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官職詞典·政事堂】
一、唐、宋宰相議事之所。
唐初,宰相常在門下省議事,稱之為政事堂。
長孫無忌、房玄齡、魏徵因而均知門下省。
高宗死後,裴炎受遺詔輔政,從侍中遷中書令,乃遷政事堂至中書省。
開元十一年(723),張說任中書令,奏改政事堂名為“中書門下”,所用印文為“中書門下之印”。
堂後列吏、樞機、兵、刑禮五房,處理庶政。
因尚書省不設令,僕射名份不及兩省長官,故名為“中書門下”而略去尚書省。
宋承唐制。
亦設政事堂。
別稱都堂。
二、民國三年(1914),袁世凱改國務院為政事堂,國務總理為國務卿。
政事堂設于總統府,成為總統府的辦事機構。
1916年,袁世凱以帝制失敗,被迫改政事堂為國務院。
國務卿之名于6月袁氏死後始廢。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