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十六、補瀉】 [打印本頁]

作者: 伍智毅    時間: 2014-1-30 02:54
標題: 【十六、補瀉】

十六、補瀉


帝曰:余聞刺法,有餘瀉之,不足補之。


岐伯曰:百病之生,皆有虛實,而補瀉行焉。


瀉虛補實,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敗,謂之夭命。


補虛瀉實,神歸其室,久塞其空,謂之良工。


凡用針者,隨而瀉之,迎而道之,虛則實之,滿則瀉之,菀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


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言實與虛,若有若無。


察後與先,若存若亡。


為虛與實,若得若失。


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


瀉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泄,按而引針,是謂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


補曰隨之,隨之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遠,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


必無留血,必取誅之,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11882&pid=414384&fromuid=526


作者: 伍智毅    時間: 2014-1-30 02:55

十六、補瀉


針有懸布天下者五,點首共余食,莫之知也。


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五臟血氣之診。


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今末世之刺也,虛者實也,滿者泄之,此皆眾工所共知也。


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來獨往。


帝曰:愿聞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候已備,後乃存針,眾脈不見,眾凶弗聞。


外內相得,無以形先,可玩往來,乃施於人。


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至其當發,間不容 ,手動若務,針耀而勻,靜意視義,觀適之變,是謂冥冥。


莫知其形,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


伏如橫努,起如發機。


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


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深淺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


義無邪下,必正其神。


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


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未睹其疾,惡知其原,刺之微,在速遲。


粗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空中之機,清淨而微,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道叩之不發。


知其往來,要與之期,粗之暗呼!


妙哉工獨有之,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間。


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11882&pid=414386&fromuid=526


作者: 伍智毅    時間: 2014-1-30 02:55

十六、補瀉


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菀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


大要曰: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言實與虛,若有若無,察後與先,若存若亡,為虛與實,若得若失。


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


瀉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泄,按而引針,是為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


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遠,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


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急取誅之。


持針之道,堅者為寶,正指直刺,無針左右,神在秋毫,屬意病者,審視血脈者,刺之無殆。


方刺之時,必在懸陽,及與兩衛,神屬勿去,知病存亡。


血脈者在 橫居,視之獨澄,切之獨堅。


刺虛則實之,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泄之者,針下寒也。


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


邪盛則虛之者,出針勿按。


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之。


疾而徐則虛者,疾出針而徐按之。


言實與虛者,寒溫氣多少也。


若無若有者,疾不可知也。


察後與先者,知病先後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11882&pid=414391&fromuid=526


作者: 伍智毅    時間: 2014-1-30 02:56

十六、補瀉


為虛與實者,工勿失其法。


若得若失者,離其法也。


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者,為其各有所宜也。


補瀉之時者,與氣開闔相合也。


九針之名,各不同形者,針窮其所當補瀉也。


刺實須與虛者,留針陰氣隆至,乃去針也。


刺虛須與實者,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也,經氣已至,慎守勿失者,勿變更也。


淺深在志者,知病之內外也,近遠如一者,深淺其候等也。


如臨深淵者,不敢墜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壯也,神無營於眾物者,靜志觀病患。


無左右視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11882&pid=414394&fromuid=526


作者: 伍智毅    時間: 2014-1-30 02:56

十六、補瀉


義無邪下者,欲端以正也。


必正其神者,欲瞻病患,目制其神,令氣易行也。


所謂易陳者,易言也。


難入者,難著於人也。


粗守形者,守刺法也。


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氣有餘不足,可補瀉也。


神客者,正邪共會也。


神者正氣也,客者邪氣也。


在門者,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11882&pid=414397&fromuid=526

 


作者: 伍智毅    時間: 2014-1-30 02:57

十六、補瀉


未觀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經之疾也。


惡知其原者,先知何經之病所取之處也。


刺之微在數遲者,徐疾之意也。


粗守關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氣正邪之往來也。


上守機者,知守氣也。


機之動不離其空者,知氣之虛實,用針之徐疾也。


空中之極,清淨以微者,針以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


其來不可逢者,氣盛不可補也。


其往不可追者,氣虛不可瀉也。


不可掛以發者,言氣易失也。


扣之不發者,言不知補瀉之意也,血氣已盡而氣不下也。


知其往來者,知氣之逆順盛虛也。


要與之期者,知氣之可取之時也。


粗之暗者,冥冥不知氣之微密也。


妙哉工獨有之者,盡知針意也。


往者為逆者,言氣之虛而小,小者逆也。


來者為順者,言氣之平,平者順也。


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者,言知所取之處也,逆而奪之者瀉也,追而濟之者補也。


所謂虛則實之者,氣口虛而當補之也。


滿則泄之者,氣口盛而當瀉之也。


苑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


邪勝則虛之者,言諸經有盛者,皆瀉其邪也。


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


言實與虛,若有若無者,言實者有氣,虛者無氣也。


察後與先,若無若存者,言氣之虛實,補瀉之先後也。


察其氣之已下,與常存也。


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者,言補者必然若有得也,瀉則 然若有失也。


是故工之用針也,知氣之所在,而守其門戶,明於調氣,補瀉所在。


徐疾之意,所取之處,瀉必用員。


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而徐出,邪氣乃出。


伸而逆之,搖大其穴,氣出乃疾。


補必用方,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左引其樞,右推其膚。


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解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神氣乃存。


用針之要,無忘其神。


瀉必用方者,以氣方盛也,以月方滿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11882&pid=414401&fromuid=526

 


作者: 伍智毅    時間: 2014-1-30 02:57

十六、補瀉


以日方溫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納針,及復候其方吸而轉針,乃復候其方呼而徐引針,故曰瀉。


補必用員者,員者行也,行者移也。


刺必中其榮,復以吸排針也,故員與方非針也。


瀉實者,氣盛乃內針,針與氣俱內,以開其門,如利其戶,針與氣俱出,精氣不傷,邪氣乃下,外門不閉,以出其實,搖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謂大瀉。


必切而出,大氣乃屈,持針叩置,以定其宜,候呼內針,氣出針入,針空四塞,精無從出,方實而疾出針,氣入針出,熱不得遠,閉塞其門,邪氣布散,精氣乃得存,動氣候時。


近氣不失,遠氣乃來,是謂追之。


吸則內針,無令氣忤。


靜以久留,無令邪布。


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出,大氣皆出,故命曰瀉。


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


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所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


補瀉弗失,與天地一。


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淺深在志,遠近如一。


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


持針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靜,先知虛實而行疾徐。


左手執針,右手循之,無與肉果,瀉欲端以正,補必閉膚,轉針導氣,邪得淫失,真氣得居。


帝曰:捍皮開腠理奈何?


岐伯曰:因其分肉左別其膚,微內而徐端之,適神不散,邪氣得去。


知其氣所在,先得其道。


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


大熱在上,推而下之,上者引而去之。


視先痛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補之,入於中者,從合瀉之。


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下氣不足,積而從之,寒入於中,推而行之。


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


入實者左手開針孔也,入虛者右手閉針孔也。


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急瀉之形氣有餘。


病氣不足,急補之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不可刺,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


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謂陰陽俱有餘也,急瀉其邪,調其虛實,故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


此之謂也。


故曰刺不知逆順,真邪相搏,滿而補之。


則陰陽四溢,腸胃充郭,肝肺內,陰陽相錯。


虛而瀉之,則經脈空虛,血氣竭枯,腸胃HT 辟,皮膚薄著,毛腠夭焦,予之死期。


凡用針之類,在於調氣。


氣積於胃,以通榮衛,各行其道。


宗氣留於海,其下者經於氣衝,其直者走於息道,故厥在於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流而不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


散氣可收,聚氣可布。


深居靜處,占神往來。


閉戶塞牘,魂魄不散,專意一神,精氣之分,毋聞人聲,以收其精,必一其神。


令志在針,淺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氣至乃休。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11882&pid=414404&fromuid=526

 


作者: 伍智毅    時間: 2014-1-30 02:58

十六、補瀉


男內女外,堅拒勿出,謹守勿內,是謂得氣。


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


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


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云,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虛實,切而循之,按而彈之。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11882&pid=414407&fromuid=526


作者: 伍智毅    時間: 2014-1-30 03:00

十六、補瀉


視其應動者,乃後取之而下之,六經調者,謂之不病,雖病謂之自已。


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


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已刺則熨項與肩胛,令熱下合乃止,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


上熱下寒,視其脈虛而陷下於經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


大熱篇身狂而妄見妄聞妄語,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虛者補之,血而實者瀉之,因其偃臥居其頭前,以兩手四指挾按頭動脈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復止如前,熱去乃止,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


帝曰:余聞刺法,言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何謂有餘?


何謂不足?


岐伯曰: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問?


帝曰:愿盡聞之。


岐伯曰:神有餘有不足,氣有餘有不足,血有餘有不足,形有餘有不足,志有餘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氣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氣津液,四支九竅,五臟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節,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虛實。


今夫子乃言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於五臟也。


夫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內連骨髓,而成身形五臟。


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


帝曰:神有餘不足何如?


岐伯曰: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


血氣未並,五臟安定,邪客於形,洒淅起於毫毛未入於經絡也,故命曰神之微。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神有餘則瀉其小絡之血,出血勿之深斥,無中其大經,神氣乃平。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11882&pid=414409&fromuid=526
作者: 伍智毅    時間: 2014-1-30 03:01

十六、補瀉


神不足視其虛絡,按而致之,刺而利之,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以通其經,神氣乃平。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移氣於不足,神氣乃得復。


帝曰:善!


氣有餘不足奈何?


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血氣不並。


五臟安定,皮膚微病,命曰白氣微泄。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氣有餘則瀉其經隧,無傷其經,無出其血,無泄其氣。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11882&pid=414412&fromuid=526


作者: 伍智毅    時間: 2014-1-30 03:01

十六、補瀉


不足則補其經隧,無出其氣。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釋,出針視之,曰我將深之,適人必革,精氣自伏,邪氣散亂,無所休息,氣泄腠理,真氣乃相得。


帝曰:善,血有餘不足奈何?


岐伯曰: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血氣未並,五臟安定,孫絡水溢,則經有流血。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血有餘則瀉其盛經,出其血。


不足則視其虛經,針其脈中,久留而視脈大疾,出其針,無令血泄。


帝曰:刺留血奈何?


岐伯曰:視其血絡,刺出其血,無令惡血得入於經,以成其疾。


帝曰:善!


形有餘不足奈何?


岐伯曰: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


不足則四支不用,血氣未並,五臟安定,肌肉蠕動,命曰微風。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形有餘則瀉其陽經,不足則補其陽絡。


帝曰:微刺奈何?


岐伯曰:取分肉間,無中其經,無傷其絡,衛氣得復,邪氣乃索。


帝曰:善!


志有餘不足奈何?


岐伯曰:志有餘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血氣未並,五臟安定,骨節有動,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志有餘則瀉,然筋血者,不足則補其復留。


帝曰:刺未並奈何?


岐伯曰:即取之,無中其經邪所,乃能立虛。


血清氣濁,疾瀉之則氣竭。


血濁氣澀,疾瀉之則經可通。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11882&pid=414416&fromuid=526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