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心法附余】
八、《丹溪心法附余》
《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此言感時氣不即發,藏於膚腠之間,過期遇觸動而發也。
且以即病傷寒,傷風,與伏氣溫熱病三者而言之。
傷寒,則身熱無汗惡寒;
傷風,則身熱有汗惡風。
二者皆邪自外入,故表病裡和,鼻寒而口不渴。
溫熱病,則邪自內出,故身熱或有汗,或無汗,鼻不寒而口渴也。
傷寒,傷風之邪,循經而入以漸而深,故治法要分三陽三陰清切,表裡寒熱虛實明白,方可施治,不可一毫而少差也。
溫熱之邪,自內而出,不過發攻表中裡三者之熱而已,何難之有哉。
(《溫熱病附論》)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937&fromuid=526
【丹溪心法附余】
九、《傷寒補天石》
(一)溫病者,冬月伏寒之所變也。
冬月伏陽在內,感寒不即病,伏藏於肌膚之間,至春時溫氣將發,又受暴寒,故春變為溫病,既變之後,不得復言為寒矣。
又傷寒汗下後,過經不解,亦名溫病。
並不可發汗,蓋過經而發,不在表也;
已經汗下,亦不在表也。
《經》曰:不惡寒而渴者,蓋言溫病也。
不惡寒則病非外來,渴則明其熱自內達外,因無表證明矣。
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隨其經之所在而取之。
如太陽病,頭痛身熱,汗後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浮者,太陽病溫也。
如身熱目疼,汗下後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弦長者,陽明病溫也。
如胸脅痛,汗下後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弦者,少陽病溫也。
如腹滿嗌乾,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沉者,太陰病溫也。
如舌乾口燥,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微沉者,少陰病溫也。
如煩滿囊縮,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微緩者,厥陰病溫也。
要在隨其經而取之。
凡溫病發於三陽者多,發於三陰者少。
若發於陰,必有所因也,或因飲食內傷而得之,或因欲事先傷腎經而得之。
(《溫病傷寒第四十八》)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938&fromuid=526
【丹溪心法附余】
(二)熱病者,冬月伏寒之所變也。
冬月伏陽在內,感寒不即病,伏藏於肌膚之間,至夏時暑熱將發,又受暴寒,故夏變為熱病。
既變之後,不得復言為寒矣。
凡熱病所起所因所感所發證脈治法,並與溫病同。
(《熱病傷寒第四十九》)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943&fromuid=526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