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打印本頁]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0:20
標題: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陽明上編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


可發汗。宜桂枝湯。


邪在太陽。則以浮緩為中風。陽明已在肌肉之分。與太陽稍異。故不曰緩而曰遲。所謂遲者。非寒脈之遲。


乃緩脈之變稱也。


又非中寒之陽明脈遲也。


若陽明脈遲。即不能食矣。


下文陽明中風者皆能食。但此條以風邪在太陽之表。仍是風傷衛分。故不言能食而亦以桂枝湯主之也。


汗出多者。太陽中風。已是陰弱而汗自出矣。


而陽明證又法當多汗。二證兼並。故汗出多也。


太陽中風本惡寒。邪入陽明。當不惡寒而反惡熱矣。


今風邪尚在太陽衛分。故仍惡寒。但邪氣已屬陽明。故雖惡寒而亦微也。


然汗出已多。邪氣當解而不惡寒矣。


以汗多而仍惡寒。


是以知太陽之表證尚未解也。


故云可發汗。宜桂枝湯。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53&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0:20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太陽病。項背強。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舊注云。伸頸之貌。動則伸頸搖身而行。項背強者。動則如之。此成氏之說也。


夫項背已強縮而不得伸。又安能伸頸搖身而行乎。KT KT 。按字義本屬象形。言鳥之短羽者。飛則KT KT 然。所以形容病患之頸項俱病。俯首不能自如之貌。蓋因太陽之經。自頭而行於背。故項強。陽明之經。自面而行於身之前。故頸病。靈樞脈經篇云。足太陽之脈。


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挾脊抵腰中。足陽明之脈。旁約太陽。循頤後。出大迎。循頰車。過客主人。


循發際。其支者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以二經並皆受邪。故頸項皆病。所以不得引伸而 然也。


此條與陽明傷寒之無汗惡風者。互相對待。彼以太陽寒邪初入陽明。其無汗惡風之太陽表證仍在。故以有麻黃之葛根湯主之。


此以太陽風邪初入陽明。其汗出惡風之太陽表證仍在。故以桂枝加葛根湯主之。蓋無汗惡風及汗出惡風。皆太陽中風傷寒之見證。惟為頸病。故屬陽明。以太陽證多。陽明證少。故仍謂之太陽病。而各以傷寒之麻黃。中風之桂枝為主治。而加入葛根以解陽明初入之邪也。


夫陽明本多汗。太陽中風亦自汗出。此以太陽中風傳入陽明。本當汗出而謂之反者。非陽明中風。不應汗出而曰反也。


蓋因陽明傷寒條下。有KT KT 無汗惡風。故此曰反汗出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54&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0:22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桂枝加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 桂枝(三兩) 芍藥(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甘草(二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如桂枝湯法。


於桂枝湯方內。加葛根三兩。余依桂枝湯法。


辨誤 按太陽陽明KT KT 證二條。其治反汗出惡風。既名之曰桂枝加葛根矣。


無汗惡風者。乃傷寒初入陽明。


故仍用麻黃湯之汗泄。而加入葛根。以解陽明初入之經邪。本當名之曰麻黃加葛根湯。兩方並峙。則風寒各異。自無交互舛錯之病矣。


不意但名之曰葛根湯。其名義稍覺模糊。致後之昧於理者。攪亂錯雜。以桂枝湯中之芍藥。誤入有麻黃之葛根湯中。芍藥乃斂陰收汗之藥。豈宜用之於無汗惡風之傷寒。至以葛根湯中之麻黃。誤入桂枝加葛根湯中。豈反汗出者之所宜。況太陽中風本自汗出。陽明又多自汗。寧可更用麻黃又發其汗乎。恐不止於津液枯竭。而有亡陽之禍矣。


前注皆失於覺察。相沿傳習。其害有不可勝言者。故特拈出。以辨千載之誤。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55&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0:22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邪在太陽。以浮緊為寒。浮緩為風。在陽明則緊為在裡。浮為在表。脈浮而緊者。言浮而且緊也。


謂邪雖在經。大半已入於裡也。


邪入於裡。必發潮熱。其發作有時者。陽明氣旺於申酉。故日晡時潮熱也。


潮熱則已成可下之證矣。


但脈尚兼浮。則為表邪未盡。猶未可下也。


若但浮者。風邪未全入裡。其在經之邪未解。必盜汗出也。


陽明本多汗多眠。故有盜汗。然不必陽明始有盜汗。如太陽上編脈浮而動數。因自汗出之中風。即有盜汗。蓋由目瞑則衛氣內入。皮膚不闔。則盜汗出矣。


此示人當以脈症辨認表裡。未可因潮熱而輕用下法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56&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0:22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但頭眩者。熱在上也。


不惡寒。即陽明篇首所謂不惡寒反發熱之義也。


能食。陽明中風也。


咳者。熱在上焦而肺氣受傷也。


中風之陽邪壅於上焦。故咽門必痛也。


若不咳者。上焦之邪熱不甚。故咽亦不痛。此條純是熱邪。當與陽明中寒之不咳不嘔。手足不厥。頭不痛一條。兩相對待。蓋示人以風寒之辨也。


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則衄。


脈浮發熱。邪在表也。


口乾鼻燥。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 中。下循鼻外。上入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循喉嚨。入缺盆。


熱論云。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干不得臥也。


能食者。陽明中風。熱邪能殺穀也。


陽明郁甚。不得汗泄。逼血妄行而出於上焦清竅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57&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0:23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此必衄。


口燥者。熱在上也。


但欲漱水不欲咽者。邪熱未入於胃也。


若熱邪入胃。則必渴欲飲水。今但漱而不欲咽。


是邪未入裡。陽邪獨盛於上。故迫血妄行而上溢。所以必衄也。


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承上文言不但口燥。若口乾舌燥。且渴欲飲水者。方是邪熱歸胃。胃中熱燥而津液枯涸也。


當清胃熱而滋養其津液。故以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脈浮發熱。太陽表邪猶未解也。


渴欲飲水。當屬胃熱。若渴欲飲水而小便不利者。仍是足太陽膀胱之裡證。


非胃中熱燥也。


蓋膀胱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太陽熱邪歸腑。則熱聚膀胱。氣化失常。下焦之氣液不得上騰。


故渴欲飲水。下焦之地氣既不得升。則上焦之肺氣不降。是無高源之水矣。


水熱穴論云。腎為本而肺為末。膀胱者。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58&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0:23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腎之腑也。


本末不相通。故渴而小便不利也。


若邪氣止在太陽一經而內犯膀胱者。仲景必以五苓散治之矣。


若太陽上編之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又如太陽中篇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又如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皆以五苓散主之。此條因是太陽陽明兼證。


且陽明乃兩陽合明。


至陽之腑。又中風而非中寒。故不宜用桂。但以豬苓湯滲泄膀胱之熱邪。使陰陽升降。氣液通行。邪可分消矣。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59&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0:23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豬苓湯方


豬苓(去皮) 茯苓 阿膠 滑石(嫩者研細) 澤瀉(以上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下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豬苓及茯苓澤瀉。義見五苓散論中。滑石者。十劑中之通劑也。


李時珍曰。滑石利竅。不獨小便也。


上能利毛腠之竅。下能利精溺之竅。蓋甘淡之味。先入於胃。滲走經絡。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肺為水之上源。


下通膀胱。津液藏焉。氣化則出。故滑石上能發表。下利小便。為蕩熱燥濕之劑。阿膠乃濟水之伏流。陰水也。


能清肺益陰。用此水以攪濁水則清。蓋濟水質清而性重。其性趨下故也。


成氏謂阿膠之滑以利水道。不知何所考據。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60&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0:24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


陽明病。法當多汗。若汗出多。則胃中之津液已外泄矣。


其渴固所宜然。且又無小便不利之證。故不可與豬苓湯。何也。


以汗出既多。則胃中之津液枯燥。若更與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是又下竭其津液矣。


焉得不為脾約乎。


當滋其津液。渴自止矣。


病患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


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此亦太陽入陽明之辨證法也。


言病患煩熱。至汗出而後解者。又或如瘧狀。必至日晡時發熱者。即潮熱也。


如此。


則邪氣已屬陽明矣。


然表裡之分。當以脈辨之。若按其脈而實大有力者。為邪在陽明之裡而胃實。宜攻下之。


若脈浮虛者。即浮緩之義。為風邪猶在太陽之表而未解。宜汗解之。謂之浮虛者。言浮脈按之本空。非虛弱之虛也。


若虛弱則不宜於發汗矣。


宜詳審之。脈實者下之。以其胃熱。故宜與大承氣湯。浮虛者汗之。以其風邪未解。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61&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0:24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故宜與桂枝湯。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乾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發熱。身重。若發汗則燥。心憒憒。反譫語。


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 。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


脈浮為邪在陽明之經。緊則入於裡矣。


解見上文第十三條。胃開竅於口。咽則胃之門戶也。


邪熱在胃。故咽燥口苦而腹滿也。


喘者。腹滿而脹。氣不得息。非肺家之痰喘。即陰陽應象論所謂身熱喘粗也。


發熱汗出。陽明表證也。


不惡寒反惡熱。邪入陽明之本症也。


腹滿身重。本屬太陰。經云。脾胃以膜相連。邪熱在胃。陽明胃腑受病。則太陰脾土亦病。故身重也。


表裡皆有邪。若治其表。而以辛溫發汗。則亡津液而胃中熱燥。必使心神憒憒。反增譫語。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62&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0:50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若以燒針取汗。則陽邪受火。愈增煽動。故心神為之怵惕驚恐。陽盛而煩。陰虛而躁。故不得眠也。


若下之。則表邪未解。裡邪未實。徒傷胃氣。曰胃中空虛者。非謂胃中之水穀盡出。乃胃中之陽氣空虛也。


正氣虛而客邪動於膈間。


故心中懊 。懊 者。若有所憂悶悔恨然也。


但言舌上苔而不言其色與狀者。以意揆之。當是邪初入裡。胃邪未實。


其色猶未至於黃黑焦紫。必是白中微黃耳。邪氣初入。既不可汗下。而燒針又非陽邪所宜。邪在膈間。治無他法。


不得已而用高者越之之法。故以梔子豉湯主之。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 。飢不欲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雖誤下之。而外仍有熱。是邪氣猶在外也。


四肢為諸陽之本。而稟氣於胃。誤下之而手足尚溫。是胃氣未傷而邪未入陰也。


不結胸。邪未盡陷也。


心中懊 。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熱客胸中。虛邪攪擾於膈間也。


頭為諸陽之會。陽邪鬱蒸於上。陰陽之脈絡不得相輸。故但頭汗出而身無汗。所謂劑頸而還也。


當用梔子豉湯以吐胸中之邪。


吐則並可得汗而解外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63&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0:50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口苦咽乾。腹滿微喘。即上文咽燥口苦。腹滿而喘也。


脈浮而緊。亦與上條同義。上文發熱汗出。不惡寒而反惡熱。


邪入陽明已深。以其經邪未解。故不可下。此條尚發熱惡寒。則知太陽之經邪亦未解也。


庸可下乎。若早下之。則胃氣空虛。表邪陷入而腹更滿。陽氣虛損。三焦不運。氣化不行。津液不流而小便難矣。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


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余證者。與麻黃湯。


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64&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0:51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脈弦。少陽風木之邪也。


浮為風邪在表。大則陽明熱邪在裡矣。


腹滿。陽明裡證也。


腹都滿。言遍腹皆滿也。


滿甚而氣不得通。故短氣也。


脅下及心痛。即少陽篇所謂胸脅滿痛也。


少陽之脈合缺盆。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故脅下及心胸間皆痛也。


久按之氣不通者。言不按已自短氣。若久按之。則氣愈不通。蓋言其邪氣充斥也。


鼻干。陽明之脈絡於鼻也。


邪入陽明。法多汗。不得汗。則陽明之經邪。愈不得泄矣。


嗜臥。陽明裡邪也。


蓋邪在陽明之表。則不得臥。


邪在陽明之裡。則嗜臥也。


一身及面目悉黃。因不得汗泄。熱邪不能發越。而陽明瘀熱在裡故也。


小便難者。


邪熱閉塞。三焦不用。氣化不行也。


若小便利。則不能發黃矣。


潮熱。陽明裡實也。


時時噦者。邪熱傷胃。


胃氣不通。氣逆而作呃忒也。


耳前後腫。雖三陽之脈絡皆至耳。陽明之脈。已見前第十二條。然少陽之脈起於目銳 。上抵頭角。下耳後。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風熱上壅。故前後皆腫也。


刺之小瘥者。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65&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0:51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刺少陽陽明之絡。則熱邪暫泄。經氣稍通。故腫處小瘥也。


裡證如此深重。則外證亦可以已矣。


若外證猶未解者。是邪未盡入也。


病情至此。其脈當不浮矣。


既有外證未解。病過十日。而其脈續見浮者。則陽明裡邪。


有向外復出之機。重歸少陽之經。故與小柴胡湯和解之。以引出其半表半裡之邪。若脈但浮。浮為邪氣在表。


且從前諸余症悉無者。是邪盡還表。復出太陽營衛之間矣。


治之無難。一汗而愈矣。


故重與麻黃湯。然治中風而以麻黃湯者。以邪氣重大深入。致腹滿發黃。潮熱不得汗小便難之劇證。非復桂枝湯可啜粥汗解之症矣。


況陽明本應多汗。今不得汗而脈浮。故以麻黃湯發其汗。經所謂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若邪不復外出而鬱於裡。則大氣不得升降。津液不得流行。而三焦之氣化絕。故不尿。中氣閉塞而腹滿甚。胃陽敗絕而加噦者。


乃必死不治之證。故無治法也。


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66&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0:51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太陽陽明者。言病在太陽。無論中風傷寒。因誤治失治而傳入陽明。或已傳陽明而太陽證猶未罷者。若發汗。若下。


若利小便。亡津液而胃中乾燥。大便難者。遂為脾約也。


脾約以胃中之津液言。胃無津液。脾氣無以轉輸。


故如窮約而不能舒展也。


經脈別論云。飲入於胃。游溢津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陽明脈解云。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


蓋水穀入胃。脾主為胃行其津液。散精四布。以滋養灌溉夫一身內外者也。


若汗吐下及利其小便。竭其胃中之精液。使脾氣無精氣可散。絕上下之轉輸。而為屯膏之吝。故謂之約。所謂脾約者。非但下文浮澀相搏。方謂之脾約也。


歷來注家。但見此條中有其脾為約句。皆指以為脾約。其餘無此句者。遂不曉矣。


不知凡太陽陽明證。不論中風傷寒。因誤吐誤汗誤下。及利其小便。致胃中津枯而大便難者。


皆謂之脾約。非獨麻仁丸一條而已也。


故成注云。如論中之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67&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0:52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即是太陽陽明脾約病也。


觀此。則知正陽陽明乃熱邪宿垢實滿於胃。故曰胃實而有蕩滌之劑。太陽陽明因胃中津液枯燥。脾氣無精可散。腸胃枯澀。故曰脾約。所以僅有和胃潤燥之法。


義詳下文其脾為約句下辨誤中。此不多贅。但看胃實與脾約二義。一責之脾。一責之胃。命名立義。涇渭迥殊。寧可混為一例邪。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


其不下者。病患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


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


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緩浮弱。皆言脈之虛也。


寸為氣口。緩則胃氣虛。關主中州。浮則無力。乃脾土弱也。


尺為命門。弱則真陽衰矣。


皆誤下所致。乃下截醫下之之張本也。


發熱汗出復惡汗者。太陽中風之表證猶未除也。


不嘔則邪未入少陽。且胸為太陽之分。不嘔則邪不在胸。因邪陷入裡。故但心下痞也。


若此者。皆以表邪未解之時。為醫誤下之所致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68&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0:52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如其未經誤下者。必無邪陷之變。病患不惡寒而渴者。此太陽之邪轉屬陽明也。


若更小便數。則津液下滲。


故知大便必硬。然以小便數。又知其裡無大熱。不過因汗出小便數。以致津液枯燥而成脾約耳。裡無熱邪。


但有宿食。雖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


若渴欲飲水。乃胃中津液少。非胃熱也。


當少少與之。以潤其涸燥。


多則恐無熱以消之也。


但以法救之句。所包者廣。非一法也。


如壞病所謂隨證治之。以法治之之意也。


若不大便。則以小承氣湯和胃。若津液虛竭。則以白虎加人參湯救津液之類。皆救法也。


當因時制義可也。


渴用五苓散。曰宜而不曰主之者。謂可用則宜用也。


言假如既非陽明熱實之證。渴欲飲水而水不能止其渴。


非胃熱也。


如太陽上編大汗出。胃中乾。煩燥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之。胃和則愈矣。


若飲水不止。


當仍是太陽之邪內犯膀胱。下焦氣化不行。不能蒸騰其氣液。上升而為津唾。故渴也。


所以宜五苓散。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69&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0:52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復發汗。病已瘥。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


以亡津液。胃中乾燥。


故令大便硬。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言脾約本因津液枯竭。非熱邪燥結可比。未可輕下。更傷元氣也。


病在陽明。本自汗出。醫更重發其汗。


病雖已瘥。尚微覺煩悶。其語言神志。若有所不了了者。此內中大便必硬故也。


無他。皆以汗出過多。內無津液。


胃中乾燥。遂為脾約。故令大便硬也。


然且勿輕下。當問其小便每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僅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


何也。


今為小便較前日所行之數。已少其半。是下焦之氣。能蒸騰上行。津液當還入胃中。能自潤其枯燥。


故知不久必大便自出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70&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0:53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


若土瓜根及與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言陽明病已自汗出。若又發其汗。小便又自利者。此為滲泄之極。使胃中之津液內竭。然大便雖硬。其小便自利。則知裡無熱邪。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而不可得。宜用蜜煎法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潤導。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71&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0:53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蜜煎導法


白蜜七合。一味入銅銚中。微火煎老。試其冷則硬。勿令焦。入豬牙皂角末少許。熱時手捻作梃。令頭銳根凹。


長寸半者三枚。待冷硬。蘸油少許。納穀道中。其次以銳頭頂凹而入。三枚盡。以布著手指抵定。若即欲大便。勿輕去。


俟先入者已化。大便急甚。有旁流者出。方去手。隨大便出。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72&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0:53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豬膽導法


極大豬膽一枚。用蘆管長三寸余。通之。磨光一頭。以便插入穀道。用尖鋒刀刺開膽口。以管插入膽中。用線扎定管口。抹油。捻入穀道。插盡蘆管。外以布襯手。用力捻之。則膽汁盡入。方去之。少頃。大便即出。


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更莫復服。


此條雖無小便自利之津液下走。然汗多則津液之枯。一也。


故胃中燥。大便必硬而為脾約也。


至硬則譫語。


比前不同矣。


前大便雖硬。皆未譫語。此獨譫語者。以胃中少有熱邪。導法止入穀道。不由胃中而下。不能逐熱。


故以小承氣湯和之。所以一服譫語止。即禁止之曰更莫復服。蓋以些小實熱。不須峻下。故中病即止。恐復服則再傷津液。損壞元氣。所以叮嚀戒謹如此。


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73&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0:54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夫陽者。氣也。


汗者。營血中之陰液也。


陽氣鼓動。陰液外泄而為汗。陰液外泄。則陽氣隨之而散亡矣。


此言太陽受病之時。已多發其汗。若邪轉陽明。又重發其汗。發之不已。以致陽氣隨汗而喪亡。故曰亡其陽。神者。陽之靈也。


陽亡則神散而不守。陰者。胃中之津液也。


汗多則陰竭而胃燥。故譫語也。


脈者。氣之先。血之府也。


脈之動。


陽氣鼓之也。


陽亡陰竭。故脈短促而死也。


但言亡其陽而不及陰者。重陽氣也。


其獨重陽氣者。何也。


蓋無陽則陰無以生也。


若汗雖多而脈自和者。則真元未散。陽氣猶未亡也。


故曰不死。雖云不死。然亦危矣。


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此二條。總結上文汗下。及利小便。亡津液而致脾約之見證也。


浮為陽邪盛。芤為陰血虛。搏。聚也。


浮芤並見。


故曰浮芤相搏。陽邪盛則胃氣生熱。陰血虛則津液內竭。故其陽則絕。絕者。非斷絕敗絕之絕。言陽邪獨治。陰氣虛竭。陰陽不相為用。故陰陽阻絕而不相流通也。


即生氣通天論所謂陰陽離決。精氣乃絕之義也。


注家俱謂陽絕。乃無陽之互詞。恐失之矣。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麻仁丸主之。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74&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0:54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趺陽。足趺上動脈也。


又名衝陽。胃脈也。


浮為陽脈。趺陽浮。則陽邪入胃而胃中熱。故曰胃氣強。非胃陽之正氣強也。


澀為陰脈。趺陽澀。則津液熱燥而小便短數。故云小便數。非氣化行而津液多之頻數也。


浮澀兩相搏聚。則知胃氣熱而津液枯矣。


所以大便難而其脾為約也。


所謂脾約者。胃無津液。脾氣無精可散而窮約也。


脾既無精可散。胃終熱燥而大便難。故當以通腸潤燥為治。而以麻仁丸主之。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75&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1:20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麻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 杏仁(一升) 芍藥(半斤) 厚朴(一斤) 枳實(半斤) 大黃(一斤)


上六味。為末。煉蜜為丸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和為度。


麻仁味甘而潤。李時珍云。麻仁阿膠之屬。皆潤劑也。


杏仁苦辛油滑。皆潤燥之劑。芍藥酸收。所以益陰而斂津液也。


厚朴辛溫。下氣而寬中。枳實味苦。能破結利氣。大黃苦寒下泄。而能蕩除實熱。藥物雖峻。實和胃之法也。


觀蜜丸則其性滯緩。分服則力小而綿。飲服則又和之矣。


又云未效漸加。以和為度。則進步舒緩。此所以為和胃潤燥之劑歟。


辨誤 脾約一證。成注謂儉約之約。又為約束之約。內經曰。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是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


今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


致小便數。大便難。愚謂胃強脾弱之說。固屬誤謬。而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之論。尤背經旨。何也。


脾氣既弱。豈反能約束胃中之津液邪。況津液既不得四布。豈能但輸膀胱。太陰陽明論云。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


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以此推之。則胃中之津液。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76&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1:20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必待脾氣散精。而後津液通行。若云脾弱而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則可。若云胃強脾弱而約束津液則不可。


曾不知津液本在胃中。脾氣既弱。豈胃強而反自為約束乎。條辨亦云胃強則脾弱。脾弱則不能為胃行其津液以四布。使得偏滲膀胱而為小便數。致大便干而為胃實。猶反被胃家約束而受制。故曰脾約。方論雖與成氏無異。然偏滲膀胱之說。尤屬不經。不思經文本云脾氣散精。上歸於肺。然後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既云脾弱不能為胃行其津液以四布。又云使得偏滲膀胱而為小便數。然則偏滲之路。又何途之從。而能使小便數邪。尚論因反被胃家約束而受制之說。故設門人問云。以胃強脾弱。不能為胃行其津液。一如懦夫受悍妻之約束乎。喻氏答云。仲景但云胃強。未說脾弱。所謂胃強。正因脾之強而強。


蓋約者。省約也。


脾氣過強。將三五日所受之穀。省約為一二彈丸而出。是脾氣過燥。故令大腸之津液日漸干枯。所以大便為難也。


豈脾弱不能約束胃中之水。反能約束胃中之穀邪。若必傳會前人。而以脾約為脾弱。將指殺妻之吳起為懦夫乎。觀前人議論。大約雷同。而喻氏獨能立異。似乎識見不同。然其實皆非也。


其但云胃強。未說脾弱二句。最為精當。若云胃強。正因脾之強而強。遂云脾氣過強。又太過之詞也。


不知仲景但云胃氣強。亦未云脾氣過強。但云亡津液。胃中乾燥。亦未云脾氣過燥。凡此之類。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77&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1:22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悉非仲景之旨。皆過情之論也。


夫脾約原非脾弱。所以仲景不責之脾。但責之胃。故獨云趺陽脈浮而澀。


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即上文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之義也。


蓋趺陽。胃脈也。


所謂浮者。


非邪氣在表之浮也。


以趺陽之胗。但主胃氣。不主表邪故也。


所以浮則為胃中之陽邪有餘。芤則為胃中之陰液不足。浮芤之脈。並見於趺陽一部。使陰陽偏勝偏枯。


失亢害承制之道。所以胃氣生熱。故曰胃氣強。謂之強者。非胃陽之真氣強。乃熱邪在胃而強也。


澀則小便數者。


胃不能藏津。脾不得散精。胃中枯燥。水精不得四布。故不能下輸膀胱。故小便短促而頻數也。


數則胃中之津液愈竭而陰氣大虧。所以趺陽脈澀。然非因脈澀而致小便數也。


小便數則脈澀矣。


此仲景倒用之文。


後學惑焉。故不能解耳。惟不能解。所以止曉麻仁丸之一條。有其脾為約四字。便獨認為脾約。此外更不知有脾約矣。


不思仲景云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


以一句而總該太陽陽明一篇之義。其旨甚廣。豈獨指浮澀相搏之一證乎。若推脾約之義。胃氣非必真強。脾亦何弱有。但因汗吐下。及利小便之後。胃中枯燥。已無津液。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78&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1:22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脾雖不弱。有何精氣之可散。津液之可行。故困約而不能舒展其運用。猶巧婦不能作無米之炊耳。非脾病而不能為胃行其津液也。


以胃無津液可行。如窮約之狀耳。豈胃氣真強。脾氣真弱哉。是以太陽陽明篇首。即有太陽入陽明之文曰。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


此名陽明病也。


又云脈陽微而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而發其汗。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為陽絕於裡。亡津液。


大便因硬也。


又云。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又太陽病。


寸緩關浮尺弱。其不下者。病患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


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


又云其熱不潮者。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凡此諸證。皆亡津液而大便難。無大實熱之脾約證也。


所謂大便難。非不大便也。


蓋欲出而堅澀不得出也。


其他雖有不言亡津液而大便難者。亦皆論太陽邪入陽明之故。匯合而成太陽陽明篇也。


若但以麻仁丸一症為脾約。豈能盡合仲景通篇立名之義乎。至若太陽陽明之脾約。與少陽陽明之胃中燥煩實。大便難者。實為相近。蓋太陽以誤汗誤下。且利其小便。故令胃中乾燥空虛而邪氣入胃。雖無大熱實。而亦必以小承氣和之麻仁丸潤之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79&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1:23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少陽亦禁汗下。若妄汗下之。且利其小便。故令胃中燥煩實。大便難。亦是邪氣入胃。仲景不言治。而其法可類推矣。


奈何尚論必以為不可觸類而推。又設難以為熱邪必自太陽而陽明。陽明而少陽。必待日久而後津液受爍。大便方難。其邪在太陽。未入於胃。何得津液即便消耗。持論如此。是太少畢竟不相連屬。則太少兩經之合病並病何來。


太陽之邪未入胃。則太陽陽明之名義安在。若曰津液不當即耗。豈忘卻篇首之若汗若下若利小便之亡津液。胃中乾燥之語邪。又謂脾約之症。乃未感之先。其人素慣脾約。故邪未入胃而胃已先實。此論尤為背理。仲景為天下後世立法。安肯因平素燥結之人。遂立傷寒誤治之太陽陽明脾約一例邪。總因但曉浮澀相搏之一症為脾約。猶未協通篇立法之旨耳。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80&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1:27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邪在太陽之表。則脈有浮緩浮緊之分。病有風寒營衛之別。若陽明之經。已在肌肉之分。營衛之內。以胃腑為裡。


故前以能食不能食辨別風寒。此亦不以緊緩為辨。但見脈浮。則知初入之邪。猶在太陽。無汗而喘。則知與太陽中卷之首條無異矣。


故曰發汗則愈。宜麻黃湯。然此條脈證治法。皆寒傷營也。


若無陽明病三字。不幾列之太陽中篇。而仲景何故以陽明病冠之耶。蓋以太陽中篇之第一條曰。惡寒體痛。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其次條又曰。


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此條雖亦無汗而喘。然無惡風惡寒之證。即陽明所謂不惡寒反惡熱之意。


是以謂之陽明病也。


太陽病。項背強。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


此與前陽明中風第十二條反汗出惡風相對待。前為中風之邪初入陽明而設。此因傷寒邪氣初入陽明而設也。


義在陽明中風條下。然項背強。無汗惡風。皆太陽經寒傷營之本證也。


以才見一證。便是太陽寒邪已入陽明之經矣。


以邪氣初入陽明之一二。故以葛根湯主之。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81&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1:27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 桂枝(二兩) 芍藥(二兩後人誤入) 甘草(一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葛根湯。即麻黃東加入葛根也。


因項背強。無汗惡風。純是太陽傷寒表證。故仍以麻黃湯汗解其寒邪。然較之麻黃湯證不喘。故去杏仁。但以KT KT 為頸項俱病。項雖屬太陽。而頸已屬陽明。是以知太陽寒邪。已經透入陽明疆界。


故入葛根以解陽明初入之經邪也。


李時珍曰。本草十劑云。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蓋麻黃為肺經專藥。肺主皮毛。


故可以發太陽之汗。葛根乃陽明經藥。兼入脾經。脾主肌肉。故能解肌。二藥皆輕揚發散。而所入則迥然不同也。


(辨誤見前桂枝加葛根湯下)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症。不可攻之。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82&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1:27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嘔者。邪在胸膈。胸屬太陽。故傷寒首條云。太陽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若傷寒嘔多。


則太陽表證未罷。雖有陽明見證。未可輕下。下之必有變逆之患。故曰不可攻之。


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見證雖屬陽明。而心下尚硬滿。心下者。心之下。胃之上也。


邪未入胃。尚結於胸膈之間。即太陽結胸之類也。


雖屬陽明。猶未離乎太陽也。


故不可攻之。攻之則裡虛邪陷。隨其誤下之勢。利遂不止者。正氣不守。真元暴亡。


所以死也。


即太陽篇之結胸證。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其義一也。


若利止者。中氣足以自守。真元不致驟脫。


故邪去而能愈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83&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1:27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


汗出多者為太過。


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為陽絕於裡。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浮候為脈之陽。沉候為脈之陰。微則經邪衰而表氣虛。實則經邪盛而表氣實。陽明證本多汗。中風又汗自出。故浮候之陽脈既微。則邪氣已衰而汗出自少。少則津液不耗。正氣不虛。故為自和也。


若脈陽微。則表氣已虛。若汗出多者。必亡津液而虛正氣。故為太過。陽明證雖多汗。而傷寒亦可無汗。風邪盛者亦可發微汗。所以太陽陽明證中。


有項背強KT KT 。反汗出惡風者。用桂枝加葛根湯。無汗惡風者。以用麻黃之葛根湯主之。是皆發微似汗以解之也。


故陽脈實者。因發其微似汗而邪氣得解。足矣。


若令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凡此二太過者。皆足以泄衛陽而喪津液者也。


何也。


穀入於胃。胃中陽氣。蒸腐水穀。其精華之清氣。化而為營。行於脈中。變赤化血。所以滋養一身。穀之濁氣。降於下焦。下焦之真陽。蒸騰其濁中之清氣。是謂清陽之氣。直達皮膚而為衛氣。所以捍衛風寒。固密皮毛者也。


汗出則陽氣鼓動。陰液外泄。太過則胃中之陽氣孤絕。故曰陽絕於裡。陽亢而津液消亡。


使腸胃枯槁而大便因硬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84&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1:28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裡。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裡實。久則譫語。


四五日。邪氣入裡之時也。


在太陽則四五日。亦有表未解者。若脈沉則邪已內入而歸裡矣。


故喘滿也。


滿者。


邪入於胃也。


喘者。滿而氣促。非肺病也。


所謂滿則必喘也。


脈沉既為在裡。而反發其汗。是病在裡而反攻其表也。


表既無邪。發汗則徒使津液外越。胃中乾燥。遂成脾約。故大便難也。


妄發其汗。則表氣愈虛。津竭便難。則裡邪更實。所以久則譫語也。


譫語皆由胃實。仲景雖未立方。推其汗後津枯。表虛裡實。大約亦如下文小承氣和之而已。


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


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


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


調胃承氣湯主之。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85&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1:28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邪氣在表。至七日而六經已盡。至十三日而再經亦盡。故謂之過經。過經而譫語者。以邪入陽明之裡。胃中有實熱也。


故當以湯下之。曰湯而不曰承氣者。以上四句是起下文語。乃借客形主之詞。故在所忽也。


若小便利者。


其水穀自別。津液下滲。大便當硬矣。


而反下利。下利則脈不當調。今脈自調和者。非變症使然。知醫以丸藥誤下所致也。


以理推之。上截譫語而胃中有熱。故當以湯下之。此因小便利。則裡無大熱可知。大便雖硬。無熱不須峻下。當以調胃承氣湯和胃。令大便微溏。足矣。


不然。膽導蜜導法可耳。豈容以峻厲丸藥下之邪。故曰非其治也。


若不因誤下而自下利者。脈當微厥。微厥者。忽見微細也。


微厥則正氣虛衰。真陽欲亡。乃虛寒之脈證也。


今下利而脈反和者。此為內實。內實者。胃中本有實邪也。


然內實則脈象亦當實大。而脈反和者。何也。


蓋不下利之內實。


脈方實大。此以丸藥誤下。氣已下泄。故脈僅得調和而不能實大也。


內雖實而脈和。且小便自利。則裡無大熱。不須攻下。故以調胃承氣湯主之。調胃本云少少溫服。以平胃實。胃和則愈矣。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86&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1:28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邪在太陽。無論桂枝麻黃。皆取微似汗而已。凡吐下發汗。皆足以傷胃氣而損津液。令胃氣空虛。虛邪入胃。故微煩也。


微煩則裡無大熱。故小便頻數。數則津液又從下竭。而氣液不能上騰還胃。故大便因硬而成脾約也。


以汗吐下後。胃氣已虛。津液已竭。且無大熱。不必攻下。故與小承氣湯。令微溏以和之。則愈矣。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欲作穀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脈遲。中寒也。


食難用飽。飽則微煩者。胃寒不化。強飽則滿悶而煩也。


頭眩者。穀不腐化而濁氣鬱蒸也。


必小便難者。寒邪在裡。下焦無火。氣化不行也。


食既不化。小便又難。則水穀壅滯。所以欲作穀疸。謂之欲作。蓋將作未作之時也。


穀疸者。寒在中焦。胃不能化。脾不能運。穀食壅滯。中滿發黃也。


通評虛實論云。黃膽暴痛。五臟不平。


六腑閉塞之所生也。


此雖下之。腹滿如故。不為少減者。皆以脈遲而寒邪在裡。所以寒下無效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87&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1:29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陰陽應象論云。寒氣生濁。熱氣生清。又云。濁氣在上。則生 脹。若不溫中散寒。徒下無益也。


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 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


水穀不別故也。


若字不必作如字解。若中寒不能食者。言陽明若為寒邪所中而不能食者。即前不能食者為中寒之義也。


小便不利者。寒邪在裡。三焦之氣化不行也。


 然汗出。邪入陽明之本證也。


手足 然汗出。則又不同矣。


陽明脈解云。四肢者。諸陽之本也。


靈樞終始篇云。陽受氣於四末。太陰陽明論云。四肢皆稟氣於胃。如下文陽明脈遲。有潮熱而手足 然汗出者。為大便已硬。此胃氣實而手足 然汗出也。


此所謂手足 然汗出者。


以寒邪在胃。欲作固瘕。致四肢不能稟氣於胃。陽氣不達於四肢。衛氣不固。故手足亦 然而冷汗出也。


寒邪固結。中氣不行。所以欲作固瘕。固瘕者。寒聚腹堅。雖非石瘕腸覃。月令所謂水澤腹堅之意也。


初硬後溏者。胃未中寒之時。中州溫暖。尚能堅實。自中寒之後。胃寒無火化之功。三焦無氣化之用。水穀不分。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88&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1:29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胃氣不得堅實而溏也。


故又申明其旨曰。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辨誤 注家以前人堅固積聚為謬。而曰大便初硬後溏。因成瘕泄。瘕泄。即溏泄也。


久而不止。則為固瘕。愚以固瘕二字推之。其為堅凝固結之寒積可知。豈可但以溏泄久而不止為解。況初硬後溏。乃欲作固瘕之征。非謂已作固瘕。然後初硬後溏也。


觀欲作二字。及必字之義。皆逆料之詞。未可竟以為然也。


陽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然如有熱狀。奄然發狂。 然汗出而解者。


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並。脈緊則愈。


初者。陽明本經受病之初也。


欲食。非能食也。


仲景原云能食為中風。不能食為中寒。曰初欲食者。


謂陽明受病之初。寒邪在經。尚未深入。胃氣猶在。故欲食也。


胃無邪熱。小便當利。今小便不利。故曰反也。


寒邪固閉。三焦不運。氣化不行。故小便反不利也。


若陽明熱邪歸裡。大便當硬。今反自調。尤知無裡熱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89&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1:29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骨節疼者。在經之寒邪未解也。


翕翕如有熱狀。寒氣衰而陽欲復也。


奄然發狂。鬱伏之陽迅發。汗欲出而煩躁如狂也。


翕然有熱。奄然發狂。則陽回氣潤。陽蒸陰而為汗。故 然汗出而寒邪得解也。


水不勝。穀氣與汗俱並。


未詳其義。或曰水者。津液也。


穀氣者。胃氣也。


水不勝者。津液不足以作汗也。


脈緊則愈者。在太陽則緊為寒邪在表。在陽明則緊為裡氣充實。脈浮為邪氣在經。緊則浮去而裡氣充實也。


原其所以然之故。皆由寒邪鬱滯。無陽氣以蒸騰。則津液不得外達而為汗。故曰水不勝也。


胃陽之穀氣。既不能蒸津液而為汗。故穀氣與汗共並而不得發泄也。


素問評熱論云。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


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


汗者。精氣也。


以此推之。則人身之汗。皆生於胃中之穀氣。精者。津液之謂也。


穀生於精者。言津液乃穀氣所化也。


穀氣者。胃中之陽氣也。


陽氣勝。則能蒸津液而為汗。故為邪卻而精勝。若寒邪勝。陽氣不能蒸津液而為汗。故謂之水不勝也。


(穀氣說見太陽上編火劫第四條)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90&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1:30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


以其人本虛。故攻其熱必噦。


不能食。陽明中寒也。


攻其熱者。以寒藥治之也。


噦。呃逆也。


其所以然者。蓋以陽明中寒。胃中虛冷故也。


以其人平素胃氣本屬虛寒。而粗工淺智。妄擬為熱。而以寒下之藥攻之。致苦寒傷胃。令胃陽敗絕而成呃逆難治之證也。


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


言胃中虛冷而不能食者。胃脘之陽大衰。非但以寒攻熱而致噦也。


即以冷水飲之。則噦矣。


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四逆湯主之。


此與少陰厥陰裡寒外熱同義。若風脈浮而表熱。則浮脈必數。今表雖熱而脈遲。則知陰寒在裡。陰盛格陽於外而表熱也。


虛陽在外。故脈浮。陰寒在裡。故脈遲。所以下利清穀。此為真寒假熱。故以四逆湯祛除寒氣。


恢復真陽也。


若以為表邪而汗之。則殆矣。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91&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1:30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陽明本經受病。固當自汗出。即從太陽轉入陽明者。亦當 然汗出矣。


此以無汗。故曰反也。


其所以無汗者。


寒在陽明之經也。


小便利者。裡無熱邪也。


二三日嘔而咳。則知無汗在二三日之前矣。


二三日前。即稱陽明病。


尤知其為陽明本經自入之邪。非太陽傳經之邪矣。


然邪由營衛而入。必假道於太陽而入。所以無汗也。


一日無汗而小便利。至二三日嘔咳手足厥者。寒邪入裡也。


嘔者。寒邪深入而犯胃也。


咳者。有聲無痰之稱。陰盛迫陽於上。


肺氣上逆而咳也。


四肢為諸陽之本。太陰陽明論云。四肢皆稟氣於胃。寒邪入胃。則陽氣不充於四肢。致陰陽不相順接而厥也。


嘔咳而厥。則陰邪縱肆。格陽於上。故虛火上浮而必苦頭痛也。


若不嘔不咳不厥。則無陰盛格陽之病。故頭亦不痛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92&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1:30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辨誤 此條與陽明中風之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之條。一寒一熱。


恰相對待。蓋示人以辨證之法也。


奈何注家以為無汗嘔咳。手足厥者。得之寒因而邪熱深也。


不知厥陰條內之厥者必熱。前熱者後必厥。因是陰陽相半之經。故有厥深熱亦深。厥微熱亦微之論。所以又云反發其汗者。


必有口傷爛赤之患。此條雖屬陽明。實陽明中寒之證。並無熱邪在裡。豈可亦作此論。且又云若不咳不嘔不厥而小便利者。邪熱必順水道而出。竊恐既有邪熱在裡。小便未必順利。即使能利。邪熱亦未必肯從小便而出。


若曰不從汗少。偏從水道而出。吾不信也。


成氏以傷寒寒邪內攻立論。方氏以寒勝為解。當亦不甚相遠也。


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邪在陽明。於法當多自汗。今反無汗。而身如蟲行皮中狀者。皆由寒邪鬱於肌腠之間。不得發泄故也。


此無他。不過因元氣素虛。無陽氣以鼓泄其陰液以為汗。使邪氣欲出而不得之所致也。


食穀欲嘔者。屬陽明也。


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此所以辨太陽陽明之疑似也。


食穀欲嘔。似乎陽明中寒之不能食。故曰屬陽明也。


胃寒不納。故以吳茱萸湯溫胃。若得湯反劇者。非胃寒也。


仍是太陽之表邪在胸而嘔。猶未入胃。故為屬上焦也。


婁氏謂得湯反劇者。


火也。


當用生薑黃連治之。其意因得熱反劇。故以苦寒為治。而加生薑止嘔。不知仍是太陽嘔逆。尚屬表邪。仲景雖未立方。若發熱無汗。尚未發表。外邪將次入胃而嘔者。邪猶在胸。當以梔子豉湯涌之。庶幾近似。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93&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1:32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洗) 人參(三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吳茱萸一升。當是一合。即今之二勺半。人參三兩。當是一兩。即宋之二錢七分。生薑六兩。當是二兩。


即宋之五錢余。大棗當是四五枚。水七升。亦當是三升。觀小承氣湯止用水四升。調胃承氣只用水三升。


此方以辛熱補劑。而用之於表裡疑似之間。豈反過之。大約出之後人之手。非仲景本來升合分兩。學人當因時酌用。銖兩升合法見卷首。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


手足 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


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


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94&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1:32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脈遲。陽明中寒之脈也。


表邪未解。當惡寒而無汗。今雖汗出而不惡寒者。是邪氣已入陽明之裡。然終是脈遲。


為陰寒邪氣。脾胃以膜相連。故有其身必重。短氣腹滿之太陰兼症也。


邪實中焦。所以腹滿身重。滿則胃中填脹。


故短氣而喘也。


既汗出不惡寒而又潮熱。乃外證欲解。邪已入胃。可以攻裡之候也。


然四肢皆稟氣於胃。胃氣實則手足 然汗出。此為大便已硬。然後可以大承氣湯主之。若其人汗多微發熱而惡寒者。則又不然。汗多則知邪氣已在陽明。發微熱惡寒。則又知太陽之表症未罷。故曰外未解也。


凡邪實於胃。至申酉陽明氣旺之時。必發潮熱。


若其熱不潮。則陽明裡邪未實。大便猶未硬也。


故未可與承氣湯。然雖未可下。若腹大滿不通者。不得已而欲下之。可與小承氣湯。微和其胃氣。勿令大泄下。何也。


終以脈遲之故。胃中無大實熱。所以不可大下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95&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1:32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 厚朴(四兩炙去皮) 枳實(五枚)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一兩沸。


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熱邪歸胃。邪氣依附於宿食粕滓而鬱蒸煎迫。致胃中之津液枯竭。故發潮熱而大便硬也。


若不以大承氣湯下之。必致熱邪敗胃。譫語狂亂。循衣摸床等變而至不救。故必鹹寒苦泄之藥。逐使下出。則熱邪隨宿垢而泄。猶釜底抽薪。薪去則火亦隨薪而出矣。


然非必宿垢滿實而泄之也。


胃中之熱邪盛者。亦在所必用。古人所謂用之以逐熱邪。非下糟粕也。


其制以苦寒下泄之大黃為君。鹹寒軟堅下走之芒硝為臣。又以辛溫下氣之厚朴為佐。破氣泄滿之枳實為使。而後可以攻堅瀉熱也。


若脈弱氣餒。熱邪不甚者。未可輕用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96&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1:33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辨誤 成氏謂承。順也。


邪氣入胃。胃氣鬱滯。糟粕秘結。壅而為實。是正氣不得舒順也。


以湯蕩滌。


使塞者利而閉者通。正氣得以舒順。故曰承氣也。


愚謂此解猶未足以發仲景立方之義。謂之承氣者。蓋承其邪盛氣實。而以鹹寒苦泄。蕩滌攻下之也。


但熱實氣盛者可用。無實熱而正氣虛餒者。不可攻也。


若胃氣已敗。


正氣將絕。雖力攻之。亦不得下矣。


此無氣可承之故也。


即內經亢則害。承乃制之義。謂熱邪亢害。而以鹹寒苦泄承制之。非舒順其正氣之謂也。


觀太陽陽明脾約之治。以無大實熱。但胃中津液枯燥。故僅以小承氣及麻仁丸和潤其胃燥。不令大泄下。則曉然矣。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97&fromuid=77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2-14 11:33

太陽陽明證治第十一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既名之曰小當是二兩漢之二兩即宋之五錢外分二次服耳) 厚朴(二兩當是一兩) 枳實(三枚)


以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分溫二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小承氣者。即大承氣而小其制也。


大邪大熱之實於胃者。以大承氣湯下之。邪熱輕者。及無大熱。但胃中津液乾燥而大便難者。以小承氣微利之。以和其胃氣。胃和則止。非大攻大下之 劑也。


以無大堅實。故於大承氣中去芒硝。又以邪氣未大結滿。故減厚朴枳實也。


創法立方。惟量其緩急輕重而增損之。使無太過不及。適中病情已耳。若不量虛實。不揆輕重。不及則不能祛除邪氣。太過則大傷元氣矣。


臨證審之。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98&fromuid=77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