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調經論】
(經經隧也)
夫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
而各成形。志意通調。內連骨髓而成身形五臟。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
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
(五臟在內經隧在外。脈道相通。故但守經。隧則可以治五臟之病。)
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陽勝則神王。故多喜而笑。陽衰則陰慘乘之。
故多憂而悲。)
血氣未並。(正氣未與邪並。)
五臟安定。邪客於形。洒淅起於毫毛未入於經絡也。
故命曰神之微。(此以浮淺微邪在脈之表。神之微也。
神有餘。則瀉其小絡之血勿之深斥。無中其大經。神氣乃平。(小絡。孫絡也。
斥刺也)
神不足者。
視其虛絡按而致之。
刺而利之無出其血。無泄其氣。
以通其經神氣乃平。(以按摩致氣於其虛絡。
又刺而利之。
補不足以行其滯也)
刺微者。
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移氣於不足。神氣乃得復。(微邪在心經之表。當按摩勿釋。欲散其外也。
著針勿斥。母傷其內也。
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血氣未並。五臟安定。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30207&pid=444842&fromuid=526
【素問調經論】
皮膚微病。命曰白氣微泄。(肺主皮膚。其色白。微邪客之。
故命曰白氣微泄。)
氣有餘則寫其經隧無傷其經。無出其血。無泄其氣。(有餘尚爾。不足可知)
不足則補其經隧。無出其氣。刺微者。
按摩勿釋。出針視之曰我將深之。
適人必革。精氣自伏。邪氣散亂。無所休息。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30207&pid=444843&fromuid=526
【素問調經論】
氣泄腠理。真氣乃相得。(先行按摩之法。欲經隧之氣不滯。次出針視之曰。
我將深之欲其恐懼而精神內伏也。
然針之至人。必變革前說。
而刺仍淺也。
如是則精氣潛伏。邪氣散亂無所止息而泄於外。真氣得其所矣。
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血氣未並。五臟安定。孫絡外溢。則經有留血。(此肝經之表邪也。
但察其孫絡之脈有外溢者。
則大經之內有留止瘀血)
血有餘。則瀉其盛經。出其血(瀉)
不足則視其虛經。內針其脈中。久留而視脈大疾出其針。無令血泄。(補虛之法。必留針候氣視其脈漸大。是氣已至則當連出針矣。
刺留血者。
視其血絡。刺出其血。無令惡血得入於經。
以成其疾。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脾濕勝。則氣壅不行。)
不足。則四肢不用。(脾主四肢。虛則不用)
血氣未並。五臟安定。肌肉蠕(音軟)
動命曰微風。(脾土畏風木風主動肌肉間如蟲行動。故命曰微風。)
形有餘。則瀉其陽經。(刺足陽明經解 穴胃為脾之陽也)
不足則補其陽絡。(刺足陽明絡豐隆穴。)
刺微者取分肉間。無中其經。無傷其絡。衛氣得復。邪氣乃索。(散也。
志有餘。則腹脹飧泄。(水化寒。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30207&pid=444845&fromuid=526
【素問調經論】
寒氣在腹故爾。)
不足則厥。(陰虛則陽勝。故厥逆上衝。)
血氣未並。五臟安定。骨節有動。(邪未入藏。
而薄於骨。故但於骨節之間有鼓動之狀)
志有餘。則瀉然谷血者。
(血。出血也)
不足。則補其復溜。(皆足少陰經穴)
刺未並者即取之。
無中其經。邪所乃能立虛。(即其邪居之所取之。
故無中其經穴。則邪自能去。)
氣血以並。(陰陽不和自為並一也。
陰陽相傾。(傾傾陷也。
氣亂於衛血逆於經血氣離居一實一虛。(血氣不相營合也。
血並於陰。(是為重陰。)
氣並於陽。(是為重陽)
故為驚狂。(病癲狂也。
血並於陽。(表寒)
氣並於陰。(裡寒)
乃為炅(炯同)
中。(熱中也)
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惋善怒。(血為陰並於鬲上。則陰邪抑心。故煩惋氣為陽。並於鬲下。則火動於肝。故善怒)
血並於下。氣並於上。亂而喜忘(血並於下。則陰氣不升。氣並於上。則陽氣不降。陰陽離散。故神亂而喜忘。)
血氣者。
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
(此言血氣並病之由也。
故氣之所並為血虛。血之所並為氣虛。(言氣並於陽血並於陰也。
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故氣並則無血。血並則無氣。血與氣相失。故為虛焉。
絡(□絡)
之與孫絡。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30207&pid=444846&fromuid=526
【素問調經論】
俱輸於經。血與氣並。則為實焉。
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無陽則死。)
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夫陰與陽。皆有俞會。(經穴有俞有會。)
陽注於陰陰滿之外陰陽勻平。
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
或生於陰。
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
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
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風雨之傷人也。
先客於皮膚。傳入於孫脈孫脈滿。則傳入於絡脈絡脈滿。則輸於大經脈血氣與邪並客於分腠之間。其脈堅大。故曰實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之。
按之則痛。寒濕之中人也。
皮膚不收。(肌膚虛浮不收斂也。
肌肉堅緊。榮血澀。衛氣去。故曰虛。虛者聶辟。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
故快然而不痛。(言語輕小曰聶。足弱不能行曰辟。)
陰之生實者。
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
(湊之也。
故曰實矣。
陰之生虛者。
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虛空。因寒飲食。寒氣熏滿。則血泣氣去。故曰虛矣。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30207&pid=444847&fromuid=526
【素問調經論】
(此內傷之生虛也。
若飲食過度留滯不消雖亦內傷。
此為虛中挾實也。
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義如下文。)
陽受氣於上焦。
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栗。(此明陽虛則外寒也。
有所勞倦。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30207&pid=444849&fromuid=526
【素問調經論】
形(陰)
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此明陰虛生內熱也)
上焦不通利則皮膚致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上焦之氣。主陽分也。
故外傷寒邪。則上焦不通肌表閉塞衛氣鬱聚無所流行而為外熱此明陽盛則外熱外感症也。
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留)
則血凝泣。凝(泣)
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厥氣寒厥之氣也。
寒留中焦陽氣。乃去故經脈凝滯。
此明陰盛生內寒內傷症也。
陰與陽並血氣以並。病形以成刺之奈何刺此者取之經隧取血於營取氣於衛用形哉。
因四時多少高下。(凡刺必用其形之長短肥瘦大小為法又當因天之四時寒暑溫涼消息多少者如以月生死為 數也高下者如春俞在頸項夏俞在胸脅秋俞在肩背冬俞在腰股也)
血氣以並病。形以成陰陽相傾補瀉奈何。瀉實者氣盛乃內針(因病患之吸氣而入針)
針與氣俱內(氣內則神人不欲亂其真也)
以開其門。
如利其戶。針與氣俱出(候病患之呼氣而出針)
精氣不傷邪氣乃下外門不閉以出其疾。搖大其道如利其路。是為大瀉必切而出大氣乃屈(行上文之法。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30207&pid=444850&fromuid=526
【素問調經論】
又必切中其疾。
而後出針則大邪之氣屈伏。真氣亦無攢也)
補虛奈何。持針勿置。
以定其意候呼內針氣出針入。針空四塞。精無從去(針下氣實則真氣聚而不散也)
方實。
而疾出針。氣入針出(方其氣至而針下實當即候吸出針也)
熱不得還閉塞其門邪氣布散。精氣乃得存。(熱針下之氣熱也)
動氣候時。近氣不失。遠氣乃來是謂追之(追而濟之是補法)
五臟者。
故得六府與為表裡經絡支節各生虛實其病所居隨而調之。
(臟腑相為表裡。故為十二經經絡各生支節。故為三百六十五節。氣脈貫通故皆合於五臟其間各生虛實則病有所在。調之之義如下文)
病在脈。調之血。(脈者血之府。)
病在血。調之絡(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於絡脈。故血病者。
當調絡也。
病在氣。調之衛(衛主陽氣)
病在肉調之分肉(隨所在而取於分肉之間)
病在筋調之筋燔針劫刺其下。及與急者病在骨。調之骨淬針藥熨(燔針者。
內針之後以火燔之暖淬針者用火先赤其針而後刺不但暖也若寒毒固結非此不可。今名火針。即此藥熨者。
以辛熱之藥熨而散之。
病有淺深故用分微甚耳。)
病不知所痛兩蹺為上(濕痹為患當取足太陽之申脈)
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則繆刺之(病不在經而在絡。當刺絡脈也。
痛在於左而右脈病者。
巨刺之。
(刺大經也。
必謹察其九候(諸經之九候。)
針道備矣。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30207&pid=444852&fromuid=526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