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病】
以上所述燥證表裡之辨,乃屬於燥從火化者。
但燥從火化,亦從寒化。
經曰:清氣大來,燥之勝也,風木受邪,肝病生焉,此中風之屬也。
蓋燥勝則陰虛,陰虛則血少,所以或為牽引,或為拘急,或為皮腠風消,或為臟腑乾結,此燥從陽化,營氣不足,而傷乎內者也,治當以養營補陰為主。
若秋令太過,金氣勝而風從之,則肺先受病,此傷風之屬也。
蓋風寒外束,氣應皮毛,或為身熱無汗,或為咳嗽喘滿,或鼻塞聲啞,或咽喉乾燥,此燥以陰生,衛氣受邪,而傷乎表者也,治當以輕揚溫散之劑,暖肺去寒為主。
燥證雖亦外邪之類,然有陰陽。
從陽者因於火;
從陰者發於寒。
熱則傷陰,必連於臟;
寒則傷陽,必連於經。
此所以有表裡,必須辨明而治之。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6789&fromuid=526
【燥病】
又曰:燥化有足與不足之異。
燥與濕對,《易》曰:水流濕,火就燥。
是燥之與濕有別,濕為水火相交而化者也;
燥者水火不交之氣也。
火不蒸水,則云雨不生;
水不濟火,則露澤不降,而燥於是乎成矣。
水不潤,則木氣不滋,而草木黃落;
火不蒸,則土氣不發,而膏脈枯竭。
究水火之所以不交,則由於金性之收。
收止水火,故申曰蓐收。
草木枯槁,土泉涸竭,是為燥金用事之驗也。
人秉燥金之氣者,為陽明經,屬胃與大腸。
胃雖屬土,而以燥為主,故與大腸統稱燥金。
金收而水火不交,是為燥,則燥者水火消耗之氣也。
腸胃所以化飲食,皆以其燥能消耗之也。
(西人言飲食之消化,有種種作用,而亦必有賴於溫度,此即中國之所謂燥氣也。)
燥化不足,則不消水,而為嘔吐瀉利,是為燥氣不足之濕病。
《內經》陽明司天,燥淫所勝條下,所謂大涼革候,腹中鳴,注泄 溏是也。
(《經》旨謂夏秋之交,變炎暑而清涼,腹中鳴,注泄騖溏,寒清於中也。)
若燥氣有餘之證,又有寒燥、火燥之迥乎不同。
總之,燥是水火不交之耗氣也,故有寒燥,有熱燥。
而熱燥尤多,則以火就燥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6790&fromuid=526
【燥病】
張汝偉曰:秋燥之病,人多忽之。
燥上何以必冠秋字,豈一至秋而即燥乎?
《內經》有消症,而無燥症;
有痿痹之名,而無秋燥之名。
燥病之狀,同乎消,而類似痿痹耳。
自喻嘉言發明長夏勝於濕,秋傷於燥,改《內經》秋傷於濕之濕字為燥字,立清燥救肺湯一方,而秋燥之症,遂議論紛紛,莫衷一是矣。
按《說文》燥者,乾也。
由乾而堅,由堅而果。
燥字從火從木,中含兩重火也。
故每至由結而枯,則燥之症,於是為尤烈矣。
然秋承暑後,中挾濕氣,所以秋分之前所患之症,仍屬濕溫之類,必待至秋分以後,風高氣爽,濕氣已盡,燥氣乃得而乘之。
其為狀也,洒洒惡寒,翕翕發熱,乾咳無痰,鼻中火發,甚至下衄,唇枯口燥,咽乾而痛,此為上部之燥,治宜甘涼滋肺,亦猶 物之必以水潤也。
又有一種手足心熱,溲短便堅,每便必血,此肺與大腸相表裡,肺熱移於大腸而為脾約之症,亦秋燥之所致。
治宜咸潤下行,使大腸一潤,而營分得通,亦猶咸能潰堅之義也。
今試以物喻之,如以極堅硬之鋼鐵,置於咸鹵之中,不半年而鋼鐵剝蝕以盡,是鹽能潰堅,鹽能潤燥之明證也;
如以極易腐朽之魚類,浸之以鹽鹵,置以風中吹之,而魚反堅硬矣;
人多食咸,則口渴不止,是鹽又能化燥之明證也。
人身燥病,第一須分寒燥與濕燥。
濕燥如魚雖乾硬,中含水質,得熱氣即軟,得風氣即乾,用藥即不可偏於甘寒甘潤,宜服微辛微溫之品,《內經》所謂風能燥濕是也;
寒燥則氣增而變,完全有火之性,無火之質,故宜甘寒滋降。
人能辨此二者,則於治秋燥之理,思過半矣。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6791&fromuid=526
【燥病】
楊如侯曰:伏火感冒一證,近來盛行,人每認識不清,多致輕轉重,重轉危。
此證古人未有另立明條,而混於傷寒溫熱之類,是以後人往往誤治,今不得不重申其義。
秋燥之氣,由呼吸吸入肺中,傳於血脈,火毒內蘊,流行血中。
一入冬令,大氣寒肅,將火毒遏抑於內。
血脈為寒束縛,以致汗血管閉,血度高升,則寒熱交作,頭暈或痛,口苦舌燥,胸滿身痛。
人多不察,動用羌、柴、芷、葛、細辛、荊、防辛燥風藥,風煽火勢,益增烈炎。
故熱血火毒,逼迫妄行,速度愈加,變證百出,以致皮膚微焦,血管破裂,為痧斑疹 喉痹等危險之證。
輕者屢月不瘥,重者便成不起。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6792&fromuid=526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