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摘粹】
書名 醫學摘粹
分類 綜合
品質 0%
http://jicheng.tw/jcw/book/%E9%86%AB%E5%AD %B8%E6%91%98%E7%B2%B9/index
【序一】
云閣太守,與予既同鄉、又同部,意夙洽也。
予於去夏觀察是邦,云閣亦於今 夏典膺斯郡,相逢舊雨,何樂如之?
乃云閣下車伊芳始,予適以心、肺、胃三 經之火上衝,遂至齦爛唇腫,作膿作痛,煩躁不堪;
蒙投以甘露飲,一劑而輕 ,再劑而愈。
噫!
何其術之妙,而技之神乎!
迨以手刊《醫學摘粹》見示,方 悉浸沉於其中者二十余年。
其書提要鉤元,削膚存液,於方脈、雜證以及藥性 、均有心得,誠壽民之寶籍,濟世之奇編。
適蕭錫三司馬急請重付棗梨,以惠 久遠。
予故不揣譾陋,謹綴數語於簡端,以志欽佩。
光緒丁酉孟秋鄉愚弟明保拜識於五涼官舍
【序二】
浩浩乎!
醫學如海,茫無津涯,不有人授以寶筏,誰得道岸之先登。
范非精於 醫者也,何敢侈口而談醫。
乃謬膺師席。
不研求醫術,又何以啟迪後生?
於是 考藥性於神農,探病本於軒岐,采方書於仲景,復參以後世哲學大家,無不旁 搜而遠覽,研究數年之久,終日猶兢兢業業,惟恐不得此道之真傳。
今幸遇慶 云閣先生臨學,手出《醫學摘粹》一書。
范讀之恍然如得渡津之寶筏焉。
觀其 所著傷寒,將表、裡、寒、熱、虛、實之專證,兼證,分類列清,以補原書所 未及,發二千年未發之秘,真仲景之功臣也。
所著雜證,專取古方。
其有古方 所未備者,即取時方,亦必合乎古法,純與傷寒金匱一氣貫通,酌古準今,悉 臻美善,先生煞費苦心矣。
至於藥性,四診法,辨證法,亦各有精義存焉。
總 之,擇群書之純粹者,搜輯為一編,無非示人以簡易也。
古人云:「易則易知 ,簡則易能」天壤間何事不當如此,況醫學乎。
有志斯道者,誠於此編熟讀而 揣摩之,庶不致望洋興嘆矣。
余謂斯書為渡津之寶筏,良非虛語也。
爰為敘。
古樂郊後學史民范秩銘拜序。
中華民國二年歲次癸丑秋九月既望
【序三】
吾鄉慶云閣先生,以名儒,為名宦。
公余之暇,朮演軒岐。
當其供職部曹,一 時彼都人士,問方求診者,接踵其門,投以刀圭,無不立瘥。
前清光緒甲午歲 ,鄙入都赴秋圍,因友人疾而造訪焉。
先生為之理方診脈,立起沉 ?惜維時不 知醫,第知先生治療之效,而不知先生醫術之神也。
洎今春倡辦中國醫學研究 所,適直先生解組歸來,舉充為名節所長,全所學員,得叨鈞誨,無異飲上池 水。
後手出斯編相示,觀其發明《靈》《素》,取法長沙,知其寢饋古聖先賢 者深矣,而復遠溯前朝,近衷當代,作宜古宜今之計,知先生無書不讀,洵於 斯道三折肱者也。
其救世之心苦,其醫醫之心切,其傳道之心殷,醫國醫人之 目,微先生其誰與歸?
故謂為名儒也可,謂為名宦也可,即謂為名醫也亦無不 可。
茲因本所學員等請將原書付梓,俾作後學津梁。
爰贅數語,以志景慕之意 云爾。
奉天撫順縣後學張奎彬得珊拜序。
中華民國二年十月十五號癸丑秋九月既望
【序四】
銘醉心於醫學也久矣,蓋見夫人生所最重者,莫若性命,財產兩大端。
然性命 倘不存,則財產又焉附,是性命比財產為尤重也。
試思當時欲保此性命者,不 讀醫書從何處覓長生之術?
乃醫書自漢唐以來,不下數萬卷,紛紜錯雜,不經 人指示,誰識響往之門,渡海迷津,只望洋而興嘆;
登山失徑,欲造極而無從 ;
正徘徊歧路間,適遇慶云閣先生,面談古今醫理,恍如云開見月,石破驚天 。
並手出《醫學摘粹》一書,銘敬覽一周,即折節傾心,愿請登堂而受業焉。
從此即親炙門牆,得細閱先生著作:見其所著傷寒,迷途頓辟,荒徑別開,發 前人之秘蘊,得斯道之真傳,實從古未有之奇編也。
見其所著雜證,立論簡明 ,選方純粹,探古學之淵源,定後人之趨向,亦當世渡人之寶筏也。
至於藥性 ,辨證,四診法各書,亦皆條分縷析,示人以簡易之門。
銘得斯書,而朝夕研 求,庶可得造道之指歸,滿學醫之志愿也,此生何幸如之。
茲值醫學研究所重 印是書,不揣冒昧,愿綴數語於簡端,以期垂諸久遠云爾。
爰為敘。
受業書銘謹敘。
民國四年七月
【傷寒十六證類方】
自敘。
粵自軒岐立言,仲景立法,遂為後世醫學之祖。
而《傷寒》一書,尤無法不備 ,無病不療,洵為醫林之至寶。
但注《傷寒》者,不下百余家,紛紛聚訟,互 相抵牾,抑且篇章次第,任意倒亂,致令閱者心迷目眩,莫得適從。
余讀徐氏 《傷寒類方》,見其從流溯源,芟除一切葛藤,頗覺精簡可取,但彼就方分類 ,而表、裡、寒、熱、虛、實並未分焉。
余留心《傷寒》十余年,朝夕揣摩, 頗有心得,因手輯一編,卷首仍按照黃氏所著《傷寒懸解》,將六經綱領釐清 ,某經應現某證,某證應用某方,條分縷晰,令人一目了然。
後因分為十六證 ,按證類方,將表、裡、寒、熱、虛、實之專證、兼證,分類列清,一類之中 ,先論證,後列方,並節錄黃氏方解,務求明白簡當,俾後之讀《傷寒》者, 按經認證,按證尋方,頭頭是道,庶無望洋興嘆之虞矣。
光緒二十一年歲在乙未二月六日云閣氏自敘
【傷寒證六經提綱】
【太陽經提綱】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 ,名為中風。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 緊者,名曰傷寒。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
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 陰者六日愈。
以陽數七,陰數六也。
病患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 寒在骨髓也。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按太陽以寒水主令,外在皮毛,衛護周身,為六經之綱領,故其脈浮。
一被風 寒,則皮毛閉塞,此經先病。
其經起兩目之內 ,自頭下項,行身之背,挾脊 抵腰,由外踝而走小指。
風寒外束,經脈不舒,故頭項、腰脊、骨筋疼痛,其 脈連於督脈之風府穴,在頭後,其竅常開,風寒傷人,皆由風府之穴入,傳之 太陽。
肝司營血,行於經絡;
肺司衛氣,行於皮毛;
而皆統於太陽。
風則傷衛 ,寒則傷營,營衛感傷,太陽所以病也。
按太陽本病中風,以桂枝湯主之。
傷寒以麻黃湯主之。
風寒兩感,以桂枝麻黃 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主之。
中風而內有火鬱,以大青龍湯,桂枝二越婢一 湯主之。
傷寒而內有水鬱,以小青龍湯主之。
表已解而內燥,以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表未解而裡濕,以五苓散,茯 苓甘草湯主之表退而熱結血分,以桃核承氣湯、抵當湯、丸主之。
【太陽經壞病提綱】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 與也。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
若先 發汗,治不為逆。
先本下之,而復汗之為逆。
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按太陽病三日經盡,發汗、吐、下、溫針諸法仍然不解,此非入陽明之府,即 入太陰之臟,是為太陽壞病。
是緣下汗補泄,治法錯誤而然。
蓋陽盛而亡其陰 ,則入於腑;
陰盛而亡其陽,則入於臟。
雖太陽表證未解,然不可作太陽病治 。
相其脈證,知其所犯何逆,隨證治之可也。
按太陽壞病,入陽明去路:表寒未解,而內有火鬱,以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 之。
表解而內燥,以人參石膏湯主之。
表解而裡熱,以調胃承氣湯主之。
入太 陰去路:表未解而裡濕,以五苓散主之。
表解而裡陽虛,以甘草乾薑湯主之。
表解而裡陰虛,以芍藥甘草湯主之。
表未解而裡寒急,先以四逆湯主之,後以 桂枝湯主之。
表未解而裡虛,以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主之。
表未解而裡 熱,以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表未解而裡寒,以桂枝去芍藥湯,桂枝去芍藥加 附子湯主之。
表未解而裡實,以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主之。
表解而裡濕,以桂枝 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表虛而裡實,以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
裡實 而宜吐,以梔子厚朴湯梔子乾薑湯,梔子香豉湯,梔子甘草湯,梔子生薑湯, 隨證主之。
入少陰去路:表虛汗漏,以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裡虛惡寒,以芍藥 甘草附子湯主之。
裡寒有濕,以茯苓白朮桂枝甘草湯主之。
裡寒有水,以真武 湯主之。
裡虛亡陽,以桂枝甘草湯主之。
裡寒欲作奔豚,以桂枝加桂湯,茯苓 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裡虛亡陽驚狂,以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主之。
裡虛亡陽煩躁,以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表解而裡陽虛,以茯苓四逆湯, 乾薑附子湯主之。
【太陽經壞病結胸痞證提綱】
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
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
所以成 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按衛氣為陽,風傷衛者,病發於陽也。
衛傷則遏逼營血,而生裡熱,血化於臟 ,臟陰衰者,多傳於陽明之腑。
營血為陰,寒傷營者,病發於陰也。
營傷則束 閉衛氣,而生表寒,氣化於腑,腑陽弱者,多傳於太陰之臟。
病發於陽者,俟 其熱邪傳裡,已入胃腑,非不可下,方其在經,法應汗解,而反下之,表陽內 陷,而成結胸。
病發於陰者,內寒鬱動,易入脾臟,始終忌下。
方其在經,亦 應汗解,而反下之,裡陰上逆,則成痞證。
太陽之病不解於太陽之經,而內傳 臟腑,生死攸關,是皆太陽之壞病也。
然入腑則用承氣,入臟則用四逆,猶有 救壞之法。
至於未入胃腑,下早而為結胸,未入脾臟,誤下而成痞證,則壞而 又壞矣。
仲景變承氣而為陷胸,變四逆而為瀉心,所以救壞中之壞也。
按結胸證重者,以大陷胸湯,大陷胸丸主之。
輕者以小陷胸湯主之。
痞證表未 解而裡虛,以桂枝人參湯主之。
表已解而裡實,上有熱,以大黃黃連瀉心湯主 之。
表已解而裡實,下有寒,以附子瀉心湯主之。
表解而裡有水,以十棗湯主 之。
表解而裡有寒、有熱,以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主之。
裡濕而便滑,以 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
裡濕而水停,以五苓散主之。
表解而裡郁,以旋覆花代 赭石湯主之。
裡寒而可吐,以瓜蒂散主之。
【陽明經提綱】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
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陽明外證,身熱,汗自出,不 惡寒,反惡熱也。
病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
陽明居中 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
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
傷寒發熱 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 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
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
正陽陽明者 ,胃家實是也。
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躁煩實,大便難是也。
太陽 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 實,大便難者,是名陽明也。
本太陽病,初得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 明也。
病患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時發熱者,屬陽明也。
脈實者, 宜下之。
脈浮虛者,宜發汗。
按陽明從燥金化氣,其經在太陽之次,肌肉之分,起於鼻之交 ,挾口環唇, 行身之前,下膈挾臍,循脛外,由足跗而走大指。
陽明為三陽之長,太陽經病 不解,營衛內郁,二日必傳陽明之經。
陽氣盛滿,故脈大而身熱。
若腑陽素實 ,則自經入腑,表熱裡傳,裡熱則桂麻解表之法,更為承氣攻裡之方。
仲景立 陽明之法,專為入腑者設,非第二日陽明之經病也。
按陽明病,太陽經證未罷,中風,仍以桂枝湯主之,傷寒,仍以麻黃湯主之。
太陽未解,而將入陽明,以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太陽未解,而已入陽明,以葛 根湯主之。
二陽表未解,而裡有郁,以葛根加半夏湯主之,表解而裡熱,以調 胃承氣湯主之。
表解而裡微實,以小承氣湯主之。
表解而裡大實,以大承氣湯 主之。
裡實而津竭,以密煎導方、豬膽汁方主之。
裡實而脾約,以麻仁丸方主 之。
裡實而血瘀,以抵當湯主之。
【陽明經虛證提綱】
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
不能食,明中寒。
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 不利,手足 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大便初硬後溏。
所以然者,胃中冷,水穀 不別故也。
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
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
以其人 本虛,故攻其熱必噦。
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出者,以其人外氣拂鬱, 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
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
攻之利 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按陽明與太陰為表裡,陽盛則陽明司權,太陰化燥,而入胃腑。
陰盛則太陰當 令,陽明化濕,而傳脾臟。
人之本氣不一,有胃實者,有胃虛者,胃實入腑則 燥熱,而宜涼泄。
胃虛傳臟則濕寒,而宜溫補。
大、小承氣之證,胃之實者;
五苓、四逆之證,胃之虛者;
實者是為陽明病,虛者名為陽明,而實則太陰也 。
人知胃實者之無所復傳,不知胃虛者之動入三陰、傳變無窮也。
則承氣三湯 ,可以生人於胃實,可以殺人於胃虛,未可混施也。
按陽明虛證,裡寒而水盛,以四逆湯主之。
裡寒而土虛,以吳茱萸湯主之。
裡 有積濕,以五苓散主之。
裡有虛熱,以梔子豉湯主之,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裡有濕熱,以豬苓湯主之。
裡有燥熱,以白虎湯主之。
裡有瘀熱,以茵陳蒿湯主之。
【少陽經提綱】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按少陽從相火化氣,其經在陽明之次, 脈之分,起目銳 ,循耳下項,自胸 貫膈,由脅裡出外踝,循足跗而走名指。
病則經氣壅迫,不能順降,故胸痛脅 痞,相火上炎,故口苦咽乾,陽氣升浮,是以目眩,濁氣充塞,是以耳聾。
位 在二陽之裡,三陰之表,陽盛則熱,陰盛則寒,故往來寒熱。
其視三陽之經, 陽氣方長,故其脈弦細。
傷寒中風,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則傳少陽。
然 三日少陽,而不入陽明之腑。
太陰之臟,則無少陽諸證。
六日經盡汗出表解, 不能自解,則以麻黃桂枝發之,大小柴胡不必用也。
若內傳臟腑,外連少陽之 經,然後顯少陽諸證,其始得不必三日,其病解不必六日,大小柴胡之的證, 於太陽之麻桂無關矣。
按少陽經本病,經氣鬱迫,表裡不和,以小柴胡湯主之。
太陽經證未罷,而遽 入少陽,以柴胡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未解而表實,以麻黃湯主之。
少陽病已具 而裡虛,以小建中湯主之。
太少合病,而自下利,以黃芩湯主之。
若嘔者,黃 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表未解而裡實,以大柴胡湯主之。
表已解而裡熱,以調 胃承氣湯主之。
婦人熱入血室,以小柴胡湯主之。
【少陽經壞病提綱】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
往來寒熱,尚未吐下, 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
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證罷,此為壞病。
知犯何逆。
以法治之。
按少陽在陰陽之交,表裡之半,忌發汗、吐、下,泄其陰陽。
陽虛而入太陰之 臟,陰虛而入陽明之腑,是為少陽壞病。
如太陽病不能汗解,轉入少陽,脅下 硬滿,乾嘔不食,往來寒熱,若尚未吐下,其脈沉緊者,全是小柴胡湯證,宜 與小柴胡湯。
若已經發汗、吐、下、溫針以致譫語不明,柴胡證罷,此少陽之 壞病也。
審其汗、下、溫針所犯何逆,以治之,救其壞也。
按少陽壞病入陽明,去路裡虛而心悸煩,以小建中湯主之。
裡虛而心動悸,以 炙甘草湯主之。
裡虛而煩滿譫語,以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少陽本病未罷, 仍以小柴胡湯主之。
表未解而裡實,仍以大柴胡湯主之。
表未解而裡熱,以柴 胡加芒硝湯主之。
入太陰去路表裡未解,以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
【少陽經壞病結胸痞證提綱】
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 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
五六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
太陽少陽並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
太陽少陽並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 煩。
按病在少陽,或入陽明之腑,或入太陰之臟。
將入陽明,而經證未罷,下早則 為結胸。
將入太陰,誤下則為痞。
與太陽之結胸、痞證,由來正同也。
按結胸證,以大陷胸湯主之。
痞證,以半夏瀉心湯主之。
【太陰經提綱】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
按太陰以濕土主令,其經起足大指,循內踝入腹,上膈,挾咽喉,而連舌本。
太陰為三陰之長,太陽經病不解,營衛內郁,而陽明,而少陽,四日必傳太陰 之經。
若臟陰素旺,則不拘何日,自經入臟。
入臟則必須溫裡,解表不能愈矣。
仲景立太陰以及少陰之篇,皆入臟之裡病, 非四五六日之經病也。
按太陰病,表寒未解,仍以桂枝湯主之。
表未解而裡寒急,先以四逆湯主之, 後以桂枝湯主之,表已解而裡有實寒,以四逆湯主之。
裡有寒而上有虛熱,以 黃連湯主之。
表未解而裡虛,以桂枝加芍藥湯主之。
表未解而裡實,以桂枝加 大黃湯主之。
表寒鬱而內生濕熱。
以茵陳蒿湯主之。
表濕鬱而內生瘀熱,以麻 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
表裡俱有瘀熱,以梔子柏皮湯主之。
【少陰經提綱】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按少陰從君火化氣,其經起足小指,走足心,循內踝,貫脊上膈,入肺中,循 喉嚨而挾舌本。
太陽經病不解,自表傳裡,以至陽明、少陽、太陰,五日則傳 少陰之經。
但傳少陰之經,不入少陰之臟。
此陽不衰,陰亦非盛,陰盛則自經 而入於臟,不化氣於君火,而化氣於寒水。
蓋少陰一氣,水火同宮,病則水盛 而火負,故第有癸水之寒,而無丁火之熱,陽虧陰旺,死灰不燃,是以脈沉細 而好寐,身倦臥而惡寒也。
按少陰病,表裡俱寒,以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主之。
裡寒而水盛 ,以四逆湯主之。
裡寒而土敗,以附子湯主之。
裡熱升而咽痛,以甘草湯,桔 梗湯主之。
裡陰逆而咽痛,以半夏散及湯主之。
咽痛而生瘡,聲不出,以苦酒 湯主之。
咽痛而胸滿心煩,以豬膚湯主之。
裡寒而土虛,以吳茱萸湯主之。
裡 寒而水泛,以真武湯主之,裡熱而有濕,以豬苓湯主之。
裡熱而有郁,以四逆 湯主之。
裡寒而陽微,以通脈四逆湯主之。
裡寒而脈絕,以白通湯主之。
裡寒 而無脈,嘔煩,以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
裡寒而下利膿血,以桃花湯主之。
裡 熱而液耗,以黃連阿膠湯主之。
裡熱而水涸,以大承氣湯主之。
【厥陰經提綱】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熱疼,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 止。
按厥陰以風木主令,其經起足大指,循內跗,由內踝過陰器,抵小腹,上胸膈 ,布脅肋,循喉嚨之後,連目系,與督脈會於顛。
太陽經病不解,日傳一經, 以至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六日傳於厥陰之經,六日經盡矣。
若但傳厥陰 之經,不入厥陰之臟,則經盡表解,自能汗愈。
緣營衛郁遏,經脈莫容,既無 內陷之路,自然外發也。
此雖傳厥陰之經,而厥陰之厥熱、吐利諸證,則概不 發作。
其諸證發作者,是臟病,而非經病也。
入臟則出入莫必,吉凶難料。
陰 盛則內傳,而傳無定日。
陽復則外解,而解無定期。
陰盛則為當機,陽復則為 生兆,厥熱勝負之間,所關非小也。
按厥陰病,裡寒而吐蛔,以烏梅丸主之。
表寒而裡虛,以當歸四逆湯主之。
若 內有積寒,以當歸四逆加吳榮萸生薑湯主之。
裡寒而宜吐,以瓜蒂散主之。
裡 寒而有水,以茯苓甘草湯主之。
裡寒而厥逆,以四逆湯主之,裡寒而陽郁,以 通脈四逆湯主之。
裡寒而上有浮熱,以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裡寒而上虛 ,以吳茱萸湯主之。
陽回而裡熱下利,以白頭翁湯主之。
陽回而裡熱有燥屎, 以小承氣湯主之。
陽復而裡生煩熱,以梔子豉湯主之。
【傷寒十六證類方】
【表寒證】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
陽浮 者,熱自發。
陰弱者,汗自出。
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 ,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 ,桂枝湯主之。
病患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為衛氣不和也。
先於其時發汗則愈,桂枝湯主之。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營氣和者,外 不諧,以衛氣不共營氣和諧故耳。
以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營衛和 則愈,宜桂枝湯。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 桂枝湯則愈。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太陽病, 外證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桂枝湯主之。
夫病脈浮大,問 病者,言但便硬耳。
設利之,為大逆。
硬為實,汗出而解,何以故?
脈浮當以 汗解。
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湯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凡服桂枝湯吐 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 也。
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傷寒,發汗宜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 汗,宜桂枝湯。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 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須發汗。
若頭痛者必衄。
宜桂枝湯。
太陽病,先發汗 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
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脈浮,故 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桂枝湯主之。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 身疼痛者,急當救裡。
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宜桂枝湯。
傷寒大 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
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方可 攻痞。
解表宜桂枝湯。
病患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時發熱者,屬陽 明也。
脈實者,宜下之。
脈浮虛者,宜發汗,宜桂枝湯。
陽明病,脈遲,汗出 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 桂枝湯。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裡,乃攻其表,攻表宜桂枝湯。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寒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脈浮 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脈。
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太陽病,脈 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以致衄者,宜麻黃湯 主之。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 汗,麻黃湯主之。
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 ,陽氣重故也。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
假令脈尺中遲者,不可 發汗。
何以知之然,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 則愈,宜麻黃湯。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麻黃湯主之。
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 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
設胸滿腹痛者,與小柴胡湯。
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太陽病,項背強,KT KT 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 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按以上諸證,或風傷衛而營病,或寒傷營而衛病,或入陽明而太陽經證未罷, 二陽衛氣並病。
證固不同,而要總屬寒邪在表,不離乎溫散之法也,故以表寒 證統之。
【桂枝湯】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炙) 生薑(三錢) 大棗(四枚 ) 水煎溫服,須臾啜稀粥,溫覆取微似汗,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 酪、臭惡等物。
按風傷衛,而治在營,故用甘草大棗補脾精以滋肝血,生薑調 臟腑而宣經絡,芍藥清營中之熱,桂枝達營中之郁,孔竅一開,而營郁外達, 則中風愈矣。
【麻黃湯】
麻黃(三錢) 桂枝(二錢) 杏仁(三錢) 甘草(一錢炙) 水二杯半, 先煮麻黃至杯半,入諸藥同煎,至八分,溫服,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
按寒 傷營,而治在衛,故用甘草保其中氣,桂枝發其營郁,麻黃泄其衛氣,杏仁利 其肺氣,降逆而止喘也。
孔竅一開,而衛郁外達,則傷寒愈矣。
【葛根湯】
葛根(四錢) 麻黃(三錢) 甘草(二錢炙) 芍藥(二錢) 桂枝(二錢 ) 生薑(二錢) 大棗(四枚) 水煎,先煮麻黃、葛根去沫,入諸藥煎服 ,不須啜粥。
按營為寒傷,閉束二陽衛氣,故用葛根泄陽明之衛,麻黃泄太陽 之衛,桂枝芍藥通經絡而清營血,薑甘大棗和中氣而補脾精也。
【表熱證】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 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耳前後腫,刺之小瘥。
外不 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 ,胸脅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 苔者,可與小柴胡湯。
傷寒五六日中風,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 ,心煩喜嘔,或心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 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者,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血弱氣盡、腠裡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
正邪分爭,往來寒熱 ,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
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 柴胡湯主之。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傷寒四五日, 身熱惡寒,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嘔而發熱者,小 柴胡湯主之。
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
設胸滿腹痛者, 與小柴胡湯。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用小建中湯不瘥者, 與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 ,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裡也,脈沉亦在裡也。
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裡。
此為半在表半在裡也。
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 ,可與小柴胡湯。
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 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 胡湯主之。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 胸脅下滿,如結胸狀;
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當刺期門,隨其實而泄之。
婦 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 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則自愈。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乾嘔不 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
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 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傷寒瘥以後, 更發熱者,小柴胡主之。
按少陽證在半表半裡之間,裡陰虛將入陽明之腑,裡陽虛將入太陰之臟,固不 僅為表證也,然用柴芩,終為清解之法,用裡藥不過預塞其去路耳,故以表熱 證屬之。
【小柴胡湯】
柴胡(四錢) 黃芩(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五分炙) 人參(一錢五分) 生薑(一錢五分) 半夏(二錢) 大棗(二枚) 水二杯,煎一杯半,去 滓,再煎八分,溫服。
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二錢)。
若 渴者,去半夏,加人參(五分)、栝蔞根二錢。
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白芍 藥(一錢五分)。
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二三錢。
若心下悸而小便不利 者,去黃芩加茯苓二錢。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一錢五分), 溫覆取微似汗。
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七分、乾薑一錢。
按少 陽中郁,表裡不和,故用柴芩清半表而瀉甲木,參甘大棗溫半裡而補己土,生 薑半夏降胃逆而止嘔吐也。
【表虛證】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 附子湯主之。
按太陽證發汗太過,以致汗泄亡陽,表虛已極。
但經絡之陽,根於腎水,溫腎 陽即所以治表虛也。
故以表虛證屬之。
【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生薑(三錢) 大棗(四枚) 附子(一錢) 水煎服按腎氣者,諸陽之本,汗漏不止,則腎中陽根泄而不 藏,故用桂枝達肝木之郁陷,芍藥斂風氣之疏泄,薑甘大棗補脾精,而和中氣 ,附子暖腎水以益陽根也。
【表實證】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 ,一日二三度發,脈浮緩者,為欲愈也。
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 發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
以其人不得小汗出,身必 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
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桂枝二麻黃一湯。
太陽病,項背強KT KT ,反汗出惡 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 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 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末解也。
柴 胡桂枝乾薑湯主之。
按以上諸證,有太陽風寒雙感者,有太陽陽明並病者,有少陽病尚連太陽之經 者,有少陽病將傳太陰之臟者,而要總屬實邪在表也,故以表實證統之。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一錢二分) 芍藥(八分) 生薑(八分) 甘草(八分炙) 麻黃( 八分) 大棗(二枚半) 杏仁(七枚) 先煮麻黃去沫,入諸藥煎,溫服。
按風寒雙感,營衛並傷,故麻桂並用以泄營衛也
【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一錢三分) 芍藥(一錢) 麻黃(七分) 生薑(一錢) 杏仁(十 六枚) 甘草(七分) 大棗(一枚) 煎法同上。
按風寒雙感,而風邪較多,寒邪較少,故重泄營血。
而輕泄衛氣,乃為合法也 。
【桂枝加葛根湯】
桂枝(二錢) 芍藥(二錢) 甘草(一錢五分) 生薑(二錢) 大棗(三 枚) 葛根(四錢) 先煎葛根去沫,後入諸藥同煎,溫服,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 。
按太陽表病不解,郁遏陽明經府之氣,方中加葛根者,泄陽明之經氣,降逆 而達郁也。
【柴胡桂枝湯】
柴胡(二錢) 黃芩(八分) 人參(一錢五分) 半夏(一錢) 甘草(五 分) 桂枝(八分) 芍藥(八分) 生薑(八分) 大棗(二枚) 水煎服 。
按少陽之病,而微見惡寒,則太陽之外證未去,故宜柴胡合桂枝雙解太少之 經邪也。
【柴胡桂枝乾薑湯】
柴胡(四錢) 桂枝(一錢五分) 黃芩(一錢五分) 栝蔞根(二錢) 乾薑(一錢) 牡蠣(一錢) 甘草(一錢炙) 水煎服。
初服微煩,再服汗 出而愈。
按少陽之經,而傳太陰之臟,表裡俱未解也,故用柴胡黃芩疏甲木而 清相火,桂枝栝蔞達乙木而清燥金,薑甘溫中而培土,牡蠣除滿而消結也。
【裡寒證】
服大青龍後,厥逆筋惕肉 ,此為逆也,以真武湯救之。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 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 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少陰 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 為有水氣。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不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傷寒醫下之, 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裡,宜四逆湯。
脈浮而遲,表熱裡寒, 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
病發熱頭痛,脈反沉,不瘥,身體疼痛,當溫其裡 ,宜四逆湯。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裡,乃攻其表,溫裡宜四逆湯。
自利不渴者 ,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
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少陰病,飲食入 口即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
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 不可下也,當吐之。
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
急溫之,宜四逆湯。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 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 難治,四逆湯主之。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下 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微沉。
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
少陰病,下利脈微 者,與白通湯。
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
服湯脈 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食穀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
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乾嘔吐涎沫頭痛者, 吳茱萸湯主之。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桃花湯主之。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 ,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按以上諸證,或汗後亡陽,或嘔吐,或腹痛,或泄利,或身體疼痛,或手足厥 逆,或煩躁欲死,或脈微欲絕,或吐涎沫,或便膿血,總屬陰邪在裡所致,故 以裡寒證統之。
【真武湯】
茯苓(三錢) 芍藥(三錢) 生薑(三錢) 白朮(二錢) 附子(一錢炮 ) 水煎服。
若嗽者,加五味子一錢,乾薑、細辛各五分。
時法,去生薑。
若 小便利者,去茯苓。
若下利,去芍藥,加乾薑二錢。
若嘔者,去附子倍加生薑 。
按真武湯證,皆緣水氣之阻隔,故用苓朮泄水而燥土,生薑止嘔而降濁,附 子溫癸水之寒,芍藥清乙木之風也。
【四逆湯】
甘草(二錢) 乾薑(一錢五分) 附子(一錢生用) 水一杯半,煎八分服 。
按四逆湯證,總屬陰寒在裡,故用甘草以培其土,乾薑以溫其中,附子以溫 其下也。
【茯苓四逆湯】
茯苓(六錢) 人參(一錢) 附子(一錢) 甘草(二錢) 乾薑(一錢五 分) 水煎服。
按汗下亡陽,陽虛足生煩躁,故用茯苓參甘,泄水而補土;
乾薑附子 ,溫脾而暖腎也。
【乾薑附子湯】
乾薑(三錢) 附子(三錢) 水煎服。
按汗下亡陽,陽根已拔,是以煩躁不 得眠,故用乾薑溫中以回脾胃之陽,附子溫下以復肝腎之陽也。
【白通湯】
蔥白(二莖,每莖寸半) 乾薑(三錢) 附子(三錢) 水二杯,煎八分, 溫服。
按下利氣虛陽陷,脈絕不出,故用薑附回陽,蔥白達郁,陽回氣達,則利止而 脈出矣。
【白通加豬膽汁湯】
蔥白(二莖) 乾薑(三錢) 附子(三錢) 水煎成,入人尿十五茶匙,豬 膽汁七茶匙,令相得溫服。
按陰盛格陽、薑附不得下達,愈增上熱,故加人尿 、豬膽清君相之火,而除上熱也。
【吳茱萸湯】
人參(二錢) 吳茱萸(二錢) 生薑(四錢) 大棗(三枚) 水煎服。
按 吳茱萸證,總屬中氣頹敗,陽虛已極,故用人參、大棗培土而補中,吳茱萸、 生薑溫胃而回陽也。
【桃花湯】
赤石脂(一兩六錢) 乾薑(一錢) 粳米(四錢) 留赤 石脂(一半), 篩末,水四杯,煎二杯,入赤石脂方寸匕,分兩服。
若一服愈,余勿服。
按桃 花湯證,系水寒土濕,故用粳米補土而泄濕,乾薑溫中而驅寒,石脂斂腸而固 脫也。
【裡熱證】
傷寒脈滑而厥者,裡有熱也,白虎湯主之。
傷寒脈浮滑,此裡有熱,表有寒也 ,白虎湯主之。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
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者,白虎湯主之。
傷寒脈浮 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服桂枝湯,大 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 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升 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
陽明病若脈 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 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陽明病,發熱 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
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 渴欲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 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傷寒,身黃發熱者,梔子柏皮湯 主之。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下利欲飲水者 ,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按以上諸證,或大熱,或大渴,或自汗,或自利,或小便不利,或煩躁不眠, 或瘀熱發黃,或挾熱下利,總屬陽邪在裡所致,故以裡熱證統之。
【白虎湯】
知母(三錢) 石膏(八錢) 甘草(一錢炙) 粳米(四錢) 水二杯,煮 米熟湯成,大約一杯,溫服。
以白虎證,乃燥熱內郁,故用石膏清金而退熱, 知母潤燥而泄火,甘草、粳米補中而化氣,生津而止渴也。
【白虎加人參湯】
知母(三錢) 石膏(八錢) 甘草(一錢炙) 粳米(四錢) 人參(一錢 五分) 水煎服。
按白虎而加人參,清金益氣,生津化水,汗後解渴之神方也 。
【黃芩湯】
黃芩(三錢) 甘草(二錢) 芍藥(二錢) 大棗(三枚) 水煎服。
按太 少合病,少陽經氣鬱而克戊土,故用甘草、大棗補其脾經,黃芩、芍藥泄其相 火,恐利亡脾陰,以致土燥而入陽明也。
【豬苓湯】
豬苓 苓茯 澤瀉 滑石 阿膠(各一錢) 水二杯,煎一杯,去滓,入膠烊 化,溫服。
按土濕木鬱,是生下熱,故用二苓滑澤利水而泄濕,阿膠潤木而清風也。
【茵陳蒿湯】
茵陳蒿(六錢) 梔子(五枚) 大黃(二錢) 水三杯,先煮茵陳至杯半, 後入諸藥,煮至八分,溫服,日三服,小便當利。
按發黃乃濕熱內郁,故用茵 陳利水而除濕,梔子、大黃泄熱而蕩瘀也。
【梔子柏皮湯】
梔子(六七枚) 黃柏皮(二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按身黃發熱,原 屬瘀熱所致,故用甘草培土而補中,梔子、柏皮泄濕而清瘀熱也。
【黃連阿膠湯】
黃連(二錢) 黃芩(五分) 芍藥(一錢) 阿膠(一錢五分) 雞子黃( 一枚) 水一杯半,煎八分,去滓,入阿膠盡,小冷入雞子黃,攪勻溫服。
按燥土克水 而爍心液,液耗水涸,精不藏神,故用黃連、芩、芍清君火而除煩熱,阿膠、 雞子黃補脾精。
而滋燥土也。
【白頭翁湯】
白頭翁(一錢) 黃連(一錢五分) 黃柏(一錢五分) 秦皮(一錢五分) 水煎服,不愈更作一服,按厥陰陽復而生內熱,故用白頭翁清少陽之相火, 黃連清少陰之君火,黃柏、秦皮泄厥陰之濕熱也。
【裡虛證】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 此誤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躁煩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
若 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其腳即伸。
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 ,厥逆,咽中干,兩脛拘急而譫語。
師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後如師言 。
何以知此?
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則為風,大則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 兩脛攣,病證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
厥逆咽中干,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 足當溫、脛尚微拘急,重與甘草芍藥湯,爾乃脛伸。
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 語,故知病可愈。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
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用小建中湯。
嘔家,不可與建中湯 ,以甜故也。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按以上諸證,或誤汗傷陽,或誤汗傷陰,或汗後陰陽並傷,或木克土而中氣被 傷,均可謂之虛證也,故以裡虛證統之。
【甘草乾薑湯】
甘草(四錢炙) 乾薑(二錢炮) 水煎服。
按發汗重亡其陽,裡實變而為裡虛,故用甘草培土而補中,乾薑溫胃而降逆也 。
【芍藥甘草湯】
芍藥(四錢) 甘草(四錢炙) 水煎服。
按汗出傷陰,木燥金縮,故用甘草 舒筋而緩急,芍藥清風而潤燥也。
【芍藥甘草附子湯】
芍藥(三錢) 甘草(三錢炙) 附子(一錢) 水煎服。
按汗泄血中溫氣,木鬱而陽陷,故用芍藥清風而斂營血,甘草培土而 榮木氣,附子暖水以補溫氣也。
【小建中湯】
芍藥(六錢) 桂枝(三錢) 甘草(二錢) 生薑(三錢) 膠飴 大棗( 四枚) 水煎服。
按肝膽合邪,風火鬱發,中氣被賊,勢難延緩,故用膠飴、甘、棗補 脾經。
而緩急痛,薑、桂、芍藥達木鬱而清風火也。
【裡實證】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 ,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 豉湯主之。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 者,梔 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
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凡用梔子湯,病患舊微溏者,不可與之。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 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燒 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
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 ,舌上苔 者,梔子豉湯主之。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 , 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 煩也,宜梔子豉湯。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 衝咽喉,不得息,此為胸中有寒也。
當吐之,宜瓜蒂散。
諸亡血家,不可與。
病患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 ,當須吐之。
宜瓜蒂散。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外解已,但小腹急結者,乃可攻之。
宜 桃核承氣湯。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猶存,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如狂者 ,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腹裡故也。
抵當湯主之。
太陽病,身黃,脈沉 結,小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血證諦也。
抵當 湯主之。
陽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
所以然者,必有久瘀血,故令喜忘 ,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
宜抵當湯下之。
病患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 ,雖脈浮數者,可下之。
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穀善飢。
至六七日不 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當湯。
若脈不解,而下利不止,必協熱而便膿血也。
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余藥, 宜抵當丸。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 ,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 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煩躁,心中懊,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 結胸。
大陷胸湯主之。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 者,大陷胸湯主之。
太陽症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 晡時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傷寒十余日 ,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
但結胸無大熱者,此謂水結在胸脅 也。
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證具,而 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此雖已下之,不為逆。
必蒸蒸而振, 卻發熱汗出而解。
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
大陷胸湯主之。
結胸者, 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
宜大陷胸丸。
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 ,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 也。
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方可攻痞。
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裡,則作痞,按之自濡,但 氣痞耳。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心下痞,而 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其人 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 寒者,此表解裡未和也。
十棗湯主之。
二陽並病,太陽證罷。
但發潮熱,手足 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
宜大承氣湯。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 陽柴胡證。
煩躁心下硬。
至四五日,雖能食,與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 令小安。
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 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
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 氣湯。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發潮熱,不 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 ,脈眩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耳,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止後服 。
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之。
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 早,語言必亂,以表虛裡實故也。
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陽明病,下之,心 中懊 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
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
若有 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 枚也,宜大承氣湯下之。
若能食者,但硬耳。
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 時有微熱,喘冒不得臥者,有燥屎也。
宜大承氣湯。
病患不大便五六日,繞臍 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 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躁屎也。
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
宜大承氣湯。
陽 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
互相克賊,名為負也。
脈 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
宜大承氣湯。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傷寒六七日,目中 不能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
宜大 承氣湯。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少陰病, 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目干燥者,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少陰病,六 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 外欲解,可攻裡也。
手足 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
大承氣湯主之。
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
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 。
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太陽病,若吐、 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陽明病,潮 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
不硬者,不可與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 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 。
若不轉失氣,此但初頭硬,後必溏,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
欲飲水者,與水 則噦。
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
以小承氣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 攻也。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
因與承氣一升,腹 中轉失氣,更服一升。
若不轉失氣,勿更與之。
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 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
宜小承氣湯。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
但陽脈微者,先 汗出而解。
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
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
發汗後惡寒者 ,虛故也。
不惡寒,反惡熱者,實也。
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傷寒,若胃 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 也。
調胃承氣湯主之。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傷寒十 三日不解,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藥下之。
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 反下利,胃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
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 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
調胃承氣湯主之。
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心中溫溫欲 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郁郁微煩。
先此時自極吐下者。
與調胃承 氣湯。
若不爾者,不可與。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
趺陽脈浮而澀 ,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麻仁丸主之。
按以上諸證,或實邪在上,而用吐法。
或實邪在下,而用攻法。
或為痰,或為 血,或為水,或為食,均屬實邪在裡也。
故以裡實證統之。
【梔子厚朴湯】
梔子(五六枚) 厚朴(四錢薑炙) 枳實(二錢) 水煎服。
按實邪在上, 故用厚朴、枳實泄滿而降逆,梔子吐濁瘀而除煩也。
【梔子乾薑湯】
梔子(五枚) 乾薑(二錢五分) 水煎服,得吐止,後服。
按下傷中氣,濁 陰上逆,故用乾薑降逆而溫中,梔子吐瘀而降煩也。
【梔子豉湯】
梔子(五七枚) 香豉(四錢) 先煮梔子,後入香豉,煮服,得吐,止後服 。
按汗下敗其中氣,胃土上逆,胸中窒塞,故用香豉調中氣而開窒塞,梔子吐 濁瘀而除煩熱也。
【梔子甘草豉湯】
梔子(五七枚) 香豉(四錢) 甘草(二錢炙) 煎法同上。
按此方加甘草 以益氣也。
【梔子生薑豉湯】
梔子(五七枚) 香豉(四錢) 生薑(五錢) 煎法同上。
按此方加生薑以 止逆也。
【瓜蒂散】
瓜蒂 赤小豆 上各等分為末,取二錢,以香豉一撮,用熱湯煮作稀糜、和藥 散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
諸亡血家,不可與之。
按胸有寒痰, 阻塞肺竅,故用香豉行其滯,小豆泄其濕,瓜蒂涌其寒痰也。
【桃核承氣湯】
桃仁(十六粒去皮尖) 大黃(四錢) 甘草(二錢) 桂枝(二錢) 芒硝 (二錢) 水煎去滓,入芒硝,煎微沸溫服。
按瘀血內結小腹,故用枝桂、桃仁通經而破 血,大黃、芒硝下瘀而泄濕,甘草保其中氣也。
【抵當湯】
虻蟲(十二個) 水蛭(十二個熬) 大黃(三錢) 桃仁(七個) 熬制照 方,水一杯半,煎七分溫服,不下再服。
活人云:水蛭必用鍛石炒過再熬,方 不害人。
按熱結血分,故用水蛭、虻蟲、桃仁、大黃破瘀而泄熱也。
【抵當丸】
水蛭(七個熬) 虻蟲七個(去翅足) 大黃(三錢酒洗) 桃仁(十二枚去 皮尖) 研末為丸,水一杯,煮取七分服, 時當下血,不下血,再服。
按變 湯為丸,是緩攻法也。
【大陷胸湯】
大黃(二錢) 芒硝 甘遂(三分末) 水一杯,先煮大黃至六分,去滓,入 芒硝,煮一二沸,納甘遂末服,得快利,勿再服。
按結胸證,乃肺金鬱遏,霧 氣淫蒸,津液淤濁,化生痰涎,故用硝黃清其鬱熱,甘遂決其痰飲,胸中邪熱 推蕩無余矣。
【大陷胸丸】
大黃(四錢) 芒硝(一錢五分) 杏仁(一錢五分) 葶藶子(一錢五分) 搗為丸,如彈子大,每用一丸,入甘遂末三分,白蜜半匙,水一杯,煮半杯 ,溫服,一宿乃下。
如不下,更服,以下為度。
按胸膈痞塞,濕熱熏沖,故用 硝黃蕩其結熱,杏仁破其滯氣,葶藶泄其水飲,變湯為丸,取其緩也。
【小陷胸湯】
黃連(一錢) 半夏(二錢) 栝蔞實(三錢) 水二杯,先煮栝蔞實至一杯 余,入二味再煮至七分服,微下黃涎,止後服。
按小結胸證,亦屬內熱蓄飲 ,故用黃連泄熱,半夏降逆而滌飲,栝蔞清金而去垢也。
【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二錢) 黃連(一錢) 以麻沸湯漬之,須臾絞去滓,溫服。
按內熱痞 郁,故用大黃、黃連瀉其痞郁之上熱也。
【附子瀉心湯】
大黃(二錢酒浸) 黃芩(一錢炒) 黃連(一錢炒) 附子(一錢另煮取汁 ) 以麻沸湯漬三黃,須臾去滓,取汁,納附子汁合和、溫服。
按痞證而動下 寒,故用大黃,芩、連泄其上熱,而用附子溫其下寒也。
【十棗湯】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異篩秤末,合和之。
水二杯,先煮大棗 十枚,至七分去渣滓,納藥末,強人服八九分,羸人服五六分,平旦溫服。
若 下少,病不除,明日更服,加三分,利後糜粥自養。
按內有水飲郁格,故用大 棗保其脾精,芫、遂、大戟泄其水飲也。
【大承氣湯】
芒硝(二錢) 大黃(二錢酒洗) 枳實(三錢五分) 厚朴(四錢) 水三 杯,先煮枳實、厚朴至一杯半,去滓,納大黃,煎取一杯,去滓,納硝,更上 微火一兩沸,溫服,得下勿再服。
按大承氣證,胃腑爍熱,閉塞不通,故用芒 硝、大黃泄其燥熱,用枳、朴開其閉結也。
【小承氣湯】
大黃(四錢) 厚朴(二錢) 枳實(二錢) 水二杯,煎八分溫服。
按小承 氣去芒硝,取其緩攻也。
【調胃承氣湯】
大黃(四錢酒洗) 甘草(三錢炙) 芒硝(三錢) 水二杯,先煮大黃、甘 草,取一杯,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按調胃承氣用大 黃、芒硝蕩熱而去瘀,用甘草補中而生津也。
【麻仁丸】
麻仁(二兩) 芍藥(五錢) 枳實(五錢) 大黃(一兩) 厚朴(一兩) 杏仁(一兩) 煉蜜丸如桐子大,飲服十丸,漸加,以知為度。
按脈浮澀相 合,乃土燥水枯,大便則難,其脾氣約滯,而糞粒堅小。
故用麻仁、杏仁潤燥 而滑腸,芍藥、大黃清風而泄熱、厚朴、枳實行滯而開結者也。
【表寒裡熱證】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更汗。
宜桂枝二越 婢一湯。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 主之。
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也。
服之則厥逆,筋惕肉 ,此為逆也 。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
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主之。
發汗 後,不可更行桂枝湯。
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 。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
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主之。
按以上諸證,或表寒少而裡熱多,或無汗而煩躁,或有汗而喘促,均屬表寒未 解,裡熱已作,故以表寒裡熱證統之。
【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一錢七分) 芍藥(一錢七分) 麻黃(一錢七分) 甘草(一錢七分 ) 大棗(二枚) 生薑(一錢七分) 石膏(二錢) 先煮麻黃去沫,納諸藥同 煎,溫服。
按表有寒,裡有熱,故用麻桂生薑以達表郁,用石膏以清裡熱,用 芍藥以清營熱,用甘草大棗以補脾精也。
【大青龍湯】
麻黃(六錢) 桂枝(二錢) 甘草(二錢炙) 杏仁(十三枚) 石膏(四 錢) 生薑(三錢) 大棗(四枚) 先煮麻黃去沫,後入諸藥煎,溫服,取 微似汗。
汗多者,以溫粉撲之。
溫粉即白朮、 本、川芎、白芷為末,米粉和 撲之。
按衛氣遏閉營鬱而生內熱,故用甘草、大棗補其脾精,生薑、杏仁降其 肺氣,麻、桂泄營衛之鬱閉,石膏清內熱之煩躁也。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四錢) 杏仁(十六枚) 甘草(二錢) 石膏(八錢) 先煮麻黃去 沫,後入諸藥煎,溫服。
按汗後表寒未解,郁其肺氣,熱蒸皮毛,故用麻黃發 表,杏仁降逆,石膏清金,甘草培土,則表裡俱解矣。
【表熱裡寒證】
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 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其脈即出 者愈。
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按此證乃寒積於中,熱越於外,寒為真寒,熱乃假熱,故以表熱裡寒證屬之。
【通脈四逆湯】
甘草(二錢) 乾薑(三錢) 附子(一錢生用) 水煎服。
面赤者加連須蔥 三莖,腹痛者去蔥加芍藥二錢,嘔者加生薑三錢,咽痛去芍藥、加桔梗二錢, 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錢。
按寒凝於內,熱鬱於外,此乃陰盛格陽 ,溫裡即所以達表,故用薑甘溫中而培土,附子暖下而回陽也。
【表虛裡實證】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 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 ,乾嘔心煩不得安。
醫見其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
此非結熱 ,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便硬也。
甘草瀉心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 熱者,柴胡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
此雖已下之, 不為逆。
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
大 陷胸湯主之。
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湯不中與也,宜半夏瀉心湯。
傷寒 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花代赭石湯主之。
太陽與 少陽合病,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 ,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 入口即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按以上諸證,均系汗吐下後,表氣已虛,而內證或痞硬,或滿痛,或下利,或 噫氣,或嘔吐,仍屬實邪在裡,故以表虛裡實證統之。
【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
厚朴(四錢) 生薑(四錢) 半夏(一錢五分) 甘草(二錢) 人參(五 分) 水煎服。
按汗泄中氣,陽虛濕旺,樞軸不運,脾陷胃逆,則生脹滿,故 用人參、甘草補中而扶陽,朴夏生薑降濁而行郁也。
【生薑瀉心湯】
生薑(二錢) 甘草(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五分) 乾薑(五分) 黃芩 (一錢五分) 半夏(一錢) 大棗(二枚) 黃連(五分) 水煎服。
按汗出解後,中氣已 虛,而胸中復有實邪填塞,但其邪有寒有熱,故用生薑、半夏降其濁陰,黃芩 、黃連清其心膽之熱,薑甘參棗溫補中氣以轉樞軸也。
【甘草瀉心湯】
甘草(二錢) 黃芩(一錢五分) 乾薑(一錢五分) 半夏(一錢) 黃連 (五分) 大棗(二枚) 水煎服。
按當解表而反下之,敗其中氣,水穀不化 ,土木皆郁,升降倒行,故用甘草薑棗補中而溫下寒,半夏芩連降逆而清上熱 也。
【半夏瀉心湯】
半夏(三錢) 黃芩(一錢五分) 乾薑(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五分) 黃連(五分) 大棗(二枚) 水煎服,按下後中氣已虛 ,裡陰上逆而為痞,故用參甘薑棗溫補中脘之虛寒,黃芩黃連清泄上焦之鬱熱 ,半夏降濁陰而消痞滿也。
【旋覆代赭石湯】
旋覆花(一錢五分) 代赭石(五分) 人參(一錢) 甘草(一錢) 半夏 (一錢) 生薑(二錢五分) 大棗(二枚) 水煎服。
按汗吐下後,中氣已敗,肺氣鬱 蒸而化痰飲,胃土壅遏而生噦噫,故用參甘大棗補其中脘,薑赭降其逆氣,旋 覆花行痰飲而開鬱濁也。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黃芩(三錢) 甘草(二錢) 芍藥(二錢) 半夏(二錢) 生薑(三錢) 大棗(三枚) 水煎服。
按太少合病,少陽經氣鬱而克戊土,土敗而自下利, 故用甘草大棗補其脾精,黃芩芍藥泄其相火,半夏生薑降胃逆而止嘔吐也。
【黃連湯】
黃連(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五分) 乾薑(一錢五分) 人參(五分) 桂枝(一錢五分) 半夏(一錢) 大棗(二枚) 水煎服。
按肝邪克脾,腹 中疼痛,膽邪克胃,欲作嘔吐,故用黃連、半夏清上熱而止嘔吐,參甘薑棗溫 中寒而止疼痛,桂枝疏木而通經也。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乾薑(一錢五分) 黃芩(一錢五分) 黃連(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五分 ) 水煎服。
按中脘虛寒,而上焦有熱,故用乾薑、人參溫補中脘之虛寒,黃連、 黃芩清泄下焦之虛熱也。
【表實裡虛證】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主之。
太陽病,外證 未解,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 主之。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芍藥湯主之。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若其人內有久寒者,當歸四逆加吳 茱萸生薑湯主之。
下利脈大者虛也,以其強下之故也。
設脈浮革,因而腸鳴者 ,屬當歸四逆湯。
按以上諸證,或身疼痛,脈沉遲,或下利有痞,或腹滿時痛,或脈細欲絕,均 系表邪未解,而裡氣已虛,故以表實裡虛證統之。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
桂枝(二錢) 芍藥(四錢) 甘草(二錢炙) 人參(三錢) 大棗(三枚 ) 生薑(四錢) 水二杯半,煎八分,溫服,余同桂枝湯法。
按汗泄血中溫 氣,陽虛肝陷,經脈凝澀,風木鬱遏,故用甘草補其脾精,桂枝達其肝氣,芍 藥清風木之燥,生薑行經絡之瘀,人參補中氣以充經脈也。
【桂枝人參湯】
桂枝(二錢) 人參(一錢五分) 白朮(一錢五分) 乾薑(一錢五分) 甘草(二錢)水二杯半,先煮四味,取一杯半,去滓,入桂枝煮八分服。
按表 證不解而中氣虛敗,故用桂枝通經而解表熱,參朮薑甘溫補中氣以轉升降之機 也。
【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三錢) 芍藥(六錢) 甘草(二錢) 生薑(三錢) 大棗(四枚) 水煎服。
按表證不解,而反下之,脾敗肝鬱,因而腹滿時痛,故用桂枝解太 陽之表邪,芍藥清乙木之風燥也。
【當歸四逆湯】
當歸(一錢五分) 桂枝(一錢五分) 芍藥(一錢五分) 細辛(一錢五分 ) 大棗(四枚) 木通(一錢) 甘草(一錢炙) 水煎溫服。
按厥陰溫氣 虧敗,營血寒澀,不能暖肢節而充經絡,以致手足厥寒,脈細欲絕。
故用甘草 、大棗補脾精以榮肝,當歸、芍藥養營血而復脈,桂枝、細辛、通草溫行經絡 之寒澀也。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當歸(一錢五分) 桂枝(一錢五分) 芍藥(一錢五分) 細辛(一錢五分 ) 大棗(四枚) 甘草(一錢) 木通(一錢) 生薑(四錢) 吳茱萸( 二錢) 酒水各一杯,煎溫服。
按此方加吳茱萸、生薑者,溫寒凝而行陰滯也。
【表裡俱寒證】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若微惡寒者,去芍藥方中加 附子湯主之。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少陰病 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裡證,故微發汗也。
少陰病 脈細沉數,病為在裡,不可發汗。
按以上諸證,或太陽表寒未解而裡寒將作,或少陰裡寒內起而表寒外束,故以 表裡俱寒證統之。
【桂枝去芍藥湯】
桂枝(三錢) 甘草(二錢) 生薑(三錢) 大棗(四枚) 水煎服。
按下 後脈促,表邪未解,而益以胸滿,則陽衰胃逆,濁氣衝塞,故用桂枝、生薑以 驅表裡之寒,用大棗、甘草以補脾精也。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桂枝(三錢) 甘草(二錢) 生薑(三錢) 大棗(四枚) 附子(一錢) 水煎服。
按微惡寒者,不止脾陽之虛,而腎陽以敗,故加附子之辛溫以驅裡 寒也。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二錢) 細辛(二錢) 附子(一錢炮) 水煎麻黃去沫,入諸藥同煎 ,溫服。
按寒邪已傳腎臟,而猶帶表寒,內有少陰,則宜溫裡;
外有太陽,則 宜發表;
故用麻黃散太陽之外寒,附子溫少陰之內寒,細辛降陰邪之沖逆也。
【麻黃附子甘草湯】
麻黃(二錢) 附子(一錢) 甘草(二錢炙) 水煎麻黃去沫,納諸藥同煎 ,溫服。
按此方用麻黃發太陽之表,用附子甘草溫癸水而培己土也。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