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卷二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太陽病。項背強KT KT 。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無汗。外台。作反汗不出四字。風下。可發汗篇。
及玉函。外台。有者字。)
〔方〕無汗者。以起自傷寒。故汗不出。乃上編有汗之反對。風寒之辨別也。
惡風。乃惡寒之互文。風寒皆通惡。而不偏有無也。
〔魏〕其辨風寒。亦重有汗無汗。亦不以畏惡風寒多少為準。畏惡風寒。不過兼言互言。以參酌之云耳。
葛根湯方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外台。作四兩) 桂枝(二兩去皮○外台。作桂心) 生薑(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成本。有切字)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白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諸湯皆仿此。(味下。玉函。成本。有 咀二字。外台。有切字。白沫。玉函。千金翼。外台。作上沫。成本。只作去沫。似汗下。玉函。成本。千金翼。有不須啜粥四字。外台。有出不須吃熱粥助藥發九字。成本。無諸湯皆仿此五字。)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282&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柯〕 更甚於項強。而無汗不失為表實。脈浮不緊數。是中於鼓動之陽風。故以桂枝湯為主。而加麻葛。以攻其表實也。
葛根味甘氣涼。能起陰氣而生津液。滋筋脈而舒其牽引。故以為君。麻黃生薑。能開玄府腠理之閉塞。祛風而去汗。故以為臣。寒熱俱輕。故少佐桂芍。同甘棗以和裡。此於麻桂二湯之間。衡其輕重。而為調和表裡之劑也。
葛根與桂枝。同為解肌和裡之劑。故有汗無汗。下利不下利。皆可用。與麻黃專於治表者不同。東垣用藥分經。不列於太陽。
而列於陽明。易老云。未入陽明者。不可服。豈二子未讀仲景書耶。喻氏謂仲景不用於陽明。恐亡津液。與本草生津之說左矣。
桂枝湯啜粥者。因無麻黃之開。而有芍藥之斂。恐邪有不盡。故假穀氣以逐之。此汗生於穀也。
〔喻〕設以麻黃本東加葛根。大發其汗。將無項背強KT KT 者。變為經脈振搖動惕乎。此仲景之所為精義入神也。
絳雪園古方選注曰。即桂枝湯。加麻黃。倍葛根。以去營實。小變麻桂之法也。
獨是葛根麻黃。治營衛實。
芍藥桂枝。治營衛虛。方中虛實互復者。其微妙在法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後納諸藥。則是發營衛之汗為先。
而固表收陰襲於後。不使熱邪傳入陽明也。
故仲景治太陽病未入陽明者。用以驅邪。斷入陽明之路。若陽明正病中。未嘗有葛根之方。東垣易老謂葛根是陽明經主藥。誤矣。
案錢氏欲麻黃湯中加葛根。名麻黃加葛根湯。以與桂枝加葛根湯。兩方並峙。遂以去方中之芍藥為說。然仍有薑棗。而無杏仁。未得為麻黃加葛根湯。其說不可從矣。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283&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外台秘要。延年秘錄。解肌湯。主天行二三日。頭痛壯熱。
於本方。去生薑。加黃芩二兩。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原注】一云用後第四方。○玉函。無者字。下字。脈經。
作太陽與陽明合病。而自利不嘔者。屬葛根湯證。千金翼注。一云。用後葛根黃芩黃連湯。)
〔成〕傷寒。有合病。有並病。本太陽病不解。並於陽明者。謂之並病。二經俱受邪。相合病者。謂之合病。合病者。邪氣甚也。
太陽陽明合病者。與太陽少陽合病。陽明少陽合病。皆言必自下利者。以邪氣並於陰。
則陰實而陽虛。邪氣並於陽。則陽實而陰虛。寒邪氣甚。客於二陽。二陽方外實。而不主裡。則裡氣虛。故必下利。與葛根湯。以散經中甚邪。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284&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鑒〕太陽與陽明合病者。謂太陽之發熱。惡寒無汗。與陽明之煩熱不得眠等證。同時均病。表裡之氣。升降失常。故下利也。
治法解太陽之表。表解而陽明之裡自和矣。
〔方〕必。定然之詞。自。謂自然而然也。
傷寒無他故。自然而然下利者。太陽陽明合病。經中之邪熱甚。胃氣弱不化穀不釐清。雜迸而走注。所以謂之必也。
但以葛根湯。散經中之寒邪。而以不治治利也。
〔程〕合病之證。凡太陽之頭痛惡寒等證。與陽明之喘渴胸滿等證。同時均發。無有先後也。
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並病亦如是看。仍須兼脈法斷之。
明理論曰。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太陽與少陽合病。必自下利。黃芩湯主之。陽明與少陽合病。必自下利。大承氣湯主之。三者皆合病下利。一者發表。一者攻裡。一者和解。所以不同也。
下利家。何以明其寒熱邪。且自利不渴屬太陰。以其臟寒故也。
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也。
故大便溏。小便自可者。
此為有熱。自利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此為有寒。惡寒脈微。自利清穀。此為有寒。發熱後重。泄色黃赤。此為有熱。皆可理其寒熱也。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玉函。無太陽以下六字。接上條。)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285&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成〕邪氣外甚。陽不主裡。裡氣不和。氣下而不上者。但下利而不嘔。裡氣上逆而不下者。但嘔而不下利。與葛根湯。以散其邪。加半夏。以下逆氣。
葛根加半夏湯方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玉函。作二兩。成本。有湯泡去黃汁焙乾稱八字)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生薑(二兩切○可發汗篇。成本。及諸家。並作三兩。是)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白沫。
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白。玉函。作上。)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286&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汪〕愚以既云嘔矣。
其人胸中能免滿逆之證乎。湯中半夏。固宜加矣。
而甘草大棗之甘。能不相礙乎。
或云。方中止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已有生薑三兩。復加半夏半升。於嘔家又何礙。斯言實合仲景用藥之旨。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原注】促一作縱○玉函。脈經。千金翼。作遂利不止。脈上。有其字。)
〔成〕桂枝證者。邪在表也。
而反下之。虛其腸胃。為熱所乘。遂利不止。邪在表則見陽脈。邪在裡則見陰脈。下利脈微遲。邪在裡也。
促為陽盛。雖下利而脈促者。知表未解也。
病有汗出而喘者。為自汗出而喘也。
即邪氣外甚所致。喘而汗出者。為因喘汗出也。
即裡熱氣逆所致。與葛根黃芩黃連湯。散表邪除裡熱。(汪云。
成注。虛其腸胃。此非腸胃真虛證。乃胃有邪熱。下通於腸。而作泄也。)
〔錢〕促為陽盛。下利則脈不應促。
以陽邪熾盛。故脈加急促。是以知其邪尚在表而未解也。
然未若協熱下利之表裡俱不解。及陽虛下陷。陰邪上結。而心下痞硬。故但言表而不言裡也。
〔柯〕邪束於表。陽擾於內。故喘而汗出。利遂不止者。所謂暴注下迫。皆屬於熱。與脈弱而協熱下利不同。此微熱在表。而大熱入裡。固非桂枝芍藥所能和。厚朴杏仁所宜加矣。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287&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鑒〕協熱利二證。以脈之陰陽。分虛實主治。固當矣。
然不可不辨其下利之黏穢鴨溏。小便或白或赤。脈之有力無力也。
〔錫〕案下後發喘汗出。乃天氣不降。地氣不升之危證。宜用人參四逆輩。仲景用葛根黃芩黃連者。
專在表未解一句。
傷寒類方曰。促有數意。邪猶在外。尚未陷入三陰。而見沉微等證象。故不用理中等法。
葛根黃芩黃連湯方(○千金。外台。作葛根黃連湯。)
葛根(半斤○外台。作八兩。) 甘草(二兩炙) 黃芩(三兩○成本。作二兩。外台。有切字。)
黃連(三兩○外台。有金色者三字。)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味下。玉函。有 咀字。外台。有切字。二升下。外台。有掠去沫三字。)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288&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柯〕君氣輕質重之葛根。以解肌而止利。佐苦寒清肅之芩連。以止汗而除喘。用甘草以和中。先煮葛根。後納諸藥。解肌之力優。而清中之氣銳。又與補中逐邪之法迥殊矣。
古方選注曰。是方。即瀉心湯之變。治表寒裡熱。其義重在芩連。整肅裡熱也。
傷寒類方曰。因表未解。故用葛根。因喘汗而利。故用芩連之苦。以泄之堅之。芩連甘草。為治痢之主藥。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玉函。脈經。千金翼。
身疼。作身體疼。千金。惡風。作惡寒。外台。作傷寒頭疼腰痛。身體骨節疼。發熱惡風汗不出而喘。)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289&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柯〕太陽主一身之表。風寒外束。陽氣不伸。故一身盡疼。太陽脈抵腰中。故腰痛。太陽主筋。所生病。
諸筋者皆屬於節。故骨節疼痛。從風寒得。故惡風。風寒客於人。則皮毛閉。故無汗。太陽為諸陽主氣。陽氣鬱於內。故喘。太陽為開。立麻黃湯以開之。諸證悉除矣。
麻黃八證。頭痛發熱惡風。同桂枝症。無汗身疼。
同大青龍症。本症。重在發熱身疼。無汗而喘。本條不冠傷寒。又不言惡寒。而言惡風。先輩言麻黃湯主治傷寒。不治中風。似非確論。蓋麻黃湯。大青龍湯。治中風之重劑。桂枝湯。葛根湯。治中風之輕劑。傷寒可通用之。非主治傷寒之劑也。
〔錢〕惡風。雖或可與惡寒互言。然終是營傷衛亦傷也。
何則。衛病則惡風。營居衛內。寒已入營。豈有不從衛分而入者乎。故亦惡風也。
〔鑒〕無汗者。傷寒實邪。腠理閉密。雖發熱而汗不出。不似中風虛邪發熱。而汗自出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290&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案神農本草經。麻黃。主治中風傷寒頭痛。病源候論曰。夫傷寒病者。起自風寒。入於腠理。與精氣分爭。
營衛痞隔。周行不通。病一日至二日。氣在孔竅皮膚之間。故病者頭痛惡寒。腰背強重。此邪氣在表。發汗則愈。夫麻黃發汗。而主中風。既言傷寒。而又言起自風寒。乃傷寒中風。可互為外感之稱。亦不可鑿鑿以汗之有無。惡之風寒。傷之營衛。為之差別也。
麻黃湯方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正脈本。作三兩。非) 甘草(一兩炙○千金翼。作二兩) 杏仁(七十第。去皮尖。○第。成本。作個。第。乃 之訛。玉函。千金翼。作枚。去上。成本。有湯字。尖下。
千金翼。有兩仁者三字。外台。作去皮尖兩人碎。千金云。喘不甚。用五十枚。)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味下。玉函。有 咀字。外台。有切字。玉函。作溫覆出汗。)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291&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錢〕李時珍云。津液為汗。汗即血也。
在營則為血。在衛則為汗。夫寒傷營。營血內澀。不能外通於衛。
衛氣閉固。津液不行。故無汗發熱而憎寒。夫風傷衛。衛氣受邪。不能內護於營。營氣虛弱。津液不固。故有汗發熱而惡風。然風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
肺主衛氣。包羅一身。天之象也。
證雖屬乎太陽。而肺實受邪氣。其證。時兼面赤怫鬱。咳嗽痰喘。胸滿諸證者。非肺病乎。蓋皮毛外閉。則邪熱內攻。
而肺氣 郁。故用麻黃甘草。同桂枝引出營分之邪。達之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氣。是則麻黃湯。雖太陽發汗重劑。實為發散肺經火鬱之藥也。
瀕湖此論。誠千古未發之秘。唯桂枝為衛分解肌之藥。而能與麻黃同發營分之汗者。以衛居營外。寒邪由衛入營。故脈陰陽俱緊。陽脈緊。則衛分受邪。陰脈緊。則邪傷營分。所以欲發營內之寒邪。先開衛間之出路。方能引邪由營達衛。汗出而解也。
後人有用麻黃而監之以桂枝。見節制之妙。更有馭六馬而執轡唯謹。恆虞其泛軼之說。豈理也哉。〔柯〕此方。治風寒在表。頭痛項強。發熱身痛。腰痛骨節煩疼。惡風惡寒。無汗胸滿而喘。
其脈浮緊浮數者。此為開表逐邪發汗之峻劑也。
此湯入胃。行氣於玄府。輸精於皮毛。斯毛脈合精。而溱溱汗出。在表之邪。其盡去而不留。痛止喘平。寒熱頓解。不煩啜粥而藉汗於穀也。
其不用薑棗者。以生薑之性。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292&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橫散解肌。礙麻黃之上升。大棗之性。滯泥於膈。礙杏仁之速降。此欲急於直達。稍緩則不迅。橫散則不峻矣。
若脈浮弱。汗自出者。或尺脈微遲者。是桂枝所主。非此方所宜也。
〔鑒〕庸工不知其制在溫覆取汗。若不溫覆取汗。則不峻也。
遂謂麻黃專能發表。不治他病。孰知此湯合桂枝湯。名麻桂各半湯。用以和太陽留連未盡之寒熱。去杏仁加石膏。合桂枝湯。名桂枝二越婢一湯。用以解太陽熱多寒少之寒熱。若陽盛於內。無汗而喘者。
又有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以解散太陰肺家之邪。若陰盛於內。而無汗者。又有麻黃附子細辛甘草湯。以溫散少陰腎家之寒。金匱要略。以此方去桂枝。千金方。以此方桂枝易桂。皆名還魂湯。用以治邪在太陰。卒中暴厥。口噤氣絕。下咽奏效。而皆不溫覆取汗。因是而知麻黃湯之峻與不峻。在溫覆與不溫覆也。
此仲景用方之心法。豈常人之所得而窺耶。
傷寒類方曰。此痛處比桂枝症。尤多而重。因營衛俱傷故也。
惡風無汗而喘者。乃肺氣不舒之故。麻黃治無汗。杏仁治喘。桂枝甘草。治太陽諸證。無一味不緊切。所以謂之經方。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293&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柯氏曰。予治冷風哮。與風寒濕三氣成痹等證。用此輒效。非傷寒一證可拘也。
外台。深師麻黃湯。療新久咳嗽唾膿血。連年不瘥。晝夜肩息。
於本方。去杏仁。加大棗。
又療上氣咳嗽。喉中水雞鳴。唾膿血腥臭。麻黃湯。
於本方。加生薑。
聖惠方。解肌散。治小兒傷寒發熱。四肢煩疼。
於本方。加大黃芍藥。
和劑局方。三拗湯。治感冒風邪。鼻塞聲重。語音不出。或傷風傷冷。頭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
胸滿氣短。
於本方。去桂。三味生用。加生薑。(麻黃。不去節。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
直指方。加減麻黃湯。治肺感寒邪咳嗽。
於本方。加陳皮半夏紫蘇葉生薑。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294&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295&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柯〕風寒本自相因。必風先開腠理。寒得入於經絡。營衛俱傷。則一身內外之陽不得越。故骨肉煩疼。
脈亦應其象。而變見於寸口也。
緊為陰寒。而從浮見。陰盛陽虛。汗之則愈矣。
脈法以浮為風。緊為寒。故提綱以脈陰陽俱緊者。名傷寒。大青龍脈。亦以浮中見緊。故名中風。則脈但浮者。正為風脈。宜麻黃湯。是麻黃湯。固主中風脈症矣。
麻黃湯症。發熱骨節疼。便是骨肉煩疼。即是風寒兩傷。營衛俱病。先輩何故以大青龍。治營衛兩傷。麻黃湯。治寒傷營而不傷衛。桂枝湯。治風傷衛而不傷營。曷不以桂枝症之惡寒。麻黃症之惡風。一反勘耶。要之冬月風寒。本同一體。故中風傷寒。皆惡風惡寒。營病衛必病。中風之重者。便是傷寒。
傷寒之淺者。便是中風。不必在風寒上細分。須當在有汗無汗上著眼耳。
案柯氏注本。以辨脈此條。移於麻黃症條內。其釋義如是。可謂發千古之秘。超越諸注。因亦移為本條之注。本事方曰。寒傷營。則寒邪入陰血。而營行脈中者也。
寒邪居脈中。非特營受病。邪自內作。則並與衛氣犯之。久則浸淫及骨。是以汗不出而熱。仲景以麻黃發其汗。又以桂枝甘草。助其發散。欲滌除內外之邪。
營衛之病爾。大抵二藥皆發汗。而桂枝則發其衛之邪。麻黃並營衛治之。亦自有深淺也。
何以驗之。第一卷云。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296&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寸口脈浮而緊云云。是知傷寒脈浮緊者。營衛俱病也。
麻黃湯中。並用桂枝。此仲景之意也。
○案許氏此說。
與柯氏之意符矣。
不知柯豈不讀本事方耶。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成本。玉函。湯下。有主之二字。非。)
〔成〕陽受氣於胸中。喘而胸滿者。陽氣不宣發。壅而逆也。
心下滿腹滿。皆為實。當下之。此以為胸滿非裡實。故不可下。雖有陽明。然與太陽合病為屬表。是與麻黃湯發汗。〔汪〕喘而胸滿。則肺氣必實而脹。
所以李東璧云。麻黃湯。雖太陽發汗重劑。實為發散肺經火鬱之藥。彼蓋以喘而胸滿。為肺有火邪實熱之證。
湯中有麻黃杏仁。專於泄肺利氣。肺氣泄利。則喘逆自平。又何有於陽明之胸滿邪。〔錢〕胸滿者。太陽表邪未解。將入裡而猶未入也。
以陽明病。而心下硬滿者。尚不可攻。攻之遂利不止者死。況太陽陽明合病乎。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
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以去。玉函。千金翼。作已去。脈上。玉函。千金翼。有其字。外已解也。
玉函。脈經。千金翼。作此為外解。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297&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原本。有小柴胡湯。今詳後九十五條。小柴胡證候。並加減法悉具。故省之。)
〔鑒〕太陽病十日以上無他證。脈浮細而嗜臥者。外邪已解。不須藥也。
設有胸滿脅痛等證。則知少陽之外邪未解。故與小柴胡湯和之。若脈但浮不細。而有頭痛發熱。惡寒無汗等證。則仍是太陽之外邪未解。當與麻黃湯汗之。案論中脈浮細。太陽少陽脈也。
脈弦細。少陽脈也。
脈沉細。少陰脈也。
脈浮細。身熱嗜臥者。陽也。
脈沉細。身無熱嗜臥者。陰也。
脈緩細。身和嗜臥者。已解也。
是皆不可不察也。
〔程〕脈浮細而嗜臥者。
較之少陰為病之嗜臥。脈浮則別之。較之陽明中風之嗜臥。脈細又別之。脈靜神恬。解證無疑矣。
設於解後。
尚見胸滿脅痛一證。則浮細自是少陽本脈。嗜臥為膽熱入而神昏。宜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彼已現麻黃湯脈。自應有麻黃湯證符合之。縱嗜臥依然。必不胸滿脅痛可知。〔志〕愚案小柴胡湯。麻黃湯。不過假此以明太少之由樞而外。從外而表。非真與之。故曰設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298&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 。此為逆也。
(千金。太陽中風。作中風傷寒。玉函。脈經。千金。身下。有體字。不汗出。千金。外台。作汗不出。玉函。脈經。煩躁下。有頭痛二字。無厥逆之逆。成本。逆也下。更有大青龍湯主之六字。方氏。依黃仲理。改真武湯。並非。)
〔成〕此中風見寒脈也。
浮則為風。風則傷衛。緊則為寒。寒則傷營。營衛俱病。故發熱惡寒。身疼痛也。
風並於衛者。為營弱衛強。寒並於營者。為營強衛弱。今風寒兩傷。則營衛俱實。故不汗出而煩躁也。
與大青龍湯發汗。以除營衛風寒。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為營衛俱虛。反服青龍湯。則必亡陽。或生厥逆筋惕肉 。
此治之逆也。
〔喻〕天地鬱蒸。得雨則和。人身煩躁。得汗則解。大青龍湯證。為太陽無汗而設。與麻黃湯證何異。因有煩躁一證兼見。則非此法不解。〔程〕脈則浮緊。證則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明是陰寒在表。郁住陽熱之氣在經。而生煩熱。熱則並擾其陰而作躁。總是陽氣怫鬱不得越之故。此湯。寒得麻黃湯之辛熱而外出。熱得石膏之甘寒而內解。龍升雨降。鬱熱頓除矣。
然此非為煩躁設。為不汗出之煩躁設。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雖有煩躁證。乃少陰亡陽之象。全非汗不出而鬱蒸者比也。
〔錫〕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
此陰陽表裡俱虛。故不可服。服之則陽亡而厥逆矣。
陽氣者。柔則養筋。血氣盛則充膚熱肉。今虛則筋無所養。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299&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肉無以充。故筋惕而肉 。此治之逆也。
案外台秘要。引古今錄驗。載本條。方後。張仲景傷寒論云。中風見傷寒脈者。可服之。活人書曰。蓋發熱惡風煩躁。手足溫。為中風候。脈浮緊為傷寒脈。是中風見寒脈也。
大青龍湯治病。與麻黃湯證相似。但病尤重。而又加煩躁者。大抵感外風者為中風。感寒冷者為傷寒。故風則傷衛。寒則傷營。桂枝主傷衛。麻黃主傷營。大青龍主營衛俱傷故也。
此成氏注解所原。其來久矣。
然風寒營衛兩傷。尤不可信據。何則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者。傷寒之候。煩躁。亦非中風之候。
雖曰太陽中風。並無中風之候證。蓋中風二字。諸家紛紜。無有的據顯證。故姑置之闕疑之例而可已。活人云。
大青龍湯治病。與麻黃湯相似。但病尤重。而又加煩躁者。此乃用此湯之指南。宜無復異議也。
柯氏曰。蓋仲景憑脈辨症。只審虛實。故不論中風傷寒。脈之緩緊。但於指下有力者為實。脈弱無力者為虛。不汗出而煩躁者。為實。汗出多而煩躁者。為虛。證在太陽而煩躁者。為實。證在少陰而煩躁者。為虛。
實者可服大青龍。虛者便不可服。此最易知也。
凡先煩不躁。而脈浮者。必有汗而自解。煩躁而脈浮緊者。必無汗而不解。大青龍湯。為風寒在表。而兼熱中者設。不是為有表無裡而設。故中風無汗煩躁者。可用。傷寒而無汗煩躁者。亦可用。蓋風寒本是一氣。故湯劑可以互投。論中有中風傷寒互稱者。如大青龍是也。
有中風傷寒兼提者。如小柴胡是也。
仲景但細辨脈證而施治。何嘗拘拘於中風傷寒之別其名乎。如既立麻黃湯治寒。
桂枝湯治風。而中風見寒。傷寒見風者。曷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而更用大青龍為主治耶。妄謂大青龍為風寒兩傷營衛而設。不知其為兩解表裡而設。請問石膏之設。為治風歟。治寒歟。營分藥歟。衛分藥歟。只為熱傷中氣。用之治內熱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00&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內台方議。黃伯榮曰此一證中。全在不汗出。一不字內藏機。且此不字。是微有汗。而不能得出。因生煩躁。非若傷寒之全無汗也。
以此不字。方是傷風。此乃古人智深識妙之處。○案此說難從。然無汗與不汗出。不能無別。況此證陽熱內郁。必微有汗。故舉似於斯。
案脈微弱。汗出惡風者。當用桂枝加附子湯。柯氏云。是桂枝症。若然則脈當浮緩。今脈微弱。而自汗出者。是表裡俱虛。桂枝不中與也。
明理論曰。筋惕肉 。非常常有之者。必待發汗過多亡陽。則有之矣。
內經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發汗過多。津液枯少。陽氣太虛。筋肉失所養。故惕惕然而跳。 然而動也。
汪氏曰。厥逆筋惕肉 。乃為大逆之候。末後大青龍湯主之句。黃仲理改作真武湯。方喻二家皆宗之。大誤。蓋此條病。仲景本無救逆之法。末後六字。今從刪。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01&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活人書。引高若訥傷寒類纂云。凡發汗過多。筋惕肉 。振搖動人。或虛羸之人。微汗出。便有此證。俱宜服真武湯救之。○案黃仲理之說。原出於此。
大青龍湯方麻黃(六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枚。成本。作個。千金翼。尖下。有兩仁者三字。)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枚擘○成本。金匱。玉函。千金。並作十二枚。)
石膏(如雞子大。碎。○玉函。千金翼。外台。碎下。有綿裹二字。)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原注】一作逆)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外台。味下。有切字。取微似汗。玉函。作覆令汗。外台。作濃覆取微汗。撲之。成本。千金翼。外台。作粉之。
成本。無若復服三字。遂千金翼。作逆。明理論。亦有一作逆注文。○柯本。汗出多者以下三十二字。移前麻黃湯方後如桂枝法下。注云。此麻黃湯之禁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02&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柯〕此即加味麻黃湯也。
諸證全是麻黃。而有喘與煩躁之不同。喘者是寒鬱其氣。升降不得自如。故多杏仁之苦以降氣。煩躁是熱傷其氣。無津不能作汗。故特加石膏之甘以生津。然其質沉。其性寒。恐其內熱頓除。
而外之表邪不解。變為寒中。而協熱下利。是引賊破家矣。
故必倍麻黃以發汗。又倍甘草以和中。更用薑棗以調營衛。一汗而表裡雙解。風熱兩除。此大青龍。清內攘外之功。所以佐桂麻二方之不及也。
〔汪〕或問。病人同是服此湯。而汗多亡陽。一則厥逆筋惕肉 。一則惡風煩躁不得眠。二者之寒熱。迥然不同。何也。
余答云。一則病患脈微弱。汗出惡風。是陽氣本虛也。
故服之。則厥逆。而虛冷之證生焉。一則病患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而煩躁。是邪熱本甚也。
故服之。則正氣雖虛。而邪熱未除。且也厥逆之逆為重。以其人本不當服。而誤服之也。
煩躁不得眠。為猶輕。以其人本當服。而過服之也。
傷寒蘊要曰。大青龍湯。治傷寒脈浮緊。頭痛身疼痛。惡寒發熱。不得汗出。煩躁擾亂不安者。以此汗之。古人以傷寒為汗病。其身熱煩躁。無奈何者。一汗而涼。斯言是也。
天之邪氣。自外而入。亦當自外出之。
非汗不能解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03&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仲景全書。王文祿曰。大青龍。治風寒外壅。而閉熱於經者。故加石膏於發汗藥中。尤為峻劑。
傷寒類方曰。此合麻黃桂枝越婢三方為一方。而無芍藥。何以發汗如是之烈。蓋麻黃湯。麻黃用二兩。
而此用六兩。越婢湯。石膏用半斤。此用雞子大一塊。一劑之藥。除大棗。約共十六兩。以今稱計之。亦重三兩有餘。則發汗之重劑矣。
雖少加石膏。終不足以相制也。
案溫粉未詳。總病論。載肘後。川芎蒼朮。白芷。 本零陵香。和米粉粉身。辟溫粉方云。凡出汗大多。
欲止汗。宜此法。活人書。去零陵香。直為溫粉方。錄大青龍湯後。爾後本事方。三因方。明理論等。皆以辟溫粉。為溫粉。不知川芎白芷 本蒼朮。能止汗否。吳氏醫方考。有撲粉方。龍骨。牡蠣。糯米。各等分為末。
服發汗藥。出汗過多者。以此粉撲之。此方予常用有驗。又傷寒類方曰。此外治之法。論中無溫粉方。後人用牡蠣。麻黃根。鉛粉。龍骨。亦可。又孝慈備覽。撲身止汗法。麩皮。糯米粉。二合。牡蠣。龍骨。二兩。上共為極細末。以疏絹包裹。周身撲之。其汗自止。免致亡陽而死。亦良法也。
產寶。粳米散。療產後汗不止。
牡蠣三兩。附子一兩。炮。白粳米粉三升。上為散。攪令勻。汗出敷之。案此亦撲粉之一方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04&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玉函。千金翼。者下。有可與二字。程本。張本。作小青龍湯發之。)
〔柯〕寒有重輕。傷之重者。脈陰陽俱緊而身疼。傷之輕者。脈浮緩而身重。亦有初時脈緊漸緩。初時身疼。
繼而不疼者。診者勿執一以拘也。
然脈浮緊者。必身疼。脈浮緩者。身不疼。中風傷寒皆然。又可謂之定脈定證矣。
脈浮緩下。當有發熱惡寒無汗。煩躁等證。蓋脈浮緩身不疼。見表症同輕。且身重乍有輕時。見表症將罷。以無汗煩躁。故合用大青龍。無少陰證。仲景正為不汗出而煩躁之證。因少陰亦有發熱惡熱。無汗煩躁之證。與大青龍同。法當溫補。若反與麻黃之散。石膏之寒。真陽立亡矣。
必細審其所不用。然後不失其所當用也。
〔鑒〕身輕。邪在陽也。
身重。邪在陰也。
乍有輕時。謂身重而有時輕也。
若但欲寐。身重無輕時。是少陰證也。
今無但欲寐。身雖重乍有輕時。則非少陰證。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05&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魏〕發字諸家多置議。然不過發汗之義耳。不必深言之。反晦也。
舒氏曰。案發熱惡寒。無汗煩躁。乃大青龍湯之主證也。
有其主證。雖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
即可用大青龍湯。然必辨其無少陰證方可用。否則不可用也。
案程氏曰。小青龍湯。坊本。俱作大青龍。余幼讀古本。實是小青龍。觀條中脈證。總非大青龍病。宜世人有傷風兼寒之說。張氏纘論。亦改作小青龍湯。然無明據。不可從也。
且程氏所謂古本。不知何等本。恐是依托之言也。
傷寒類方曰。案此條必有誤。脈浮緩。邪輕易散。身不疼。外邪已退。乍有輕時。病未入陰。又別無少陰等症。此病之最輕者。何以投以青龍險峻之劑。此必別有主方。而誤以大青龍當之者也。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不解。千金。作未解。乾嘔發熱而咳。玉函。千金翼。作咳而發熱。玉函。脈經。千金。少腹。作小腹。喘上。有微字。程本。噎。作噫。)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06&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成〕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飲。則水寒相搏。肺寒氣逆。故乾嘔發熱而咳。針經曰。形寒飲冷則傷肺。
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此之謂也。
與小青龍湯。發汗散水。水氣內漬。則所傳不一。故有或為之證。隨證增損。以解化之。〔錢〕傷寒表不解。謂頭痛項強。發熱體痛。無汗之證。未得汗解也。
心下。
心之下。胃脘之分也。
水氣。水飲之屬也。
乾嘔發熱。太陽表證也。
喘咳。水寒傷肺而氣逆也。
以肺主皮毛。
寒邪在表。水氣停蓄。故傷肺氣也。
或利者。水溜於腸。而下流也。
或噎者。水氣寒邪。窒礙胃中。氣不通行也。
或渴。或小便不利者。水寒固閉於中焦。則下焦之陽氣。不得上騰而為津液。故渴。上焦之清氣。不得下降而為滲利。其升降之氣化不行。故小便不利。而少腹滿也。
或者。或有或無。非必諸證皆見也。
前以風寒鬱熱之邪。不得外泄而煩躁。故以大青龍湯。汗泄涼解之。
此條以寒邪未解。水飲停蓄。肺臟傷而喘咳。並見中氣寒而氣滯不行。宜溫宜散。可發可收。故以小青龍湯主之。〔周〕素常有飲之人。一感外邪。傷皮毛而蔽肺氣。則便停於心下。而上下之氣不利焉。於是喘滿咳嘔。相因而見。爾時竟一汗之。外邪未解。裡證轉增。何也。
為水氣所持。不能宣越故也。
況水飲停蓄者。中州必不健運。才兼外感。遂令上逆。尚可徒以風藥上升作患乎。
案噎字。成注。 同。乃引辨脈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 。為證。方氏亦云。噎。與 咽同。水寒窒氣也 即是膈噎之噎。又作 。錢氏云。噎者。呃逆也。
徐大椿云。內經無噎字。疑即呃逆之輕者。
皆臆解也。
程氏作噫者。亦未知何據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07&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小青龍湯方麻黃(去節) 芍藥 細辛 乾薑 甘草(炙) 桂枝(各三兩去皮)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成本。作湯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若渴。去半夏。
加栝蔞根三兩。若微利。去麻黃。加蕘花如一雞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
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蕘花不治利。麻黃主喘。今此語反之。
疑非仲景意。(【原注】臣億等謹案小青龍湯。大要治水。又案本草。蕘花。下十二水。若水去利則止也。
又案千金。形腫者。應納麻黃。乃納杏仁者。以麻黃發其陽故也。
以此證之。豈非仲景意也。
○千金。
蕘花。作芫花。總病論同。若噎者。外台。作若食飲噎者。總病論。作咽字。玉函。無且字。主喘。作定喘。
無此語二字。反之下。有者字。外台同。成本。無且蕘花以下二十字。)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08&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09&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吳恕活人指掌云。蕘花。如無。以生桃花代。
柯氏曰。此方。又主水寒在胃。久咳肺虛。○案金匱要略。本方。治溢飲。又加石膏。治肺脹咳而上氣。
煩躁而喘。
脈浮者。心下有水氣。又本方。治咳逆倚息不得臥。外台秘要古今錄驗沃雪湯。即本方。去芍藥甘草。治上氣不得息。喉中如水雞聲。凡局方溫肺湯。杏子湯之類。從此方增損者頗多。
御藥院方。細辛五味子湯。治肺氣不利。咳嗽喘滿。胸膈煩悶。痰涎多。喉中有聲。鼻塞清涕。頭痛目眩。
肢體倦怠。咽嗌不利。嘔逆惡心。(即本方)
醫學六要。香港腳上氣喘促。初起有表邪者。小青龍加檳榔。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龍湯主之。(已下。玉函。脈經。千金翼。有而字。此下。玉函。千金翼。有為字。)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10&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11&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張〕外證未解。曾服過發汗藥可知。〔方〕外證未解。謂頭痛項強惡寒等猶在也。
浮弱。即陽浮而陰弱。
此言太陽中風。凡在未傳變者。仍當從於解肌。蓋嚴不得下早之意。〔柯〕如但浮不弱。或浮而緊者。便是麻黃症。要知本方。只主外症之虛者。
案原本每篇重出各方。今一從成本刪之。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主之。(杏子。成本。玉函。千金。作杏仁。千金翼。作桂枝湯。注。一云。麻黃湯。)
〔成〕下後大喘。則為裡氣大虛。邪氣傳裡。正氣將脫也。
下後微喘。則為裡氣上逆。邪不能傳裡。猶在表也。
與桂枝湯以解外。加厚朴杏仁。以下逆氣。〔程〕喘之一證。有裡有表。不可不辨。下後汗出而喘者。其喘必盛。屬裡熱壅逆。火炎故也。
下後微喘者。汗必不大出。屬表邪遏閉。氣逆故也。
表未解。仍宜從表治。於桂枝解表內。加厚朴杏子。以下逆氣。不可誤用葛根連芩湯。使表邪淆入裡分。寒從熱治。變證更深也。
〔志〕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12&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燕氏曰。此與喘家作桂枝東加厚朴杏子。同一義也。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方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芍藥(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厚朴(二兩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成本。不載此方。第十卷曰。於桂枝湯方內。加厚朴。二兩。杏仁。五十個。去皮尖。依前法)
傷寒類方曰。別錄。厚朴。主消痰下氣。本經。杏仁主咳逆上氣。
本事方曰。戊申正月。有一武臣。為寇所執。置舟中 板下。數日得脫。乘飢恣食。良久解衣捫虱。次日遂作傷寒。自汗而鬲不利。一醫利傷食而下之。一醫作解衣中邪而汗之。雜治數日。漸覺昏困。上喘急高。醫者愴惶失措。予診之曰。太陽病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仁湯。此仲景之法也。
指令醫者急治藥。
一啜喘定。再啜 微汗。至晚身涼。而脈已和矣。
醫曰。某平生未曾用仲景方。不知其神捷如是。予曰。仲景之法。豈誑後人也哉。人自寡學。無以發明耳。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13&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
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成本。玉函。解不間。有者字。湯下。
有主之二字。玉函。千金翼。無欲字。)
〔錢〕太陽中風。其頭痛項強。發熱惡寒自汗等表證未除。理宜汗解。慎不可下。下之則於理為不順。於法為逆。逆則變生。而邪氣乘虛內陷。結胸痞硬。下利喘汗。脈促胸滿等證作矣。
故必先解外邪。欲解外者。
宜以桂枝湯主之。無他法也。
〔鑒〕凡表證未解。無論已汗未汗。雖有可下之證。而非在急下之例者。均不可下。
〔王〕但有一毫頭痛惡寒。即為表證未解也。
〔張〕下之為逆。不獨指變結胸等證而言。即三陰壞病。多由誤下所致也。
〔柯〕外證初起。有麻黃桂枝之分。如當解未解時。惟桂枝湯可用。故桂枝湯。為傷寒中風雜病解外之總方。凡脈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主之也。
即陽明病脈遲。汗出多者宜之。太陰病脈浮者亦宜之。
則知諸經外證之虛者。咸得同太陽未解之治法。又可見桂枝湯不專為太陽用矣。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14&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傷寒選錄。張氏曰。予觀仲景周旋去就之妙。窮至事理之極。尤且未肯放乎。尚言欲解外。宜桂枝湯。一其欲字。權衡猶未放乎。更有躊躇詳審不盡之意。後之學人。當反復斟酌。別其所宜。庶無差失之患。此乃臨證審決之意也。
卷內凡言宜者。即同此理也。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故下。成本。玉函。有知字。玉函。脈經。千金翼。無須字。解下。有其字。湯下。成本。有主之二字。柯本。刪而反以下十四字。)
〔成〕經曰。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湯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則其類矣。
〔錢〕中風本應解肌。不當發汗。即用桂枝湯。亦有如水流漓。而疾不除者。況前條亦有初服桂枝湯。而反煩不解。必待先刺風池風府。使風邪得泄。然後卻與桂枝湯則愈者。可見表證未解。未可遽用他法也。
醫見汗後不解。疑其邪已入裡。而復下之。仍見浮脈。而不愈者。何也。
因脈浮為風邪在外。不應反下之。下之而不愈者。
以藥不中病。故令不愈也。
今以脈仍浮。故知邪仍在外。幸而猶未陷入也。
當須仍解其外邪則愈矣。
宜以桂枝湯主之。〔周〕愚案此條。雖汗下兩誤。桂枝證仍在。不為壞證。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15&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
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
麻黃湯主之。(玉函。脈經。證。作候。脈經。仍。作續。張璐本。麻黃湯主之五字。移此當發其汗下。)
〔成〕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太陽傷寒也。
雖至八九日。而表證仍在。亦當發其汗。〔方〕微除。言雖未全罷。亦已減輕也。
發煩。風壅而氣昏也。
目瞑。寒鬱而血滯也。
劇。
作衄之兆也。
衄。鼻出血也。
鼻為肺之竅。肺為陽中之陰。而主氣。陽邪上盛。所以氣載血上。妄行而逆出於鼻也。
陽氣。以風而言也。
風為陽而由氣道。所以得隨衄散解。故曰陽氣重故也。
〔錢〕邪之所除既微。則留邪甚盛。鬱而不泄。所以發煩眩冒而目瞑也。
其邪氣之劇者。必至鬱熱傷營。陰受煎迫。血熱上行。從鼻竅而衄矣。
衄則熱邪上越。乃得解也。
〔柯〕麻黃湯主之句。在當發其汗下。此於結句補出。是倒序法也。
仲景於論證時。細明其所以然。未及於方故耳。前輩隨文衍義。謂當再用麻黃。以散餘邪。不知得衄乃解句。何處著落。
案重。平聲。吳云。陽者。兼以寒氣挾持。而其氣加重故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16&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傷寒準繩曰。張兼善云。太陽脈浮緊。發熱無汗自衄者愈。此一定之論也。
何故復用麻黃湯以汗之。仲景豈有前後相反之理哉。然。前條麻黃湯主之五字。合當用於當發其汗之下。蓋以漢之文法。用藥諸方。皆贅於外條之末。且如大青龍湯證。既云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厥逆筋惕肉 。此為逆也。
又以大青龍湯主之。皆此例也。
案成氏方氏喻氏程氏。並謂衄後更用麻黃湯。故張璐張志聰張錫駒汪琥金鑒皆從其說。以麻黃湯主之句。
移此當發其汗下。不知此乃仲景倒句法。與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同。不可改易原文矣。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成〕風寒在經。不得汗解。鬱而變熱。衄則熱隨血散。故云自衄者愈。〔方〕此承上條。復以其更較輕者言。得衄自愈者。汗本血之液。北人謂衄為紅汗。達此義也。
〔鑒〕太陽病凡從外解者。惟汗與衄二者而已。今既失汗於營。則營中血熱妄行自衄熱隨衄解。必自愈矣。
三因方。麻黃升麻湯。治傷寒發熱。解利不行。血隨氣壅鼻衄。世謂紅汗者。是也。
麻黃二兩半。升麻一兩一分。黃芩。芍藥。甘草。石膏。茯苓。各一兩。上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薑三片。煎七分。去滓。
熱服。微汗解。
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
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
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
(玉函。在表二字。作不得越三字。無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十五字。脈經。作若發汗不大徹。玉函。脈經。 。作澀。故知也。
作故知之。)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17&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成〕太陽病未解。傳並入陽明。而太陽證未罷者。名曰並病。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者。為太陽證罷。陽明證具也。
法當下之。若太陽證未罷者。為表未解。則不可下。當小發其汗。先解表也。
陽明之經循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也。
當解之熏之。以取其汗。若發汗不徹者。不足言陽氣怫鬱。止是當汗不汗。陽氣不得越散。邪無從出。擁甚於經。故躁煩也。
邪循經行。則痛無常處。或在腹中。或在四肢。按之不可得。而短氣。但責以汗出不徹。更發汗則愈。內經曰。諸過者切之。澀者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是以脈澀。知陽氣擁郁。而汗出不徹。〔汪〕此條。雖系二陽並病。其實太陽證居多。始則太陽經。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
成並病。此作首一段看。雖續得微汗。不惡寒。然太陽證不因微汗而罷。故仍可小發汗。此又作一段看。設其人面色緣緣正赤。此兼陽明邪熱。郁甚於表。當解之熏之。此又作一段看。若此者。終是初得病時。發汗不徹之誤。以至因循而當汗不汗。其人陽氣怫鬱而面赤。猶不足言也。
當見躁煩短氣。渾身上下痛無定著。此雖與陽明並病。
而太陽之邪不少衰也。
故云更發汗則愈。此又作一段看。不徹者。不透也。
不足言者。猶言勢所必至。不須說也。
〔魏〕緣緣者。自淺而深。自一處而滿面之謂。古人善於用字。故取象至妙。〔周〕躁煩以下。種種證候。
不過形容躁煩二字。非真有痛。故曰按之不可得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18&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傷寒選錄。張氏曰。夫並者。乃催並督並之義。非吞並就之理。然催並系去聲。吞並之並。乃上聲。史記曰。始皇初並天下。即此理也。
夫並之理。乃前病未解。後病已至。有逼相並之義。故云並病也。
經曰。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云云。如果並作一家。則仲景不具兩經之證而言也。
其非並字明矣。
總病論。無其人躁煩以下二十一字。不徹故也下。有宜麻黃湯四字。注云。古本字多差誤。以從來所見病人證候中符合如此。故改正。○案更發汗。喻氏云。桂枝加葛根湯。張璐云。桂枝二越婢一湯。程氏云。不但用解劑如大青龍輩。而且兼熏法。用麻黃等煎湯。從外蒸以助其汗。張志聰云。可小發汗者。或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可也。
姚氏云。更發其汗。宜桂枝湯。金鑒云。麻桂各半湯。或桂枝二越婢一湯。小小發汗。以和其表。
更用大青龍湯。或葛根湯。發其汗。魏氏云。風因仍用桂枝湯。寒因仍用麻黃湯。風寒兩感。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諸家處方如此。然原文語意未太明。故未審定為何是也。
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裡虛。須表裡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乃。玉函。作而。)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19&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程〕經曰。諸脈浮數。當發熱而洒淅惡寒。言邪氣在表也。
法當汗出而解無疑矣。
若下之而身重心悸者。
不唯損其胃氣。虛其津液。而營血虧乏可知。其人尺中之脈必微。夫寸主表。尺主裡。今脈雖浮數。而尺中則微。是為表實裡虛。麻黃湯之伐營。為表裡俱實者設。豈可更用之以虛其裡乎。須用和表實裡之法治之。使表裡兩實。則津液自和。而邪無所容。不須發汗。而自汗出愈矣。
〔錢〕身重者。因邪未入裡。誤下而胃中陽氣虛損也。
凡陽氣盛則身輕。陰氣盛則身重。故童子純陽未雜。而輕儇跳躍。老人陰盛陽衰。而肢體龍鐘。是其驗也。
誤下陽虛。與誤汗陽虛無異。此條心悸。與發汗過多。叉手冒心之心下悸。同一裡虛之所致也。
〔魏〕
程注謂須用表和裡實之法治之。亦足匡補仲師之法。而未出方。愚謂建中新加之屬。可以斟酌而用。要在升陽透表。溫中和裡而已。
案張璐金鑒。並主小建中湯。周氏引東垣。亦主建中。然東垣說。未知何書載之。錄俟後考。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
(疼痛。玉函。作身疼頭痛。脈經。作身體疼痛。知下。成本。有之字。玉函。作何以故。此為營氣不足。血氣微少故也。
脈經。亦有此為字。及微字。張璐本。知然間。補一其字。)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20&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錢〕浮緊。傷寒之脈也。
法當身疼腰痛。宜以麻黃湯汗解之為是。假若按其脈。而尺中遲者。不可發汗。
何以知之。夫尺主下焦。遲則為寒。尺中遲。是以知下焦命門真陽不足。不能蒸穀氣而為營為衛也。
蓋汗者。
營中之血液也。
為熱氣所蒸。由營達衛而為汗。若不量其虛實。而妄發之。則亡陽損衛。固不待言。此以寒氣傷營。汗由營出。以尺中脈遲。則知腎臟真元衰少。營氣不足。血少之故。未可以汗奪血也。
〔柯〕假令。是設辭。是深一層看法。此與脈浮數。而尺中微者。同義。〔魏〕治之之法。建中而外。
少陰溫經散寒諸方。猶不可不加意也。
汪氏云。補亡論。郭白云云。宜小建中湯。次則柴胡桂枝湯。愚以此二湯。實祖活人書之意。蓋小建中者。即桂枝湯。加飴糖一味。但仲景法。無汗者。不得服桂枝。又柴胡桂枝湯。即小柴胡東加桂枝。藥不對證。
更屬不解。○案張氏周氏輩。並以小建中為主。不若魏氏不定一方之允當矣。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21&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本事方云。昔有鄉人丘生者。病傷寒。予為診視。發熱頭疼煩渴。脈雖浮數而無力。尺以下遲而弱。予曰。雖麻黃證。而尺遲弱。仲景云。尺中遲者。營氣不足。血氣微少。未可發汗。予於建中湯。加當歸黃 。
令飲。翌日脈尚爾。其家煎迫。日夜督發汗藥。幾不遜矣。
予忍之。但只用建中。調營而已。至五日。尺部方應。遂投麻黃湯。啜第二服發狂。須臾稍定略睡。已得汗矣。
信知此事是難。仲景雖云不避晨夜。即宜便治。
醫者亦須顧其表裡虛實。待其時日。若不循次第。暫時得安。虧損五臟。以促壽限。何足貴也。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原注】法用桂枝湯。○玉函。注。一云桂枝湯。脈經。作桂枝湯。)
〔程〕麻黃湯。為寒傷營之主劑。而所禁多端。乃爾。將令後人安所措手乎。曰亦於脈與證之間。互參酌之。不必泥定緊之一字。始為合法也。
脈浮無緊。似不在發汗之列。然視其證。一一寒傷營之表病。則不妨略脈而詳證。無汗可發汗。宜麻黃湯。
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22&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程〕脈浮數者。雖與浮緊稍異。然邪勢擁遏在表可知。則不必寒傷營之表病具備。自不妨略證而詳脈。
無汗可發汗。亦宜麻黃湯。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營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營氣諧和故爾。以營行脈中。衛行脈外。
復發其汗。營衛和則愈。宜桂枝湯。(玉函。作病常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衛氣不和故也。
營行脈中。為陰主內。衛行脈外。為陽主外。復發其汗。衛和則愈。宜桂枝湯。千金翼同。脈經。千金。營氣和者云云十八字。
作營氣和而外不解。此衛不和也十二字。無營衛和之營。吳本。作病常自汗出者。營氣和。衛氣不共營氣和諧故爾。復發其汗。營衛和則愈。宜桂枝湯。注云。此段。舊本多衍文。今刪正。)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23&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錫〕衛氣者。所以肥腠理。司開闔。衛外而為固也。
今不能衛外。故常自汗出。此為營氣和。而衛不和也。
衛為陽。營為陰。陰陽貴乎和合。今營自和。而衛氣不與之和諧。故營自行於脈中。衛自行於脈外。兩不相合。
如夫婦之不調也。
宜桂枝湯發其汗。調和營衛之氣則愈。〔方〕此言常者。謂無時不然也。
〔程〕此不必其為太陽中風。而桂枝湯亦宜者。如今人滋陰斂汗等類。〔柯〕下條發熱汗出。便可用桂枝湯。見不必頭痛惡風俱備。
此只自汗一症。即不發熱者。亦用之。更見桂枝方。於自汗為親切耳。
傷寒類方云。營氣和者。言營氣不病。非調和之和。自汗與發汗迥別。自汗乃營衛相離。發汗使營衛相合。
自汗傷正。發汗驅邪。復發者。因其自汗。而更發之。則營衛和。而自汗反止矣。
案靈樞營衛生會篇云。營在脈中。衛在脈外。又衛氣篇云。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正此段之所根柢也。
病患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
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千金。作時時發熱。湯下。成本。有主之二字。)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24&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汪〕臟無他病者。謂裡和能食。二便如常也。
〔程〕如病患臟無他病。屬之裡分者。只發熱自汗出。時作時止。纏綿日久而不休。此較之太陽中風證之發無止時。不同矣。
既無風邪。則衛不必強。營不必弱。只是衛氣不和。致閉固之令有乖。病既在衛。自當治衛。雖藥同於中風。服法不同。先其時發汗。使功專於固衛。
則汗自斂。熱自退。而病愈。此不必為太陽中風。而桂枝湯可主者一也。
凡臟病。亦有發熱汗自出。連綿不愈者。骨蒸勞熱類是也。
〔成〕外台云。裡和表病。汗之則愈。
案此條。方氏以降諸家。並為中風證。似非經旨。只柯琴志聰錫駒注。與程意同。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25&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鑒〕傷寒脈浮緊。法當發汗。若不發汗。是失汗也。
失汗則熱鬱於營。因而致衄者。宜麻黃湯主之。若能於未衄之先。早用麻黃湯汗之。汗出則解。必不致衄。其或如前條之自衄而解。亦無須乎藥也。
〔程〕大抵傷寒見衄者。由其人營分素熱。一被寒閉。營不堪遏。從而上升矣。
〔王〕奪血者無汗。既致衄。不可輕用麻黃湯。須審之又審。點滴不成流者。可也。
活人書云。衄家不可發汗。汗出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能瞬。不能眠。然而無汗而衄。脈尚浮緊者。須與麻黃湯。脈已微者。不可發汗。黃芩芍藥湯。犀角地黃湯。
江 名醫類案云。陶尚文治一人傷寒四五日。吐血不止。醫以犀角地黃湯等治。而反劇。陶切其脈。浮緊而數。若不汗出。邪何由解。遂用麻黃湯。一服汗出而愈。或問。仲景言衄家不可汗。亡血家不可發汗。而此用麻黃湯。何也。
曰。久衄之家。亡血已多。故不可汗。今緣當汗不汗。熱毒蘊結。而成吐血。當分其津液乃愈。故仲景又曰。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血者。麻黃湯主之。
蓋發其汗。則熱越而出。血自止也。
案柯本。此條。作傷寒脈浮緊者。麻黃湯主之。不發汗。因致衄。注云。不發汗。陽氣內擾。陽絡傷則衄血。是奪血者無汗也。
若用麻黃湯再汗。液脫則斃矣。
言不發汗因致衄。豈有因致衄。更發汗之理乎。愚故亟為校正。恐誤人者多耳。此執泥之說。難從矣。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26&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原注】一云。大便青。)知不在裡。仍在表也。
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玉函。作未可與承氣湯。是。其小便清者。玉函。外台。並作小便反清。脈經。千金翼。作大便反青。柯本。大便圊。知。玉函。脈經。千金翼。作此為二字。王肯堂校本千金翼。有熱。作身熱。熱下。有小便赤三字。其小便清。作若小便利。)
〔成〕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故宜當下。若小便清者。知裡無熱。則不可下。經曰。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
況此不大便六七日。小便清者。不可責邪在裡。是仍在表也。
與桂枝湯以解外。
若頭疼不已。為表不罷。郁甚於經。迫血妄行。上為衄也。
〔程〕欲攻裡。則有頭痛之表證可疑。欲解表。則有不大便之裡證可疑。表裡之間。何從辨之。以熱辨之而已。熱之有無。何從辨之。以小便辨之而已。有熱者。
小便必短赤。熱已入裡。頭痛只屬熱壅。可以攻裡。其小便清者。無熱可知。熱未入裡。不大便只屬風秘。仍須發汗。〔汪〕若頭痛不已者。為風寒之邪上壅。熱甚於經。勢必致衄。須乘其未衄之時。宜用桂枝湯。以汗解之。〔周〕此因發汗之後。不得再用麻黃也。
〔魏〕此條之衄。意料之辭。非已見之證。用桂枝湯則可不衄而解。與用麻黃湯一條亦有別。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27&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傷寒選錄云。丹溪曰。謹案外證未解不可下。下為逆。今頭痛有熱。宜解表。反與承氣。正是責其妄下之過也。
故下文又言小便清者。知其無裡邪。不當行承氣。又繼之曰。當須發汗。曰頭痛必衄血。宜桂枝湯。反復告戒。論意甚明。而注反直曰。故當宜下。想因六七日不大便爾。雖不大便。他無所苦。候表解然後攻之。
正仲景法也。
注意似未瑩。○案此說。與玉函符矣。
傷寒類方云。傷寒不大便六七日。宜下之候。頭痛有熱者。未可與承氣湯。太陽症仍在。不得以日久不便而下也。
案未可二字。從金匱增入。傷寒論失此二字。○案徐氏注解近是。故表而出焉。又案張志聰。發汗用麻黃湯。柯氏改小便清。作大便圊。並非也。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玉函。脈經。千金翼。脈上。有其字。
可更發汗。玉函。作與復發汗。脈經。千金翼。作可復發其汗。成本。無已字。湯下。有主之二字。)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28&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成〕煩者。熱也。
發汗身涼為已解。至半日許。身復熱。脈浮數者。邪不盡也。
可更發汗。與桂枝湯。
〔鑒〕傷寒服麻黃湯發汗。汗出已熱退。身涼解。半日許。復煩熱而脈浮數者。是表邪未盡。退而復集也。
可更發汗。其不用麻黃湯者。以其津液。前已為發汗所傷。不堪再任麻黃。故宜桂枝更汗可也。
案方氏喻氏輩。並云傷寒已解。復傷風邪。且以更為改之義。非是。更。再也。
玉函作復。其意可見耳。
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成本。無亡血二字。玉函。脈經。亡津液。作無津液。液下。有而字。)
〔錫〕此論汗吐下三法。不可誤用也。
蓋汗吐下三法。皆所以亡血亡津液者也。
用之不當。不惟亡血亡津液。而亡陰亡陽也。
用之得宜。雖亡血亡津液。而亦能和陰和陽也。
故曰陰陽自和者。必自愈。〔鑒〕凡病。
謂不論中風傷寒。一切病也。
其邪正皆衰。可不必施治。惟當靜以俟之。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29&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案程氏柯氏汪氏。並謂用生津益血之劑。則陰陽自和。而病自愈。此不必矣。
今審察原文語意。自和自愈兩自字。分明不假藥力。可以見耳。方氏志聰金鑒。以陰陽。為脈之陰陽。此必不然。蓋亡血則亡陰。亡津液則亡陽。陰陽。即指氣血而言也。
大下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
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玉函。脈經。千金翼。汗下。
有其人二字。得。作其。)
〔成〕因亡津液。而小便不利者。不可以藥利之。俟津液足小便利。必自愈也。
〔汪〕先汗後下。治傷寒之正法也。
今病未曾發汗。而先大下之。既下之後。復發其汗。是為汗下相反。津液重亡。案此條論。必病患表裡證悉具。以故汗下相反。但小便不利。無他變也。
設使無裡證而先下。無表證而復汗。則病患變證蜂起。
豈但小便之不利哉。〔喻〕言下後復發汗。有俟津液自回之法若強責其小便。則膀胱之氣化不行。有增硬滿喘脹者矣。
故宜以不治治之。〔程〕得小便利。得字宜著眼。
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
(玉函。脈經。千金翼。汗上。有其字。)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30&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程〕下後復發汗。則衛外之陽必虛。故振寒。而守內之陽亦弱。故脈微細。能明其所以然。則雖有一應熱證。相兼而來。只補虛為主。良工於汗下之際。稍失治於其初。輒不可不慎持於其後。脈證之間。各有本標。萬不可因標誤本也。
〔柯〕內陽虛。故脈微細。外陽虛。故振栗惡寒。
即乾薑附子湯證。
案汪氏引補亡論。常器之云。素無熱人。可與芍藥附子湯。有熱人。可與黃 建中湯。魏氏云。四逆湯之屬。學人宜從其輕重。而擇用耳。
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玉函。脈經。千金翼。汗上。有其字。渴下。有而字。脈上。有其字。)
〔成〕下之虛其裡。汗之虛其表。既下又汗。則表裡俱虛。陽王於晝。陽欲復。虛不勝邪。正邪交爭。
故晝日煩躁不得眠。夜陰為主。陽虛不能與之爭。是夜則安靜。不嘔不渴者。裡無熱也。
身無大熱者。表無熱也。
又無表證。而脈沉微。知陽氣大虛。陰寒氣勝。與乾薑附子湯。退陰復陽。〔程〕晝日煩躁不得眠。虛陽擾亂。外見假熱也。
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陰氣獨治。內系真寒也。
宜乾薑附子湯。直從陰中回陽。不當於晝日煩躁一假證狐疑也。
〔柯〕身無大熱。表陽將去矣。
幸此微熱未除。煩躁不寧之際。獨任乾薑生附。以急回其陽。此四逆之變劑也。
〔魏〕身無大熱。非太陽發熱。並非陽明大熱也。
洵是陽虛於內。露假亂真耳。案晝間雖煩躁。亦不嘔不渴。更明嘔亦有寒逆。而渴不容假。渴亦有陰逼陽浮。面赤口燥之渴。但與水不能飲。則真寒立見矣。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31&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案無大熱。又出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大陷胸湯。白虎加人參湯條。並謂身微熱。無翕翕蒸蒸之勢也。
此條煩躁。與茯苓四逆湯。吳茱萸湯。大青龍湯方後。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者。同屬亡陽。但不過有少異耳。案樓氏綱目。作日夜煩躁。不得安眠。時安靜。不知何據。
乾薑附子湯方乾薑(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成本。切。作破。)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徐〕脈微無大熱。是外無襲邪。而更煩躁。非陽虛發躁之漸乎。故以生附乾薑。急溫其經。比四逆。不用甘草者。彼重在厥。故以甘草。先調其中。而壯四肢之本。此重在虛陽上泛。寒極發躁。故用直搗之師。而無取扶中為治耳。
柯氏曰。茯苓四逆。固陰以收陽。乾薑附子。固陽以配陰。二方皆從四逆加減。而有救陽救陰之異。茯苓四逆。比四逆為緩。固裡宜緩也。
薑附者。陽中之陽也。
用生附。而去甘草。則勢力更猛。比四逆為峻。回陽當急也。
一去甘草。一加茯苓。而緩急自別。加減之妙。見用方之神乎。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32&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33&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張氏醫通曰。腰痛屬寒者。其腰如冰。其脈必緊。得熱則減。得寒則增。本方。加肉桂杜仲。外用摩腰膏。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玉函。脈經。千金翼。身下。
有體字。脈上。有其字。作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
〔錢〕此本中風。而以麻黃湯。誤發其汗。遂使陽氣虛損。陰液耗竭。不能充灌滋養。故身疼痛。而脈沉遲。非傷寒脈浮緊。而身疼痛之可比也。
仍以桂枝湯。和解衛陽。因誤汗之後。多加芍藥之酸收。以斂營陰之汗液。生薑以宣通其衰微之陽氣。人參以扶補其耗散之元真。故名之曰桂枝新加湯。然身疼痛而脈沉遲。皆無陽之證。而不加附子以溫經復陽者。以未如肉 筋惕。汗漏不止之甚。故不必真武湯。及桂枝加附子湯。救急之法也。
若服而未除者。恐亦必當加入也。
傷寒準繩。張兼善曰。仲景凡言發汗後。以外無表證。裡無熱症。止余身疼一事而已。若脈稍浮盛。則為表邪未盡解。今言脈沉遲。此血虛而致然也。
故加人參生薑芍藥以益血。
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方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四兩)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生薑(四兩○千金翼。有切字。)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芍藥生薑人參。(成本。不載本方。第十卷云。於第二卷桂枝湯方內。更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余依桂枝湯法服。玉函。味下。
有咀四味四字。云。作方。方本。煮上。有微火二字。注云。微火。皆當仿效首方。此蓋後人之贅耳。)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34&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志〕曰新加湯者。謂集用上古諸方。治療表裡之證。述而不作。如此湯方。則其新加者也。
亦仲祖自謙之意。
古方選注曰。新加者。申明新得其分兩之理。而加之也。
傷寒類方曰。素體虛。而過汗者。方可用。
案柯氏作桂枝去芍藥生薑新加人參湯。云。坊本作加芍藥生薑者誤。未知何據。恐是僭妄也。
案錢氏霍亂篇吐剎止而身痛不休云云注。如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此乃汗後亡陽。陽虛裡寒。無陽氣以噓培和暖其筋骨。營血凝澀而痛。此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證也。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杏仁。玉函。脈經。作杏子。成本。湯下。有主之二字。)
〔方〕更行。猶言再用。不可再用桂枝湯。則是已經用過。所以禁止也。
〔鑒〕太陽病下之後。微喘者。
表未解也。
當以桂枝加厚朴杏仁湯。解太陽肌表。而治其喘也。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下利脈促。汗出而喘。表未解者。當以葛根黃連黃芩湯。解陽明之肌熱。而治其喘也。
今發汗後。汗出而喘。身無大熱。而不惡寒者。知邪已不在太陽之表。且汗出而不惡熱。知邪亦不在陽明之裡。是邪獨在肺中。肺氣滿而喘矣。
故不可更行桂枝湯。〔兼〕予觀景仲常言發汗後。乃表邪悉解。止余一證而已。故言不可更行桂枝湯。今汗出而喘。
無大熱。乃上焦餘邪未解。當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以散之。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乃桂枝證悉具。而加喘者用之。〔錢〕因邪熱在肺。或時有微熱。未可知也。
然非若表裡有邪之熱。故曰無大熱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35&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案柯氏無大熱。刪無字。云。無字。舊本訛在大熱上。前輩因循不改。隨文衍義。為後學之迷途。此說不可從。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千金。名四物甘草湯。)
麻黃(四兩去節) 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玉函。作杏子五十枚。) 甘草(二兩炙○玉函。作一兩)
石膏(半斤碎綿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黃耳 。(成本。玉函。千金翼。升煮間。有先字。玉函。無本云黃耳 五字。千金翼。 。作杯。汪云。黃耳 。想系置水器也。)
〔錢〕李時珍云。麻黃乃肺經專藥。雖為太陽發汗之重劑。實發散肺經火鬱之藥也。
杏仁利氣。而能泄肺。石膏寒涼。能肅西方金氣。乃瀉肺肅肺之劑。非麻黃湯。及大青龍之汗劑也。
世俗不曉。惑於活人書及陶節庵之說。但見一味麻黃。即以為汗劑。畏而避之。不知麻黃湯之制。欲用麻黃以泄營分之汗。必先以桂枝。
開解衛分之邪。則汗出而邪去矣。
所以麻黃不與桂枝同用。止能泄肺邪。而不至大汗泄也。
觀後賢之麻黃定喘湯。皆因之以立法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36&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千金方。貝母湯。治上氣咽喉窒塞。短氣不得臥。腰背痛胸滿不得食。面色萎黃。
於本方。加貝母。桂心。半夏。生薑。
三因方。惺惺散。治傷寒發熱。頭疼腦痛。
於本方。去杏仁。加茶蔥煎服。
仁齋直指附遺。五虎湯。治喘急痰氣。
於本方。加細茶。萬病回春。有桑白皮。生薑。蔥白。
張氏醫通。冬月咳嗽。寒痰結於咽喉。語聲不出者。此寒氣客於會厭。故卒然而喑也。
麻杏甘石湯。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37&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成〕發汗過多。亡陽也。
陽受氣於胸中。胸中陽氣不足。故病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與桂枝甘草湯。以調不足之氣。〔錢〕陽本受氣於胸中。故膻中為氣之海。上通於肺而為呼吸。位處心胸之間。發汗過多。則陽氣散亡。氣海空虛。所以叉手自冒覆其心胸。而心下覺惕惕然悸動也。
凡病之實者皆不可按。按之則或滿或痛。而不欲也。
此以誤汗亡陽。心胸真氣空虛而悸動。故欲得按也。
〔柯〕叉手冒心。則外有所衛。得按則內有所依。
如是不堪之狀。望之而知其虛矣。
〔汪〕冒字。作覆字解。
案悸。說文云。心動也。
今云心下悸。臍下悸。活人書云。悸氣者。動氣也。
乃知悸假為動氣之總稱。活人指掌云。悸。即怔忪之別名。未允。
桂枝甘草湯方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成本。並脫兩數。)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38&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柯〕此用桂枝為君。獨任甘草為佐。以補心之陽。則汗出多者。不至於亡陽矣。
薑之辛散。棗之泥滯。
固非所宜。並不用芍藥者。不欲其苦泄也。
甘溫相得。氣和而悸自平。與心中悸而煩。心下有水氣而悸者。迥別。
傷寒類方曰。此以一劑為一服者。二味扶陽補中。此乃陽虛之輕者。甚而振振欲擗地。則用真武湯矣。
一症而輕重不同。用方迥異。
案此方。與甘草乾薑湯。芍藥甘草湯。立方之妙。在於單捷。錢氏則云。如參芍之補斂。恐不可少。仲景立方。諒不止此。或有脫落。未可知也。
此乃後人之見耳。
證治大還。桂枝湯。治生產不快。或死腹中。桂枝一握。甘草三錢。水煎服。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奔。玉函。脈經。作賁。)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39&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魏〕此條。乃申明發汗後陽虛之變證也。
汗出過多。陽浮於上。陰陽二者。相維而不相離。陽既上浮。
陰即下動。其臍下悸者。陰氣欲上乘而作奔豚。容不急溫中固陽以御之乎。陽盛於中。陰自安於下。斯奔豚欲作。而終不能作也乎。〔柯〕臍下悸時。水氣尚在下焦。欲作奔豚之兆。而未發也。
〔方〕欲作。待作未作之謂。
〔汪〕奔豚。難經云。腎之積名。此言奔豚。乃腎氣發動。如欲作奔豚之狀。非真臍下有積如豚也。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茯苓(半斤)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爛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爛水法。
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爛。玉函。作瀾。方氏諸家同。千金翼。作水一斗。不用甘爛水)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40&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鑒〕此方。即苓桂朮甘湯。去白朮。加大棗。倍茯苓也。
彼治心下逆滿。氣上衝胸。此治臍下悸欲作奔豚。蓋以水停中焦。故用白朮。水停下焦。故倍茯苓。其病由汗後而起。自不外乎桂枝之法也。
若已作奔豚。
又非此藥所能治。則當從事乎桂枝加桂湯法矣。
〔吳〕汗後餘邪。挾下焦邪水為患。故取桂枝湯中之三以和表。
五苓散中之二以利水。
總病論曰。甘爛水。郎肝切。熟也。
不擊則生。擊之則熟。水之味本咸。擊熟之則歸土性矣。
然土之味本甘故也。
暴崖之水。擊之而成沫。乾而成土。水歸土性。故謂之甘爛水。○案甘爛水。諸說不一。成氏云。揚之有力。取不助腎邪也。
徐氏云。甘而輕。取其不助腎邪。而益脾土也。
柯氏云。甘爛水狀似奔豚。而性則柔弱。故又名勞水。錢氏云。動則其性屬陽。揚則其勢下走故也。
張錫駒云。揚之無力。
以其不助水氣也。
徐大椿云。大約取其動極思靜之意。數說未知孰是。姑舉於斯。
傷寒類方曰。先煮茯苓者。凡方中專重之藥。法必先煮。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41&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成〕吐後腹脹。與下後腹滿。皆為實。言邪氣乘虛。入裡為實。發汗後。外已解也。
腹脹滿。知非裡實。
由脾胃津液不足。氣澀不通。壅而為滿。與此湯。和脾胃而降氣。〔程〕胃為津液之主。發汗亡陽。則胃氣虛。
而不能敷布諸氣。故壅滯而為脹滿。是當實其所虛。自能虛其所實矣。
虛氣留滯之脹滿。較實者。自不堅痛。
傷寒準繩。張兼善曰。凡言發汗後者。以外無表證。裡無別術。止有腹脹一事而已。除此之外。即獲全安。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千金。名厚朴湯。分兩稍異。)
厚朴(半斤炙去皮) 生薑(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玉函。作半斤) 人參(一兩) 甘草(二兩○成本。千金翼。有炙字。)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玉函。五味下。有 咀二字。)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42&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錢〕此雖陽氣已傷。因未經誤下。故虛中有實。以胃氣未平。故以厚朴為君。生薑宣通陽氣。半夏蠲飲利膈。故以為臣。參甘補中和胃。所以益汗後之虛耳。〔喻〕移此治泄後腹脹果驗。
證治大還曰。孫召治一女子。心腹脹滿。色不變。經曰。三焦脹者。氣滿皮膚。 然石堅。遂以仲景厚朴生薑半夏人參甘草湯。下保和丸。漸愈。
張氏醫通曰。石頑治總戎陳孟庸。瀉利腹脹作痛。服黃芩白芍之類。脹急愈甚。其脈洪盛而數。按之則濡。氣口大三倍於人迎。此濕熱傷脾胃之氣也。
與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二劑。痛止脹減。而瀉利未已。與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二劑。瀉利止。而飲食不思。與半夏瀉心湯二劑而安。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玉函。若下下。有若發汗三字。脈上。有其字。脈經。千金翼。作傷寒吐下發汗後。少一振字。
脈經。無白字。)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43&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成〕吐下後裡虛。氣上逆者。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表虛陽不足。起則頭眩。脈浮緊。為邪在表。當發汗。脈沉緊為邪在裡。則不可發汗。發汗則外動經絡。損傷陽氣。陽氣外虛。則不能主持諸脈。身為振振搖也。
與此湯以和經益陽。〔錢〕傷寒本當以麻黃湯汗解。若吐下之。則治之為逆。心下者。胃脘之間也。
逆滿。
氣逆中滿也。
〔汪〕裡虛氣逆。心下作滿。且上衝於胸膈之間。更上逆於頭。起則作眩。〔鑒〕脈沉緊。是其人必素有寒飲。相挾而成。若不頭眩。以瓜蒂散吐之。亦自可除。今乃起則頭眩。是又為胸中陽氣已虛。不惟不可吐。亦不可汗也。
〔張〕至若吐下後。重發汗太過。亡陽。厥逆煩躁。或仍發熱心悸。頭眩身 動。振振欲擗地者。又屬真武湯證。非此湯可能治也。
傷寒準繩曰。凡傷寒頭眩者。莫不因汗吐下虛其上焦元氣之所致也。
眩者。目無常主。頭眩者。俗謂頭旋眼花。是也。
針經曰。上虛則眩。下虛則厥。
案逆滿者。上虛而氣逆不降。以為中滿。氣上衝胸者。時時氣撞搶於胸脅間也。
二證遞別。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千金。名茯苓湯。)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去皮) 白朮(○金匱。及玉函。作三兩。) 甘草(各二兩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玉函。
三服下。有小便即利四字。)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44&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鑒〕身為振振搖者。即戰振身搖也。
身振振欲擗地者。即戰振欲墮於地也。
二者皆為陽虛失其所恃。一用此湯。一用真武者。蓋真武救青龍之誤汗。其邪已入少陰。故主以附子。佐以生薑苓朮。是壯裡陽。以制水也。
此湯。救麻黃之誤汗。其邪尚在太陽。故主以桂枝。佐以甘草苓朮。是扶表陽。以滌飲也。
至真武湯。用芍藥者。裡寒陰盛。陽衰無依。於大溫大散之中。若不佐以酸斂之品。恐陰極格陽。必速其飛越也。
此湯不用芍藥者。裡寒飲盛。若佐以酸斂之品。恐飲得酸。反凝滯不散也。
案金匱要略痰飲篇曰。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朮甘湯主之。乃知此條。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者。陽虛淡飲所致也。
傷寒類方曰。此亦陽虛。而動腎水之症。即真武症之輕者。故其法亦仿真武之意。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
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玉函。脈經。千金翼。發汗病不解。作發其汗不解而。)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45&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成〕發汗病解。則不惡寒。發汗病不解。表實者。亦不惡寒。今發汗病且不解。又反惡寒者。營衛俱虛也。
汗出則營虛。惡寒則衛虛。與芍藥甘草附子湯。以補營衛。〔徐〕汗後而表不解。是證仍如故。而惡寒獨曰反。比前有加也。
〔錢〕或曰。既云發汗病不解。安知非表邪未盡乎。曰。若傷寒汗出不解。則當仍有頭痛發熱。脈浮緊之辨矣。
而仲景非唯不言發熱且毫不更用解表。而毅然斷之。曰虛故也。
則知所謂虛者陽氣也。
其脈必微弱。或虛大虛數。而見汗出但惡寒之證如附子瀉心證。及用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之類。
故曰虛故也。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芍藥 甘草(各三兩炙○玉函。作各一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疑非仲景方。(玉函。千金翼。五升。作三升。
無疑非仲景方五字。五合。玉函。作三合。千金翼。作二合。成本。無三服之三字。方作意。)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46&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周〕汗多為陽虛。而陰則素弱。補陰當用芍藥。回陽當用附子。勢不得不芍附兼資。然又懼一陰一陽兩不相和也。
於是以甘草和之。庶幾陰陽諧。而能事畢矣。
〔柯〕腳攣急。與芍藥甘草湯。本治陰虛。此陰陽俱虛。
故加附子。皆仲景治裡不治表之義。〔汪〕叔和認為傷寒病發汗不解而惡寒。乃表邪未盡。仍宜發汗。因疑此方。
為非仲景意。似不可用。故內台方議亦云。若非大汗出。又反惡寒。其脈沉微。及無熱證者。不可服也。
明乎此。而此方之用。可無疑矣。
柯氏曰案少陰亡陽之證。未曾立方。本方恰與此症相合。芍藥止汗。收肌表之餘津。甘草和中。除咽痛而止吐利。附子固少陰。而招失散之陽。溫經絡而緩脈中之緊。此又仲景隱而未發之旨歟。
案此方。於芍藥甘草湯中。加附子。於四逆湯中。去乾薑。代芍藥。陰陽雙救之意。可自知也。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脈經。千金翼。作發汗吐下以後不解煩躁。)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47&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成〕發汗若下。病宜解也。
若病仍不解。則發汗外虛陽氣。下之內虛陰氣。陰陽俱虛。邪獨不解。故生煩躁。與茯苓四逆湯。以復陰陽之氣。〔程〕發汗下後。病仍不解。而煩躁者。此時既有未解之外寒。復有內熱之煩躁。大青龍之證備具矣。
不為所誤者。幾何。不知得之汗下後。則陽虛為陰所凌。故外亡而作煩躁。
必須溫補兼施。〔徐〕此證惑人。在病仍不解四字。〔汪〕此虛煩虛躁。乃假熱之象也。
〔鑒〕大青龍證。不汗出之煩躁。乃未經汗下之須躁屬實。
此條病不解之煩躁。乃汗下後之煩躁屬虛。然脈之浮緊沉微。自當別之。恐其誤也。
故諄諄言之也。
案此湯症。陽症俱備。而不然者。身雖煩熱。而手足指尖。微有厥冷。雖有煩渴引飲。亦自喜熱而惡冷。
舌苔白滑。或假生燥苔。脈雖洪大。或散而數。或弦大浮疾而空虛。無力無底。總之取脈不取症。庶幾無失真的矣。
茯苓四逆湯方茯苓(四兩○成本。作六兩。) 人參(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兩炙)
乾薑(一兩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玉函。味下。有 咀二字。三升。作一升二合。去滓以下。作分溫再服日三。千金翼。三升。作二升。)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48&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成〕四逆湯。以補陽。加茯苓人參。以益陰。〔柯〕先汗後下。於法為順。而表仍不解。是妄下亡陰。陰陽俱虛。而煩躁也。
故制茯苓四逆。固陰以收陽。先下後汗。於法為逆。而表症反解。內不嘔渴。似於陰陽自和。而實妄汗亡陽。所以虛陽擾於陽分。晝則煩躁也。
故專用乾薑附子。固陽以配陰。二方皆從四逆加減。而有救陽救陰之異。此比四逆為緩。固裡宜緩也。
薑附者。陽中之陽也。
用生附而去甘草。則勢力更猛。比四逆為峻。回陽當急也。
一去甘草。一加茯苓。而緩急自別。加減之妙。見用方之神乎。
案千金方。婦人產後。淡竹茹湯方後云。若有人參。入一兩。若無。納茯苓一兩半。亦佳。蓋人參茯苓。
皆治心煩悶。及心虛驚悸。安定精神。
聖濟總錄。治霍亂臍上築悸。平胃湯。(即本方)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
不惡寒但熱者。實也。
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原注】玉函云。與小承氣湯。○玉函。脈經。千金翼。故也下。有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九字。乃合前條。為一則耳。又調胃承氣湯。
作小承氣湯。千金翼注。一云。調胃承氣湯。程。喻。錢。及王肯堂校千金翼。熱上。有惡字。)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49&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成〕汗出而惡寒者。表虛也。
汗出而不惡寒。但熱者。裡實也。
經曰。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裡未和。
(見下編十棗湯條。)與調胃承氣湯和胃氣。〔程〕汗後不惡寒反惡熱。其人大便必實。由發汗後。亡津液所致。病不在營衛。而在胃矣。
法當和胃氣。〔錢〕既汗之後。陽氣已虛。不宜大下。故當與調胃承氣湯。即陽明篇所謂。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是也。
〔柯〕虛實俱指胃言。汗後正氣奪則胃虛。故用附子芍藥。邪氣盛則胃實。故用大黃芒硝。此自用甘草。是和胃之意。此見調胃承氣。是和劑而非下劑也。
案陽明篇。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
調胃承氣湯主之。正與此條發矣。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原注】即豬苓散是○脈經。後。作若。乾字。作燥。無煩躁之躁字。
欲得飲水。玉函。作其人欲引水。玉函。脈經。少少與。作當稍二字。胃氣。作胃中。五苓上。成本。玉函。
並有與字。非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50&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汪〕此條論當作兩截看。太陽病發汗後云云。至胃氣和則愈。此系胃中乾。煩躁作渴。止須飲水以和胃氣。非五苓散證也。
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此系水熱結於膀胱而渴。乃為五苓散證。太陽病。乃合中風傷寒。而言之也。
方喻列入中風。何其執也。
〔魏〕大汗出。所謂如水流漓也。
於是胃中津液。受傷而乾。
因乾而燥。因燥而煩。因煩躁而不得眠。此一串而至者。惟恐人誤認為傳裡之燥煩。誤下也。
於是標出欲飲水者一證。〔志〕不可恣其所欲。須少少與飲之。〔鑒〕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則是太陽表邪未罷。膀胱裡飲已成也。
經曰。膀胱者。津液之腑。氣化則能出矣。
今邪熱熏灼。燥其現有之津。飲水不化。絕其未生之液。津液告匱。求水自救。所以水入即消渴而不止也。
用五苓散者。以其能外解表熱。內輸水府。則氣化津生。熱渴止而小便利矣。
〔方〕消。言飲水而小便又不利。則其水有似乎內自消也。
渴。言能飲且能多也〔錫〕案大汗出。胃中乾者。乃胃無津液而煩躁。故與水以潤之。小便不利消渴者。乃脾不轉輸。水津不布而消渴。故用五苓以散之。若胃中乾者。復與五苓散。利其小便。則愈乾矣。
故陽明篇云。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51&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傷寒準繩。張兼善曰。煩渴用白虎湯。宜也。
其用五苓散滲津液。何哉。曰白虎。乃表證已解。邪傳裡而煩渴者用之。今脈尚浮。身有微熱而渴。乃表邪未全解。故用桂枝之辛和肌表。白朮茯苓之甘淡。以潤虛燥也。
五苓散方豬苓(十八銖去皮) 澤瀉(一兩六銖○成本。銖下。有半字。) 白朮(十八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成本。玉函。無枝字。後人故生議。考成氏本注。並明理論。俱作桂枝。知其脫誤也。)
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搗為散。金匱。成本。玉函。作為末二字。千金翼。作各為散。更於臼中治之。外台夭行病。作為散水服。千金。亦作水服。多飲暖水。
千金。無暖字。外台。溫病。作多飲暖水。以助藥勢。成本。無如法將息四字。)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52&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錫〕散者。取四散之意也。
茯苓澤瀉豬苓。淡味而滲泄者也。
白朮助脾氣以轉輸。桂枝從肌達表。外竅通而內竅利矣。
故曰多飲暖水汗出愈也。
〔汪〕方中用術。昔賢如孫真人朱奉議許學士等。皆用白朮。近醫方中行喻嘉言。改用蒼朮。然蒼朮過於燥烈。不若白朮之甘平滋膩。能補津液而潤燥。縱使仲景時無白朮。於今業已有之。在醫人亦可權宜取用。方後云。多服暖水。令汗出愈。此即桂枝湯方下。 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之義。建安許氏云。五苓散。乃汗後一解表藥。於此可見。〔魏〕五苓必為散。以白飲調服。方能多服暖水。而汗出始愈。設煎法而服。則內外迎拒。藥且不下。故必服藥如法。然後可效。
案明理論曰。苓。令也。
號令之令矣。
通行津液。克伐腎邪。專為號令者。苓之功也。
五苓之中。茯苓為主。故曰五苓散。馬永卿懶真子錄云。關中名醫駱耕道曰。五苓散五味。而以木豬苓為主。故曰五苓。莊子之言曰。藥也其實堇也。
桔梗也。
雞壅也。
豕零也。
是時為帝者也。
疏云。藥無貴賤。愈病則良。去水則豕零為君。豕零。木豬苓也。
二說未知何是。姑兩存焉。
案白飲。諸家無注。醫壘元戎。作白米飲。始為明晰。活人書作白湯。恐非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53&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千金方。五苓散。主時行熱病。但狂言煩躁不安。精采言語。不與人相主當者。
和劑局方。辰砂五苓散。治傷寒表裡未解。頭痛發熱。心胸郁悶。唇口乾焦。神志昏沉。狂言譫語。如見鬼神。及治瘴瘧煩悶不省者。即本方加辰砂。如中暑發渴小便赤澀。用新汲水調下。小兒五心煩熱。焦躁多哭。
切牙上攛。欲為驚狀。每服半錢。溫熱水下。
三因方曰。己未年。京師大疫。汗之死。下之死。服五苓散遂愈。此無佗。溫疫也。
(案醫說。引信效方。)
又五苓散。治伏暑飲熱。暑氣流入經絡。壅溢發衄。或胃氣虛。血滲入胃。停留不散。吐出一二升許。
傷寒百問經絡圖。五苓散。又治瘴氣溫瘧。不伏水土。黃膽或瀉。又治中酒惡心。或嘔吐痰水。水入便吐。心下痞悶。又治黃膽。如黃橘色。心中煩急。眼睛如金。小便赤澀。或大便自利。若治黃膽。煎山茵陳湯下。日三服。
濟生。加味五苓散。治伏暑熱二氣。及冒濕泄瀉注下。或煩。或小便不利。
於本方。加車前子。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54&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直指。五苓散。治濕症小便不利。經云。治濕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又治傷暑煩渴。引飲過多。
小便赤澀。心下水氣。又流行水飲。每二錢。沸湯調下。小便更不利。加防己佐之。又治尿血。內加辰砂少許。
用燈心一握。新水煎湯調下。又治便毒。疏利小便。以泄敗精。用蔥二莖。煎湯調下。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玉函。已。作後。浮下。有而字。脈經。千金翼。煩上。有復字。)
〔方〕已者。言發汗畢。非謂表病罷也。
煩渴者。膀胱水蓄。不化津液。故用四苓以利之。浮數者。外表未除。故憑一桂以和之。所以謂五苓能兩解表裡也。
(案方注。系金鑒改訂。故與原書。有異同焉。)〔鑒〕發汗已。為太陽病已發過汗也。
脈浮數。知邪仍在表也。
若小便利而煩渴者。是初入陽明胃熱。白虎湯證也。
今小便不利而煩渴。是太陽腑病。膀胱水蓄。五苓證也。
故用五苓散。如法服之。外疏內利。表裡均得解矣。
案表邪未解。則陽氣盛於外。而津液亦走於外。下焦蓄水。則升騰之氣液失其常。是以胃中燥而煩渴。
故主以五苓。外發表邪。內利蓄水也。
成注。為亡津液。而胃燥之解。恐非是也。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55&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鑒〕此申上條或渴而不煩。或煩而不渴者。以別其治也。
傷寒發汗後。脈浮數。汗出煩渴。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主之。今惟曰汗出者。省文也。
渴而不煩。是飲盛於熱。故亦以五苓散主之。利水以化津也。
若不煩且不渴者。是裡無熱也。
惟脈浮數汗出。小便不利。是營衛不和也。
故主以茯苓甘草湯。和表以利水也。
案柯氏汗出下。補心下悸三字。其說難憑。蓋因厥陰篇。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
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一條。而生此說耳。
茯苓甘草湯方茯苓(二兩○玉函。作三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生薑(三兩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56&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鑒〕有脈浮數汗出之表。故主以桂枝。去大棗芍藥者。因有小便不利之裡。恐滯斂而有礙於癃閉也。
五苓去朮澤豬苓者。因不渴不煩。裡飲無多。惟小便一利可愈。恐過於燥滲傷陰也。
傷寒類方曰。此方之義。從未有能詮釋者。汗出之後。而渴不止。與五苓。人所易知也。
乃汗出之後。
並無渴證。又未指明別有何症。忽無端而與茯苓甘草湯。此意何居。要知此處汗出二字。乃發汗後汗出不止也。
汗出不止。則亡陽在。即當與以真武湯。其稍輕者。當與以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更輕者。則與以此湯。何以知之。以三方同用茯苓知之。蓋汗大泄。必引腎水上泛。非茯苓不能鎮之。故真武則佐以附子回陽。此二方則以桂枝甘草斂汗。而茯苓則皆以為主藥。此方之義。不了然乎。觀厥陰篇心悸治法益明。
虛實辨疑曰。水停心下而悸者。茯苓甘草湯。加芫花主之。金匱要略云。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則發悸。是以悸當治其飲也。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名曰。玉函。及千金翼。外台。作此為。喻本。程本。柯本。張本。主之下。有多服暖水汗出愈七字。)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57&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魏〕表裡證。裡證何。即所謂煩渴飲水。水入即吐。是也。
表證何。即前條所謂頭項強痛。而惡寒發熱汗出。是也。
於是用桂枝以驅表邪。佐以術苓澤瀉。以固土逐水。加以多飲暖水。使汗出而表解。水既不逆。
小便利而裡解。而病有不愈者乎。〔柯〕是其人。心下有水氣。膻中之火用不宣。邪水凝結於內。水飲拒絕於外。
既不能外輸於玄府。又不能上輸於口舌。亦不能下輸於膀胱。此水逆所由名也。
〔方〕伏飲內作。故外者不得入也。
蓋飲亦水也。
以水得水。涌溢而為格拒。所以謂之曰水逆也。
吳遵程方論曰。五苓散。逐內外水飲之首劑。金匱。治心下支飲眩冒。用澤瀉湯治嘔吐思水。用豬苓散。
止用二三味。總不出是方為祖劑云。凡太陽表裡未解。頭痛發熱。口燥咽乾。煩渴飲水。或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者。宜服之。又治霍亂吐利。燥渴引飲。及瘦人臍下有動悸。吐涎沫而顛眩者。咸屬水飲停蓄。津液固結。
便宜取用。但須增損合宜耳。若津液損傷。陰血虧損之人。作渴而小便不利者。再用五苓利水劫陰之藥。則禍不旋踵矣。
張景醫說曰。春夏之交。人病如傷寒。其人汗自出。肢體重痛。轉仄難。小便不利。此名風濕。非傷寒也。
陰雨之後卑濕。或引飲過多。多有此證。但多服五苓散。小便通利。濕去則愈。切忌轉瀉發汗。小誤必不可救。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58&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初虞世云。醫者不識。作傷風治之。發汗死。下之死。己未年。京師大疫正為此。予自得其說。救人甚多。壬辰年。予守官洪州。一同官妻。有此證。因勸其速服五苓散。不信。醫投發汗藥。一夕而斃。不可不謹也。
大抵五苓散。能導水去濕耳。胸中有停痰。及小兒吐 。欲作癇。服五苓散。
最效。初君之說詳矣。
予因廣此說。以信諸人。出信效方。博聞類纂曰。春夏之交。或夏秋之交。霖雨乍歇。
地氣蒸郁。令人驟病頭疼壯熱嘔逆。有舉家皆病者。謂之風濕氣。不知服藥。漸成溫疫。宜用五苓散半帖。入薑錢三片。大棗一枚。同煎。服一碗。立效。
未持脈時。病患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
(脈經。手叉。作叉手。玉函。脈經。千金翼。不咳間。有即字。作以重發其汗虛故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59&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張〕此示人推測陽虛之一端也。
陽虛耳聾。與少陽傳經耳聾迥別。亟宜固陽為要也。
叉手冒心。加之耳聾。陽虛極矣。
嘗見汗後陽虛耳聾。諸醫施治。不出小柴胡加減。屢服愈甚。必大劑參附。庶可挽回也。
〔錢〕
誤汗亡陽。則腎家之真陽敗泄。所以腎竅之兩耳無聞。猶老年腎憊陽衰。亦兩耳無聞。其義一也。
治法宜固其陽。〔魏〕蓋陽虛之甚。兩耳無聞。則陽浮於上。根離於下。待時而脫。昏蒙之狀。神明已亂矣。
案汪氏引補亡論曰。素無熱人。可與芍藥附子湯。素有熱人。可與黃 建中湯。魏氏曰。輕則桂枝甘草。
重則加參附。程氏亦用以桂枝甘草湯。然桂枝甘草湯症。虛特在膻中。今加之以耳聾。精氣將脫。危險殊甚。
張氏用大劑麥附。固為得矣。
發汗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玉函。脈經。千金翼。多下。有者字。)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60&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成〕喘。肺疾。飲水多喘者。飲冷傷肺也。
以冷水灌洗而喘者。形寒傷肺也。
〔錢〕中風發汗後。欲得飲水者。少少與之可也。
若飲水過多。則胃虛不運。水冷難消。必至停蓄不滲。水寒侵肺。呼吸不利。故肺脹胸滿。氣逆而喘急也。
若以冷水灌濯。則營衛先已空疏。使寒邪入腠。水氣侵膚。
內通於肺。而亦為喘也。
〔柯〕漢時治病。有火攻水攻之法。故仲景言及之。
案水攻。論中無所考。唯玉函脈經。有可水篇。其中一條云。寸口脈洪而大。數而滑。云云。針藥所不能制。與水灌枯槁。陽氣微散。身寒溫衣覆汗出。表裡通利。其病即除。正其義也。
(文蛤散條。反以冷水之。若灌之。)
案此條。喻氏張氏魏氏。並以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為主。蓋本於郭雍補亡論。水寒傷肺。恐非所宜也。
柯氏主以五苓散。汪氏則用茯苓桂枝生薑甘草湯。加厚朴杏仁。錢氏云。去麻黃加葶藶之小青龍湯。或可酌用。
蓋錢所處。似切當矣。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脈經。下發字下。有其字。玉函。若字以下九字。無。)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61&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成〕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之吐逆。發汗亡陽。胃中虛冷也。
若更發汗。則愈損陽氣。胃氣大虛。
故吐下不止。
〔程〕發汗後見此者。由未汗之先。其人已是中虛而寒。故一誤不堪再誤。〔錢〕誤汗則胃中陽氣虛損。
胃本司納。因胃中虛冷。氣上逆而不受。故水藥俱不得入口。以主納者不得納。故謂之逆。然與水逆證之水入則吐不同也。
〔汪〕汗多亡陽。胃中元氣虛。不得消水。此治之之逆。謂治不以理也。
補亡論。常器之云。可與半夏茯苓湯。
案活人書曰。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小半夏加茯苓湯。大半夏加橘皮湯。
喻氏魏氏周氏張氏。皆以為水逆。以五苓散為主。柯氏曰。此熱在胃口。須用梔子湯。瓜蒂散。因其勢而吐之。亦通因通用法也。
並於本條義難葉。蓋此條證。其人素有痰飲。清陽之氣久虛者。誤汗則風藥挾飲。結聚上焦。以致水藥拒格不入也。
故主以小半夏加茯苓湯等。下逆驅飲者。為允當。若寒多者。理中去朮加生薑湯之屬。須酌用也。
案為逆。成氏喻氏輩。為吐逆之義。不可從也。
金鑒以吐下之下為衍文。亦非也。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 。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發汗上。脈經。有傷寒二字。玉函。脈經。千金翼。無若劇之若。及必字。
外台。者必二字。作則一字。心中懊 作心內苦痛懊 。)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62&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汪〕發汗吐下後者。謂雖經汗吐且下。而傷寒之邪熱。猶未解也。
邪熱未解。必乘其人之虛。而客於胸中。胸中鬱熱。因生煩躁。陽氣擾亂。不得眠也。
劇者。煩極也。
煩極則知其人鬱熱愈甚。故不惟不眠。而且反覆顛倒而不安。心中懊 。郁郁然不舒暢而憒悶也。
虛煩證。虛也。
正氣之虛。煩者。邪氣之實。乃不可作真虛看。作汗吐下後暴虛看。少氣者。乃熱傷氣而氣促急。非真氣虛也。
案懊 。成氏曰。心中懊 而憒悶。懊 者。俗為鶻突。是也。
傷寒直格曰。懊 者。煩心熱燥。悶亂不寧也。
甚者。似中巴豆草烏頭之類毒藥之狀也。
王氏曰。 。即惱字。古通用。楊雄方言曰。愁恚憒憒。毒而不發。謂之氐惆。郭璞注云。氐惆。懊 也。
(孫奕示兒編云糊塗。讀鶻突。或曰不分明也。
鶻。隼也。
突起鹵莽之狀。)又案此似後世所謂嘈雜。醫學統旨曰。 者。似飢而甚。似躁而輕。有懊 不自寧之況。皆因心下有痰火而動。或食鬱而有熱故作。是也。
準繩曰。少氣者。氣少不足以言也。
梔子豉湯方(○脈經。千金翼。無豉字。)
梔子(十四個擘○成本。玉函。個。作枚。下並同。) 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外台。二升半下。有去滓二字。取上。有更字。玉函。千金。並翼。吐上。有快字。)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63&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錫〕梔子性寒。導心中之煩熱以下行。豆豉。HT 熟而輕浮。引水液之上升也。
陰陽和而水火濟。煩自解矣。
案梔子豉湯。舊說指為吐藥。即王好古之高明。亦云本草並不言梔子能吐。奚仲景用為吐藥。此皆不能思維經旨。以訛傳訛者也。
如瓜蒂散二條。本經必曰吐之。梔子豉湯六節。並不言一吐字。且吐下後虛煩。豈有復吐之理乎。此因瓜蒂散內。用香豉二合。而誤傳之也。
〔志〕舊本。有一服得吐止後服七字。此因瓜蒂散中有香豉。而誤傳於此也。
今為刪正。蓋梔子苦能下泄。以清在內之鬱熱。香豉甘能發散。啟陰液為微汗。以散在外之身熱。案葛翁肘後方。用淡豆豉。治傷寒。主能發汗。
傷寒直格曰。或吐者。止後服。凡諸梔子湯。皆非吐人之藥。以其燥熱鬱結之甚。而藥頓攻之。不能開通。
則郁發而吐。因其嘔吐。發開鬱結。則氣通津液寬行而已。故不須再服也。
傷寒蘊要曰。香豉味苦甘平。發汗必用之。又能佐梔子。治懊 之藥也。
傷寒明條曰。得汗止後服。
案本方。成氏而降諸家。率以為吐劑。特志聰錫駒。斷為非吐劑。可謂卓見矣。
汪氏曰。余曾調此湯。
與病患服之。未必能吐。何也。
蓋梔子之性苦寒。能清胃火。潤燥。豉性苦寒微甘。能瀉熱。而兼下氣調中。
所以其苦未必能使人吐也。
醫工必欲升散火鬱。當於病患喉中。探之使吐可耳。又用豉法。須陳腐極臭者。能使人吐。方中云香豉。
恐醫工用豉。反取新制而氣不臭者。無怪乎其不能使人吐也。
今驗之。極臭者能使人吐。然以為吐劑者。竟似乖乎本條之旨焉。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64&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汪氏曰。梔子十四枚。當是四十枚。否則香豉四合。分兩多寡。不相稱矣。
案此說不必矣。
名醫類案曰。江應宿治都事靳相主。患傷寒十餘日。身熱無汗。怫鬱不得臥。非燥非煩。非寒非痛。時發一聲。如嘆息之狀。醫者不知何證。迎予診視曰。懊 怫鬱證也。
投以梔子豉湯一劑。十減二三。再以大柴胡湯。下燥屎。怫鬱除而安臥。調理數日而起。
小兒藥證直訣。梔子飲子。治小兒蓄熱在中。身熱狂躁。昏迷不食。大梔子仁(七個槌破)豆豉(半兩)
上共用水三盞。煎至二錢。看多少服之。無時。或吐或不吐。立效。
梔子甘草豉湯方(○千金翼。無豉字。)
梔子(十四個擘) 甘草(二兩炙) 香豉(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甘草。取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得下。玉函。有快字。成本。不載本方。第十卷云。梔子湯方內。入甘草二兩。余依前法。得吐止後服。)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65&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錫〕少氣者。中氣虛。而不能交通上下。加甘草以補之。
古方選注曰。梔子豉湯。吐胸中熱鬱之劑。加甘草一味。能治少氣。而諸家注釋。皆謂益中。非理也。
蓋少氣者。一如飲家之短氣也。
熱蘊至高之分。乃加甘草。載梔豉於上。須臾即吐。越出至高之熱。○案此說。
以甘草為涌吐之品。今驗能吐胸中痰飲。然此方所用。不必在此。
案志聰本。錫駒本。本方及梔子生薑豉湯。梔子厚朴湯。
梔子乾薑湯。方後。刪得吐者止後服六字。似是。
梔子生薑豉湯方梔子(十四個擘) 生薑(五兩) 香豉(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生薑。取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二升半下。外台。有去滓二字。吐上。玉函。有快字。外台。引千金翼。得吐者三字。作安即二字。
成本。不載本方。第十卷云。梔子湯方內。加生蠆五兩。余依前法。得吐止後服。)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66&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錫〕嘔者。中氣逆。而不得上交。加生薑以宣通之。〔鑒〕嘔者。是熱迫其飲也。
加生薑以散之。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脈經。窒。作塞。千金。窒下。有氣逆搶心四字。)
〔錫〕窒。窒礙而不通也。
熱不為汗下而解。故煩熱。熱不解而留於胸中。故窒塞而不通也。
亦宜梔子豉湯。升降上下。而胸中自通矣。
〔方〕窒者。邪熱壅滯而窒塞。未至於痛。而比痛較輕也。
〔程〕煩熱二字互言。煩在內。熱在外也。
或慮汗吐下後。津液已亡。何堪更用吐劑。須知此湯以宣郁為主。火鬱於胸。乘其虛而客之。凡氤氳布氣於胸中者。皆火為之。而無復津液為之。枯液不得布。遂有窒痛等證。宣去其火氣。清液自回也。
明理論曰。煩熱與發熱。若同而異也。
發熱者。怫怫然發於肌表。有時而已者。是也。
煩者為煩而熱。
無時而歇者。是也。
二者均是表熱。而煩熱為熱所煩。非若發熱而時發時止也。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
梔子豉湯主之。(玉函。作此為不解。)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67&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柯〕病發於陽。而反下之。外熱未除。心中結痛。雖輕於結胸。而甚於懊 矣。
結胸是水結胸脅。用陷胸湯。水鬱則折之也。
此乃熱結心中。用梔豉湯。火鬱則發之也。
〔程〕所結者。客熱煩蒸所致。而勢之散漫者。尚連及表。故云未欲解也。
傷寒類方曰。案胸中窒結痛。何以不用小陷胸。蓋小陷胸症。乃心下痛。胸中在心之上。故不得用陷胸。
何以不用瀉心諸法。蓋瀉心症。乃心下痞。痞為無形。痛為有象。故不得用瀉心。古人治病。非但內外不失厘毫。即上下亦不窬分寸也。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玉函。脈經。千金翼。心煩。作煩而。)
〔鑒〕論中下後滿而不煩者有二。一熱氣入胃之實滿。以承氣湯下之。一寒氣上逆之虛滿。以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溫之。其煩而不滿者。亦有二。一熱邪入胸之虛煩。以竹葉石膏湯清之。一懊 欲吐之心煩。以梔子豉湯吐之。今既煩且滿。故臥起不安也。
然既無三陽之實證。又非三陰之虛證。惟熱與氣結。壅於胸腹之間。故用梔子枳朴。胸腹和。而煩自去。滿自消矣。
梔子厚朴湯方梔子(十四個擘) 枳實(四枚水浸炙令黃○玉函。無水浸二字。成本。玉函。炙令黃。作去穰炒。)
厚朴(四兩炙去皮○成本。作四兩。薑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上字。成本。全書。作已上二字。三升半。玉函。無半字。千金翼。吐上。有快字。)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68&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志〕梔子之苦寒。能泄心下之熱煩。厚朴之苦溫。能消脾家之腹滿。枳實之苦寒。能解胃中之熱結。
集注。高世 曰。枳實。案神農本經。主除寒熱結氣。長肌肉。利五臟。益氣輕身。蓋枳實臭香色黃。
味辛形圓。
宣達中胃之品也。
炙香而配補劑。則有長肌益氣之功。生用而配泄劑。則有除邪破結之力。元人謂枳實瀉痰。
能衝牆倒壁。而後人即為破泄之品。不可輕用。且實。乃結實之通稱。無分大小。宋開窯以小者為實。大者為殼。而後人即謂殼緩而實速。殼高而實下。此皆不明經旨。以訛傳訛耳。
傷寒直格曰。枳實不去穰。為效甚速。
柯氏曰。梔子乾薑湯。去豉用薑。取其橫散。梔子厚朴湯。以枳朴易豉。是取其下泄。皆不欲上越之義。
舊本二方後。俱云。得吐止後服。豈不謬哉。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玉函。脈經。丸。作圓。)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69&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70&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柯〕或以丸藥下之。心中微煩。外熱不去。是知寒氣留中。而上焦留熱。故任梔子以除煩。用乾薑逐內寒。此甘草瀉心之化方也。
聖惠。治赤白痢。無問日數老少。乾薑散方。
即本方。入薤白七莖。豉半合。煎服。
楊氏家藏方。二氣散。治陰陽痞結。咽膈噎塞。狀若梅核。妨礙飲食。久而不愈。即成翻胃。
即本方。用炒梔子。
凡用梔子湯。病患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玉函。作證其二字。無舊字。)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71&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成〕病患舊微溏者。裡虛而寒在下也。
雖煩則非蘊熱。故不可與梔子湯。內經曰。先泄而後生他病者。
治其本。必且調之。後乃治其他病。〔程〕凡治上焦之病者。輒當顧中下。梔子為苦寒之品。病患今受燥邪。不必其溏否。但舊微溏者。便知中稟素寒。三焦不足。梔子之苦。雖去得上焦之邪。而寒氣攻動臟腑。坐生他變。
困輒難支。凡用梔子湯者。俱不可不守此禁。非獨虛煩一證也。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 動。振振欲擗(【原注】一作僻。)地者。
真武湯主之。(玉函。作發其汗而不解。 下。有而字。醫學綱目。擗。作 。真武。脈經。千金。千金翼。作玄武。真武湯方。見少陰篇。)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72&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鑒〕大汗出。仍熱不解者。陽亡於外也。
心下悸築築然動。陽虛不能內守也。
頭眩者。頭暈眼黑。陽微氣不能升也。
身 動者。蠕蠕然 動。陽虛液涸。失養於經也。
振。聳動也。
振振欲擗地者。聳動不已。
不能興起。欲墮於地。陽虛氣力不能支也。
〔錢〕汗出不解。仍發熱者。非仍前表邪發熱。乃汗後亡陽。虛陽浮散於外也。
心下悸者。非心悸也。
蓋心之下。胃脘之上。鳩尾之間。氣海之中。靈樞謂膻中為氣之海也。
誤汗亡陽。則膻中之陽氣不充。所以築築然跳動也。
振振欲擗地。前注不解。而方氏引毛詩注云。擗。拊心也。
喻氏謂無可置身。欲辟地而避處其內。並非也。
愚謂振振欲擗地者。即所謂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之意。言頭眩而身體 動。振振然身不能自持。而欲仆地。因衛分之真陽。喪亡於外。周身經脈。總無定主也。
方用真武湯者。非行水導濕。乃補其虛。而復其陽也。
案仍發熱者。成氏方氏魏氏錫駒志聰張璐。並以為表邪不解。非是也。
又方喻二氏張璐魏氏。以此條證。
為誤服大青龍之逆變。錢氏汪氏。駁其執泥。為得矣。
案擗字。與 通。倒也。
見唐慧琳藏經音義。可以確錢氏及金鑒之說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73&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74&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方〕末後無發汗之變。疑有漏落。〔汪〕補亡論。常器之云。可與小柴胡湯。其言於義未合。張璐云。宜小建中湯。其言猶近乎理。
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玉函。下汗上。有其字。)
〔程〕淋家熱蓄膀胱。腎水必乏。更發汗以竭其津。水腑告匱。徒逼血從小便出耳。凡遇可汗之證。必當顧慮夫下焦之津液。有如此者。〔汪〕常云。宜豬苓湯。然用於汗後小便血者。亦嫌其過於滲利也。
張璐云。
未汗。宜黃 建中湯。蓋此湯。用於瘡家身疼痛者甚妙。若淋家猶未盡善。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 。(玉函。發汗。作攻其表。 作痙。)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75&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表病。亦不可發汗。汗出必更內傷其筋脈。血無營筋。強急而為 矣。
亡血則 。是以產後及跌撲損傷。多病 。〔錢〕瘡家。非謂疥癬之疾也。
蓋指大膿大血。癰疽潰瘍。楊梅結毒。 瘡痘疹馬刀俠癭之屬也。
身疼痛。傷寒之表證也。
言瘡家氣虛血少。營衛衰薄。雖或有傷寒身體疼痛等表證。亦慎不可輕發其汗。若誤發其汗。則陽氣鼓動。陰液外泄。陽亡則不能柔養。血虛則無以滋灌。所以筋脈勁急而成 也。
故仲景於痙病中有云。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 也。
豈有所謂重感寒濕。外風襲虛之說哉。〔汪〕常云。誤汗成 。桂枝加葛根湯。其言雖為可取。要不若王日休云。
小建中湯。加歸 更妙。
案成氏云。瘡家。雖身疼痛如傷寒。不可發汗。柯氏注意亦同。並似失經旨矣。
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 。(【原注】音喚。又胡絹切。下同。一作瞬。)
不得眠。(玉函。發汗。作攻其表。作必額上促急而緊。病源同。促。作菹。外台。引病源。促。作脈。志本。
錫本。 。作 。非。脈經。作必額陷脈上促急而緊。)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76&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錫〕瘡家久失膿血。則充膚熱肉之血虛矣。
雖身疼痛而得太陽之〔成〕衄者。上焦亡血也。
若發汗則上焦津液枯竭。經絡乾澀。故額上陷。脈急緊。諸脈者。皆屬於目。筋脈緊急。則牽引其目。故直視不能 也。
針經曰。陰氣虛則目不眩。亡血為陰虛。是以不得眠也。
〔錢〕脈急緊者。言目系急緊也。
。本作旬。音絢。目搖動也。
血虛則系目之筋脈急緊而直視。所以睛不能轉側而搖動也。
〔汪〕常云。可與犀角地黃湯。此不過治衄之常劑。許叔微云。黃 建中湯奪汗動血。加犀角。夫衄家系陽明經熱。上湯恐非陽明藥也。
呂滄州云。小建中東加蔥豉。誤汗直視者。不可治。大抵衄家具汗證。蔥豉專豁陽明經鬱熱。為對證之的藥。
金匱心典曰。血與汗。皆陰也。
衄家復汗。則陰重傷矣。
脈者血之府。額上陷者。額上兩旁之動脈。因血脫於上。而陷下不起也。
脈緊急者。寸口之脈。血不榮而失其柔。如木無液而枝乃勁也。
直視不 不眠者。陰氣亡則陽獨勝也。
經曰。奪血者無汗。此之謂矣。
全書。韓氏曰。此人素有衄血證。非傷寒後如前條之衄也。
故不可發汗。
案額上陷。謂額上肉脫。而陷下也。
錢氏云。額上。非即額也。
額骨堅硬。豈得即陷。蓋額以上之囟門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77&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魏氏云。額上氣虛。陷入腦內。金鑒云。額角上陷中之脈。緊且急也。
又案 。說文云。目搖也。
而成氏喻氏云。 瞬。合目也。
金鑒亦同。並與經義畔。
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栗而振。(玉函。脈經。作不可攻其表汗出則。)
〔成〕針經曰。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亡血發汗。則陰陽俱虛。故寒栗而振搖。〔鑒〕凡失血之後。血氣未復。為亡血虛家。皆不可發汗也。
蓋失血之初。固屬陽熱。然亡血之後。熱隨血去。熱固消矣。
而氣隨血亡。陽亦危矣。
若再發汗。則陽氣衰微。力不能支。故身寒噤栗。振振聳動。所必然也。
〔程〕亡血而更發汗。身內只剩一空殼子。
陽於何有。寒自內生。故栗而振。〔汪〕常云。可與芍藥地黃湯。夫亡血家。亦有陰虛發熱者。上湯固宜用也。
石頑云。黃 建中湯。誤汗振栗。苓桂朮甘湯。加當歸。據成注云。亡血發汗。則陰陽俱虛。愚以上二湯。皆亡血家汗後之劑。
案汗後寒栗而振。非餘藥可議。宜芍藥甘草附子湯。人參四逆湯之屬。
汗家重發汗。心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餘糧丸。(【原注】方本闕。)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78&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成〕汗者心之液。汗家重發汗。則心虛。恍惚心亂。奪汗則無水。故小便已陰中疼。〔錢〕恍惚者心神搖蕩。而不能自持。心亂者。神虛意亂。而不能自主也。
陰疼者。氣弱不利。而莖中澀痛也。
〔程〕心主血。
汗者心之液。平素多汗之家。心虛血少可知重發其汗。遂至心失所主。神恍惚而多忡憧之象。此之謂亂。小腸與心為表裡。心液虛。而小腸之水亦竭。自致小便已陰疼。與禹餘糧丸。其為養心血。和津液。不急於利小便。
可意及也。
案禹餘糧丸。原方闕。仍有數說。未知孰是。今備錄下。金鑒云。案禹餘糧丸。為澀痢之藥。與此證不合。
與禹餘糧丸五字。衍文也。
汪氏云。補亡論。常器之云。禹餘糧一味。火 。散服。亦可。郭白云云。用禹餘糧。不用石。石乃殼也。
愚以其言未必盡合仲景原方之義。今姑存之。魏氏云。愚臆度之。即赤石脂禹餘糧湯耳。意在收澀小便。以養心氣。鎮安心神之義。如理中湯。可以制丸也。
周氏載王日休補禹餘糧丸方。用禹餘糧赤石脂生梓白皮。各三兩。赤小豆半升。搗篩。蜜丸如彈丸大。以水二升。煮取一升。早暮各一服。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79&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張氏亦引王氏。四味。各等分。丸如彈子大。水煮。日二服。蔡正言蘇生的鏡。補足禹餘糧丸。禹餘糧一兩。
龍骨八錢。牡蠣五錢。鉛丹六錢。茯苓六錢。人參五錢。上六味為末。粳米為丸。朱砂為衣。如綠豆大。空心麻沸湯送下。朱砂所收斂而鎮驚。茯苓行水以利小便。加人參以養心血。
病患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蛔。(【原注】一作逆。)
〔柯〕有寒。是未病時原有寒也。
內寒則不能化物。飲食停滯而成蛔。以內寒之人。復感外邪。當溫中以逐寒。若復發其汗。汗生於穀。穀氣外散。胃脘陽虛。無穀氣以養其蛔。故蛔動而上從口出也。
蛔多不止者死。
吐蛔不能食者亦死。〔方〕復。反也。
言誤也。
〔汪〕補亡論。常器之云。可服烏梅丸。郭白云云。宜理中湯。
愚以烏梅丸。乃治吐蛔之藥。若於未發汗以前。還宜服理中湯也。
案活人書曰。先服理中丸。次用烏梅丸。金鑒云。宜理中湯。送烏梅丸。張氏云。後人以理中丸。加烏梅治之。仍不出仲景之成則耳。並此吐蛔以後之方。
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
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玉函。無若字。先發汗。先下之下。並有者字。)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80&fromuid=7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成〕病在表者。汗之為宜。下之為逆。病在裡者。下之為宜。汗之為逆。〔方〕復。與覆同。古字通用。
復亦反也。
猶言誤也。
〔鑒〕若表急於裡。本應先汗。而反下之。此為逆也。
若先汗而後下。治不為逆也。
若裡急於表。本應先下。而反汗之。此為逆也。
若先下而後汗。治不為逆也。
〔汪〕太約治傷寒之法。表證急者。
即宜汗。裡證急者。即宜下。不可拘拘於先汗而後下也。
汗下得宜。治不為逆。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裡。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裡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上身字下。玉函。有體字。)
〔錫〕此回應上文先下而後汗之之意。以見下之而表裡俱虛。又當救裡救表。不必拘於先下而復汗之說也。
言傷寒下之而正氣內陷。續得裡虛之症。下利清穀不止者。雖身疼痛。表症仍在。急當救裡。救裡之後。身疼痛而清便自調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
急當救表。救裡宜四逆湯。以復其陽。救表宜桂枝湯。以解其肌。生陽復而肌腠解。表裡和矣。
本經凡曰急者。急不容待。緩則無及矣。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81&fromuid=77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