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官職詞典·宦官】
在內廷中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員。
“宦”,星座之名,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因用以為帝王近幸者的名稱。
東漢前,宦官非僅閹人,後內廷人員一般皆用閹人,參用士人如清初十三衙門兼用滿洲近臣與閹人僅為鮮例。
宦官名目繁多,戰國以前稱閽人、寺人、內豎、內小臣等,以後稱宦者、閹宦、中官、中人、內官、內侍、內監等。
清起,又與太監混稱。
太監本為官名。
巡、元官署以其為主官者不少,隋、唐有大監,“大”或作“太”,亦與宦者無關。
明內廷有十二監,主官均稱太監,由閹人擔任,主官以下宦官,無太監之名。
清始以太監加諸所有宦官,宦官與太監遂為同義詞。
閹人來源,或因窮困,或為奴隸俘虜罪人,或被掠賣。
入宮之後,多數處於奴僕地位,僅少數身在帝王之側,蒙受重信,權傾一時,如秦之趙高、東漢之十常侍等。
唐後期更因宦官把握兵權,至使得操廢立大權。
明太祖鑒於前例立鐵牌于宮中:
“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
但收效甚微。
明中期後,權勢複張,專權之事,時有發生。
清初禁戒較嚴,但在封建王朝制下“宦禍”不可能根除,清末又故態復萌。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