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土壤地理 鹽鹼土系列】
摘錄自1993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地理》
【鹽鹼土系列】又可分為鹽土和鹼土。
【鹽土】 中國土壤中含可溶鹽較高的鹽土主要分佈在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尤以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和新疆為多。
華北平原和汾、渭谷地也有零星分佈。
氣候乾旱、蒸發強烈、地勢低窪、含鹽地下水接近地表是鹽土形成的主要條件。
【鹽分累積的形態】通常是地表出現白色鹽霜,作斑塊狀分佈。
含鹽量高的鹽土可出現鹽結皮厚度(小於3厘米)或鹽結殼(大於3厘米),在結皮或結殼以下為疏鬆的鹽與土的混合層,可由幾厘米到30~50厘米;甚或可見鹽結盤層。
【鹽分累積的特點】是表聚性很強,逐漸向下鹽分遞減。
沿海地帶鹽分累積特點是整層土體均含較高鹽分。
【中國鹽土的鹽分組成】甚為複雜。
濱海地區的鹽土主要為氯化物鹽土;硫酸鹽鹽土則分佈於新疆北部、甘肅河西走廊、寧夏銀川平原和內蒙古後套地區,但面積不大。
而氯化物與硫酸鹽混合類型的鹽土,在中國鹽土中到處可見,以河北、內蒙古、寧夏、甘肅和新疆等省區最為集中。
此外,東北松嫩平原、山西大同盆地等,在其鹽分組成中含有碳酸根,稱蘇打鹽土,鹼性特強,腐蝕植物根系,大部植物難以生長。
【鹽土的改良】應採取灌排、生物及耕作等綜合措施;種稻洗鹽也是改良鹽土的有效措施。
【鹼土】 在中國分佈面積較小,大都零星分佈於鹽土地區,特點是表層含鹽量一般不超過0.5%,但土壤溶液中普遍含有蘇打。
在吸收復合體中(尤其是鹼化層)代換性鈉佔代換總量20%以上;pH值可達9.0或更高。
土壤有機與無機部分高度分散,膠粒和腐殖質淋溶下移,使表土質地變輕,而膠粒聚積的鹼化層則相對粘重,有時形成柱狀結構,濕時膨脹泥濘,乾時收縮板結,通透性與耕性均極差。
過高的鹼度可以毒害植物根系,過多的交換性鈉可引起一系列不良的理化性質,對植物生長危害極大。
【鹼土的形成與發育】因地區而異,如松遼平原的鹼土是由於蘇打鹽土在脫鹽過程中,鈉離子進入土壤吸收復合體而形成的。
華北平原的鹼土(當地稱瓦鹼)是由鹽化潮土或鹽土在脫鹽過程中,突出了土壤的鹼化特性,表層出現鹼殼。
前者代換性鈉含量較高(7~10毫克當量/100剋土),鹼化度大都在20~40%;
後者在質地較輕的土壤中僅1~2毫克當量/100剋土,在粘重土壤中也僅5~7毫克當量/100剋土,可能屬於初期形成的鹼土。
【鹼土的改良】除上述水利及農業措施外,尚需採取施用石膏和磷石膏等化學改良措施。
(原編制:席承藩 黃榮金)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