。
痰飲竊踞於胃之上口,則心陽失其清曠,而背常惡寒,納食哽噎,是為膈症之根。
蓋痰飲為陰以礙陽故也。
熟附子 桂枝 杏仁 神曲 薤白頭 栝蔞皮 旋覆花 蔻仁 豆豉 丁香 竹茹 枇杷葉
淵按︰溫中化飲,降逆潤腸,不失古人法度。
惟豆豉一味不解是何意思。
孔 先曾嘔血,胃中空虛,寒飲停留,陽氣不通,水穀不化,食入嘔吐酸水,谷食隨之而出。
脈細肢寒,陽微已甚。
証成翻胃,慮延脾敗難治。
熟附子 乾薑 丁香 橘餅 蓯蓉乾 九香蟲 二陳湯(其中甘草炙黑)淵按︰噎膈反胃從嘔血而起者甚多。
蓋血雖陰物,多嘔則胃陽傷而不復,不能運水穀而化精微,失其順下之職,始則病反胃,久則腸液枯願而為膈証矣。
嚴 噎膈、反胃,胃脘之病也。
上焦主納,中焦司運,能納而不能運,故復吐出。
朝食暮吐,責其下焦無陽。
擬化上焦之痰,運中焦之氣,益下焦之火,俾得三焦各司其權,而水穀熟腐,自無反出之恙。
然不易矣。
旋覆花 代赭石 熟附子 茯苓 枳殼 沉香 半夏 新會皮 益智仁 淡蓯蓉 地栗 陳雞冠 海蟄仁淵曰 ︰噎膈証,昔張雞峰謂神思問病,而有不盡然者。
過於謀慮憂思,脾陰傷而肝火起,固有是証。
而得之嘔血過多,或餐涼食冷者不少,是皆脾胃陽傷也。
胃陽傷則不化而失其順降,脾陽傷則不運而失其升騰,飲食到胃,精微不化氣血津液而變酸水痰涎。
中土既失溫和松燥,肝膽失其條達,鬱結不舒,橫克脾胃,氣結而為痛,逆升而為吐,將稼穡甘味化為木火酸苦之味嘔出,胸膈稍快。
明日再積再嘔,久之中焦之氣日傷,津液日竭,胃管之口縮小,納食哽嗌作痛。
胃氣既失順降,二腸自少灌溉,渣滓留滯不行,加以肝膽鬱結之火日加煽灼,大便自然燥而不通,甚至經旬始通。
通下如羊矢黑粒者,不可治矣。
夫噎膈固屬難治,而古人治此者亦少精妙之方。
雲岐子九方,劫霸攻克,固不足道。
《局方》過於香燥。
近惟喻嘉言黃連湯進退之議,深中竅要。
此外如丹溪五汁安中飲、左金丸等,尚可取法。
若大便不通,斷不可以硝、黃硬下。
要知陽明氣降,始二腸津液流潤,不通自通矣。
若夫反胃,即噎膈之根。
古人謂食不得入是有火,食入反出是無火。
蓋肝膽相火,鬱於胸中,清曠之地,變為燎原之場,胃口被灼,氣不得降,致食不能下。
此不獨噎膈,噤口痢亦是此意。
若噎膈証如此,則五液被焚,不可為矣。
至食入反出,雖屬無火,乃中宮失溫運之職,升降不靈,木火更從而為患,與火不生土,土虛陽衰之無火大異,未可以溫燥從事。
仲景論胸中有寒,丹田有熱,與此相近。
喻氏黃連湯,即仿其意為之進退。
治此者能想明孰寒孰熱、孰虛孰實,得其機巧,則為良工矣。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