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龍訣2】
﹙拾壹﹚龍之剝換
剝換者,脫卸、變化也。龍之形體,自老變嫩,自粗變細,自凶變吉,皆造化之妙。
楊公云:「一剝一換,天生細從。大剝小,真奇異。」剝換,如換好衣裳,如蠶退殼、蛾脫筐。
廖氏云:「脫卻剝換,粗變細,凶星變吉氣。」
卜氏云:「星以剝換為貴。」是皆謂龍貴于有剝換也。
且如金星發祖,傳出水星,水星又傳木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之類,迢迢生峰,節節合格,是為富貴之地。
若遇相剋,貴有救星,如金星行龍,木星作穴,金剋木本凶,左右得火星以制之,或得水星以助之,亦為吉也。以類而推,萬不失一。
〈九星變篇〉云:「凡觀一星便觀變,識得變星知近遠。遠從貪狼至破軍,換盡龍樓生寶殿。一傳一換形不同,豈可盡語顧祖宗。君如識得變星法,千里百里尋來龍。」
然九星之變,只取貪狼、巨門、武曲、左輔、右弼五者為吉,謂其體勢端正,頭面光彩,尖則清秀,圓則肥滿,方則平正,故吉。
而文曲、廉貞、祿存、破軍四者為凶。
以其體勢欹斜,頭面臃腫,峻嶒竄險,惡石巉嚴故爾。此五星九星剝變吉凶之大概也。
凡遠祖高峰是凶星,發龍卻跌斷過脈,退皮換骨,變出吉星作少祖山,而結穴者,亦為美地。
若後龍節節是吉星,中間一、二節吉凶不明者,只小凶而已。
若遠祖是吉星,而剝出凶星作少祖山結穴者,乃凶地,不可下也。後龍節節是凶星,只退換入首一、二節是吉星結穴而葬者,亦得一代、二代發福,駁到凶星即主禍敗,後龍節節是吉星,只入首結穴一節是凶星,若穴情好,初代雖見退敗,至二、三代剝到吉處,卻又發福久遠矣。
此以制換星體吉凶觀前後節數,占年代,驗禍福之大概也。
若其起祖迨迨行至,入穴全無跌斷過峽,則是無變化,必不融結。
〈發揮〉云:「龍無傳變穿落,則無造化。不經退卸,則無秀氣。雖有奔走之勢,擺摺之形,亦為偽龍。多是奴從之山,不必尋穴。縱有形穴龍虎案對明堂諸般合法,奈何龍無剝變,無脫卸,氣不清,脈不真,徒有殺氣凶惡,乃花假之地。」故凡尋龍見無過峽剝變,乃殺氣未除,決無融結造化,屬草寇滅族之大凶地,不必追尋矣。
(拾貳)龍之過峽
徐氏曰:「相地之法,固妙于觀龍。觀龍之術,尤切于審峽」。
峽者,龍之真情發現處也。
兩山交接相夾,脈從其間經過,稱為“過峽”。
尋龍觀星﹙山形﹚後,察明過峽之結咽束氣作用,宛如臍帶,乃知為穴場之所賴,以從母山吸收營養。
亦知穴場之土質與過峽處之土質定當相同。
故知「未有龍真而無美峽,未有峽美而不結吉地。」審峽之美惡,則龍脈之吉凶,融結真偽,皆可預知,真地理家不刊之秘訣也。
蓋龍行延長,必須多有跌斷過峽,則氣脈方真,脫卸方淨,力量方全。
《葬經》云:「一斷二斷斷了斷,鶴膝蜂腰真吉地。」
又云:「十條九條亂了亂,若是真龍斷了斷。」
卜氏云:「一起一伏斷了斷,到頭定有奇蹤。」皆謂真龍之過峽多也。
然峽亦有吉有凶,尤當細察。
過峽之脈,欲其委蛇嫩巧,活動悠揚。
如梭帶絲,如鍼帶線,如蜘蛛過水,如躍魚上灘,如馬跡渡河,如藕斷絲連,如草蛇灰線之類為美。
又須有送有迎,有扛有夾,護衛周密,分水明白,不被風吹水劫為吉。
楊公云:「一傳一換尋斷處,斷處兩邊生擁護。」
廖氏云:「蜂腰鶴膝最為奇,大忌被風吹。」
范越鳳云:「度峽斷跌,切忌水劫。」
祝觀物公〈八段錦〉云:「龍過脈,認蹤由,高低脊脈莫模糊。最要兩邊生護轉,卻愁一水過橫流。」
《龍經》云:「莫令凹缺被風吹,切忌溜牙遭水劫。」是也。
蓋龍之過峽處,其氣束聚,最怕風吹水劫。
故必有護峽之山,八字之水,乃以為真。
護峽山,又喜合形像。
廖氏云:「兩邊遮護喜成形。」是也。
或如日月旗鼓,天馬貴人,金箱玉印、垂纓串珠、龜蛇、獅象、劍笏、戈矛等形者,貴格也。
前去必結貴地。或如倉庫、廚櫃、谷堆、爛錢、辮錢、攤衣、寶庫、銀瓶、盞筋、倒罍、金鐏等形者,富格也,前去必結富地。
然亦不必過泥形狀,但以遮護周密,夾從有情為吉。
若是真龍過峽度脈,自有兩邊護照之山,遠來相應。
經云:「天弧天角龍欲度。」者是也。
其有峽不全美,而左邊不足,則穴之左亦有虧。
峽之右有所缺,則穴之右亦不周。
及有峽中定穴高下左右並向首之說,皆天造地設自然之應也。
峽正出,則穴亦正。
左出,則穴居左。
右出,則穴居右。
又有正出而斜過者,則穴亦正出而斜倒。
有側出而正過者,則穴亦側身而正倒,透頂出脈者,則穴居腳下。
腳下出脈者,則穴居頂上。
峽中左砂短,則穴前左砂必先到。
峽中右砂短,則穴前右砂必先到。
池湖過峽。
前逢池住。
乾撣過峽,逢乾撣住。
石脈過峽,逢右曜住。
旗鼓過峽,旗鼓住。
龜蛇峽見,龜蛇住。
子午卯酉出脈,必作子午卯酉向。
乾坤艮巽出脈,必作乾坤艮巽向,不離四字之中。
餘皆以例推。
且其為格,有陽過、有陰過、有平地過、有穿田過、有池湖過、有草坪過、有半嶺過、有高山過、有正過、斜過、明過、偷過、長過、短過、硬過、直過、大過、小過、遠過、闊過,又有雙脈過、渡水石梁過。
及張子微〈峽訣〉中有所謂粧台峽,台星峽、幢節峽、華蓋峽、天池峽、平田穿珠峽、金箱玉印峽、雙溪峽、寶劍峽、雙龍峽、禁衛峽、圭璧峽、牛眠峽、石洞峽、驚蛇峽、亂茅峽、立魚峽、貫魚峽、柳葉峽、重尸峽凡廿格。
蔡西山之〈峽訣〉有所謂雙魚峽、垂珠峽、蓮花心峽、迎送峽、井欄峽、方勝峽、飛絲峽、三台飛電峽、金魚佩峽、流星峽、釵服峽、玉帶峽、方城峽、玉池峽,除刪正外,凡五十九格。又有陽星九峽、陰星八峽、及三十六峽、七十二峽、陰陽台伏之說,高齊雲,低印水等像,不可盡舉。
大概龍之過峽、惟欲其脈之中出,勢之飛揚,形之活動,星之秀異,護從周密,分水仱俐,迎送均勻,扛夾照應。高過而不悍硬,低過而無傷殘。
長過而不受風吹,短過而脈不粗腫,闊過而不懶散,直過而不死硬,遠過而有包藏,穿田而無水劫,渡水而有石梁,斯為美矣。
若或奇巧異帶,有池湖雪泉怪石之類尤貴,其或龍雖可觀,而過峽不美,或空缺凹風,懶散死直,偏旁過脈,水劫傷殘,太長而無鶴膝蜂腰,太闊而無草蛇灰線,渡水而無石梁,穿田而無正脈,過阪而無蛛絲馬跡,及其兩旁無迎送,無扛夾,或雖有護而低下,又脈有夾而遠不及峽,前去必無融結,多有偽穴,切不可下。
又有一等凶龍,迢迢而來,更不跌斷,全無過峽,直至穴場,雖有屈曲奔走之勢,然無峽則無脫卸,殺氣未除,不知者貪其氣勢之雄,星峰之美,而即下之,必主凶禍,惡逆。
若抽脈落下平地,脫盡殺氣,變換而作穴者,不以此論。
然平地亦有平地峽,與山峽無異,只看水分為準。若平洋無峽,亦非真龍也。
故審峽之訣,為地學關鍵,尋龍捷徑。
知此則龍亦易辨,穴亦易求,美惡吉凶,胚胎在此,此而得訣,則相地之能事畢矣。
徐氏曰:「尋龍妙訣不難知,但向峽中究隱微,師若肯傳袖裏訣,傾襄倒筐泄天機。」可明一切矣。
(陽峽)為凹中出脈,或凹腦垣中出脈。
(陰峽)其脈自頂有脊而出或起突。
(曲峽)其脈屈曲活動,如生蛇渡水,至貴,小者尤佳。
(高峽)山大而斷處未至平地也。多是人行之嶺,凡高過之峽,要護山周密。
(長峽)太長則易受風,宜遮護周密,又忌直長,若長而直,則為死脈,不吉。
(遠峽)大龍峽,亦有數十里坦過者,或數里塌過,亦曰遠峽,要兩邊迎送護應,此龍去甚遠,小龍無此峽。
(直峽)過峽之脈,要曲不宜直,直為死脈,中間有泡者,雖直亦吉。
(短峽)短峽雖不受風,亦要斷跌明白,若模糊,則非峽矣。
(關峽)氣散不聚,要中間有草蛇灰線微高之脊則美,兩邊名氈褥,亦謂之霞帔峽,主大富貴。
(穿田峽)要兩邊皆低,中夾過脈之田獨高,則分水明白,謂之青苗中過骨,此峽最吉。
(渡水峽)渡水峽,要水中有石梁,謂之崩洪脈。
《葬書》云:「脈界水即止。」此謂渡水,何也?
蓋水不界石脈,而界土脈。
邵子曰:「水即人之血,石即人身之骨,土即人身之肉,故血形于肉,不行于骨,血以資肉,肉以養骨而成身,惟氣則無往而不通者也。」
其峽圖各格,皆以脈言之也,而其脈又須有蜂腰、鶴膝之形為美。
末一格石脈,則術家所謂「崩洪十格」,俱具圖于文後。
(一)蜂腰,(二)鶴膝,(三)之字崩洪,(四)摸石崩洪,(五)也字崩洪,(六)節目崩洪,(七)川字崩洪,(八)馬跡崩洪,(九)十字崩洪,(十)螺蚌崩洪,(十一)交角崩洪。
(蜂腰鶴膝)凡龍脈束聚而成蜂腰鶴膝之形,其處氣旺結穴必近。
楊公云:「蜂腰、鶴膝,龍欲成。」是也。
故凡見此形,則知龍將結作,可以求索穴場矣。
(十大崩洪脈)上十大崩洪,乃石梁渡脈過水,其形有此十格,然亦難以此盡其形,舉此為式,觸類而通可也,蓋崩洪者,朋山共水之義也。
廖氏云:「朋山共水難尋脈,石上留真跡,喚作崩洪有十名,官貴此中生。」是也。
其說出於楊公〈三十六脈歌〉云:「崩洪之脈幾多般,朋山共水實堪安。氣逢水界誰能別,真龍偏向此中蟠。有人會得崩洪脈,腰懸金印入朝堂。」
其本旨只謂石脈之過水耳,後人因「真龍脈向此中蟠」之句,遂誤謂脈中有穴,殊為可笑。
矧此崩洪名目,以吾儒循脈求義論之,亦當在擯斥之例。
何也?
山傾日崩,水潰日洪,乃惡名也。
而術家反為龍脈之美稱,未免不類。
張子微謂此乃術家以此暗藏機倖,以証龍脈之渡水云耳。
按十大崩洪,李淳風〈小卷〉中無十字、斷續二名,而有筋血、交劍,與楊公小異。
以上所論過峽之脈,復有護峽之山,圖具于文後。
護峽山格 迎送之脈,離山而出,兩臂有護從之山,謂之送脈,出身亦日送峽脈,起頂而上,兩臂有運轉之山,謂之“迎脈過峽”,亦日“迎峽”。
上之迎送峽,有單迎單送者,有雙迎雙送者,因迎送多者故日雙。
雙迎雙送,愈多愈妙。
大龍過峽,迎送有至數十里遠者,皆貴格也。
有有送無迎者。
有有迎無送者。
有交互迎送者。
若有所密護,使脈不受風吹,亦貴。
應宜斟酌情況,不必拘泥!
若迎送峽,其迎龍之枝,雖是逆轉迎峽,然不可認為逆龍。蓋逆龍枝腳一一望後而正身前去,挺龍獨出,故日逆龍。
此則惟是枝腳逆轉,一二山顧峽,其正龍則自向前順去,隨身枝腳尤多且長也。
胡直云:「一種逆龍是迎接,反手雙雙開兩脅,接取龍來好處傳,此是龍生好枝葉,逆龍雖逆亦無害,一種交加是護峽,此等皆為富貴龍,左右均平龍在中。」即是此義也。
凡脈扛夾從中過兩旁客山,或本山特起高卓相應者,謂之扛外山,隔山遠來護峽,而相夾映者謂之夾。
凡扛夾之山,最喜成形。
如前所謂太陰、太陽、金箱、玉印、龜蛇、旗鼓之類。
左右俱有,極長。
若左右兩峰高聳特立,又名曰天弧、天角。
經云:「天弧、天角,龍欲渡。」
過峽凶者,則陰陽二宅凶禍連連,有訣云:「辛戌壬亥亥壬加,癸丑艮寅怕虎牙,甲卯卯乙休相見,辰巽巽巳莫相逢,丙午丙丁雙煞曜,未坤申庚亂如麻,酉辛雙峽不宜過,此是來煞定無差。」
以上為扛峽之大概情形。
蓋山形之微妙無窮,龍脈之變化不一。
可以理推,難以形定,固有似吉而凶,似凶而吉者,有半吉半凶,及可吉可凶者。
有先吉後凶,有先凶後吉者。
毫釐之間,禍福所係。
豈按圖索驥者可窺測哉,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拾參)龍之枝腳橈棹
徐氏曰:「龍有貴賤美惡之不同,觀其枝腳橈掉而可見。」蓋枝腳橈棹,龍之分氣也,其形體各以類從,故龍之長遠者,其枝腳橈棹亦長遠,龍之短小者,其枝腳橈棹亦短小。
龍之吉者,其發為枝腳亦起星辰帶貴氣。
龍之凶者,其見于枝腳,亦必惡陋類凶形。
是龍氣吉凶不同,故表露發洩于枝腳橈棹間,美惡情狀,亦自不可掩耳。
姑就易見者論之,如枝腳之山,廣袤起伏,蓋衍擁從,或如倉如庫,或如劍如印,或如旗如鼓,或成天乙、太乙,而峙立兩邊,或成御屏展帳,而蓋樂于後,或帶金箱玉印,或帶簡笏牙刀,或成天關地軸,或如武將文官,或類天馬貴人,或龜蛇獅象,或如玉帶金章,或如玎璫珂珮,或拔若文華,或連如串珠,或圓如覆釜頓鎧,或方若列屏、貯櫃,或森若排衙唱喏,或擁如隊仗儀從,或濟濟如子孫丁壯之繁,或簇簇如奴僕畜養之眾,雲從霧集,侍衛森嚴,護定我身,不敢他往,此皆吉氣之發見者也。﹙橈為曲木,為削弱、吹散之義。棹同櫂,船槳也。﹚
《明山寶鑑》云:「天乙太乙者,富貴之本原;天祿天馬者,富貴之任用;文官武庫者,富貴之應驗;左輔右弼者,富貴之維持;男倉女庫者,富貴之設施。」
廖氏云:「惟有本身枝腳重,隊仗真得用。」大凡好砂列于前者是客山,眾人所共。
其在本身枝腳者,乃自家之物,一己之受用親切者也。
故傅伯通云:「不貴其見,而貴其不見。」
廖氏云:「誰知不見乃好奇,福應沒差移。」﹙《明山寶鑑》﹚
其或龍無枝腳橈棹者,謂之奴。
雖有枝腳不踴躍拔卓者,謂之弱,散漫委靡而無收拾者,謂之虛。
反背無情而不顧本身者,謂之逆。
凶惡尖利而反射本身者,謂之殺。
拖拽太重而奔走東西者,謂之劫。
及有枝腳不均,或邊有邊無,邊長邊短,邊順邊逆,邊美邊惡,各種之病。
又或兩旁垂落,如拋槍插竹,臥尸提籮。
如繩如刀。
如斬斷指頭,如茅葉之亂,死蛇之靡,灰囊投算,鵝頭鴨頸,種種不吉之形,皆凶氣之發見者也。
似此龍神縱有形穴,皆為不吉。
若誤下之,主長病癆瘵﹙肺病﹚而枉死。
少丁或瘟惶炎火,而莫可援救。
或官訟連年,而田產退盡。
或淫亂風聲,而敗壞人倫,亦各以其類而應也。
故橈棹枝腳為龍身發泄吉凶之驗,可不信夫。
龍之枝腳橈棹圖例,請見文後之圖集。
(一)龍身枝腳橈棹,雖長短不對股,而交互停均,脈卻穿心,名日“芍藥格”,亦算貴龍。
(二)一邊有枝腳而長,一邊微有枝腳之狀,名日“楊柳枝”,可以審擇而使用。
(三)龍身枝腳不對節,而左右交互停均,名日“蒹葭葉”,但最要星辰得位,可以審擇而取用。
(四)龍之一邊有枝腳,一邊全無枝腳,乃是「奴龍不結地」,不可取用。
(五)龍之枝腳一邊長一邊短,本身不均,卻是節節中出,其枝短一旁,又有一大枝纏送到頭,亦為貴格,名日“捲簾殿試格”。
不問偏斜,能發甲第,亦是貴龍也。
(六)龍雖一邊枝腳長,一邊枝腳短,本身不均,然短邊卻傍祖山,貼身障護,又不可以長短不均論,可審擇而取用。
(七)此龍枝腳,一畔美,一畔惡也。
大凡龍神枝腳欲其兩邊均勻為美,若一邊好,一邊不好,或邊有邊無,邊長邊短,邊順邊逆,邊多邊少,皆為不吉,縱有形穴,亦不可下。
(八)上龍之枝腳橈棹,亦如人之手足,固宜其長而忌其短。
然亦有短而吉者,須是節節均勻,脈從中出,兩邊護山貼身纏從方可,即術家所謂“蜈蚣節龍格”也。
張子微云:「兩旁有護,極清極貴。」
〈發揮〉云:「此格腳短,必假外山纏護周密而後可。」但此等龍須要到頭穴星開窩開鉗,有龍有虎,不假外山護衛,而穴場自煖方可。
否則不吉,不可下也。
(九)上龍全身活動擺摺,如生蛇出洞,仙帶飄空,即“蘆鞭裊”、“之玄龍”,“九天飛昇”等格也。
此等龍不論枝腳,但要纏從周密,又必起頂結穴,有本身龍虎,不藉外山,而穴自煖,乃為真結。
此格最貴,若出自台屏帳蓋之下者,主神童狀元,才名冠世。
以上所論龍身枝腳橈棹之美惡,及均勻長短有無等說,姑就淺近者言耳。
至于大龍又如此拘泥。
蔡文節日:「迎送,交互,手腳橈棹,此看龍之常法也。然大龍漸近融結處,多是單行無手腳橈棹可見,其逶迤轉摺,平行低度,狀如流水,或忽然斷絕,無蹤可尋。或小如引線,不認攸往,其低平之處,或為平田曠野,橫闊多至數十里。或為溝池田疇,或為人煙園墅,或為少關墟市,或迥無人居,彌望無際。或渺茫沙阜,不堪履步,或隱隱隆隆,忽似黿鼉。或堆堆贅累,忽如古墓,前去則逢瀰漫巨浸江湖交會,然無山可依,無形可辨,此大龍之大益處也。巨眼見此,知為大地,或可為京畿,或可為藩鎮,從頭檢點,來龍分明,纏護無缺,之玄屈曲,手腳擺布,無不俱備,特人不識造化之廣狹耳。」
徐氏曰:「大龍不可以枝腳橈棹,常法拘之,最為切當。」
子微亦云:「且如龍行看送迎,手腳交接如蟹動,不知大龍百十里,臨到穴處如蛇虺,單單彎環數十里,若拘纏托與橈棹,不知此龍何者是。」
故大龍手腳橈棹,動輒百餘里或數十里,俗眼常法拘之,豈能識此。
故龍身橈棹枝腳之施,又須辨認龍之枝幹大小而後始盡其微妙。
若徒以常法拘之,則未免坎蛙之見耳。
(拾肆)龍之護送
《黑囊經》云:「龍要有蓋送,蓋送龍神重。」
〈發揮〉云:「貴龍全在護神多。」
卜氏云:「德不孤,必有鄰,看他侍從。」
《龍經》云:「真龍身上多護衛,山山有情來拱揖。」
又云:「只有真龍坐局內,亂山卻在外為纏。」
又云:「纏多不許外山走,,那堪長遠作水口。送從托山若兩全,富貴雙全真罕有。」
是皆言真龍融結,必有護從迎送諸山以衛護之。
如大貴人出入,必前呼後擁,行者辟易,觀者環堵。
居則侍妾數百人,或兵卒數千輩,披堅執銳以護衛之。
張子微云:「王侯簇衛須隨從,出入坐起多迎送。」
又云:「萬卒影從成禁衛,千官環列是朝廷。」莫非取諭真龍有眾山之擁從耳。
﹙《黑囊經》是五代時浙江縉雲人范越鳳所著﹚
其單獨孤寒之龍,如貧賤之人,家徒四壁,室如懸磬,妻子且無,況奴僕使令者乎。
及其出外,遍國中無與立談者,況隨從呵殿者乎。
故單寒之龍,最為無用,前去多作神壇社廟而已。
楊公云:「若是孤行無護衛,定作神祠佛道宮。」
張子微云:「孤生獨活無人伴,只好焚香作廟居。」
然龍固貴於有護從,尤貴于護從多。蓋護從多則地愈大。
經云:「護從多愛到穴前,三重五重福綿延。一重護衛一代貴,護衛十重宰相地。兩重亦主典專域,一重只出丞簿尉。」
又云:「尋龍千萬看纏山,一重纏是一重關。關門若有十重鎖,定有王侯居此間。」
范越鳳云:「大富大貴之地,如大官行衙,前呼後擁之多。小地如小官出入,從者不過數人而已。」
又有大小長短之分,龍大則纏護山亦大,龍長則纏護山亦長,短少之龍,纏護之山亦只短小而已。
經云:「護纏亦自有大小,大小隨龍長短,來龍長,纏護亦長遠,龍短纏護亦近挨。」是也。
枝龍必須纏護相密,朝迎秀異,送從整齊,下手重疊,方有結作,不可以一山有情而取之。
經云:「枝龍身上亦可裁,半是虛化半是開,若是虛花無朝應,若是結實護纏回。護纏尚要觀疊數,一疊回來龍身顧,莫便將為真實看,恐是護龍葉交互,三重五重抱回來,此就枝龍身上做。」
幹龍則取遠迎遠送;
大纏大護,在眼界寬闊中認之。
(拾伍)龍之旁正
夫龍一也,而有旁正之分。
蓋正龍者,稟受得正氣而行,而旁受諸山皆來拱衛者也。
故一祖之下,必有數龍。
觀龍者,須審其孰為正龍,受穴之山,孰為旁龍從衛之山。
于此分別明白,則取舍有正見也。
夫所為旁正之分者,有數說焉。
《葬經》曰:「重岡疊阜,群壟眾支,當擇其特大則特小,特小則特大。」此則以大小特異者為正龍也。
一行禪師云:「數龍並出孰為先,長短高低是妙玄。眾短要從長處覓,眾長須向短中扦。高下亦當依此訣,石山原在土星邊。君今但指朝山看,朝應無情定是偏。」
此則以長短高低土石及朝應之特異者,為正龍也。
吳公云:「數龍隨出孰為奇?貴賤尊卑總要知。三五七龍同發跡,正龍必定是中枝。更看星體還特異,又審穿峽有護持。若是從龍俱不應,便於此處別玄微。」
此則以龍之居中,而星辰特異、過峽周密者為正龍也。
要之諸說各有攸當,而居中即正也、旁即偏也、特小特大,特長特短、特高特低,亦須居中為正。
不但三枝五枝並出而居中,但自離祖出身行度過峽,其脈常不離中,乃為至美。
或三台九腦而中抽,或華蓋介字而中出,或玉枕御屏而中落,皆謂之中。
其偏龍稟氣之偏,故凡出脈行度,自是偏邪,多為正龍從衛。
《地理集解》云:「凡自主山上發出五、七枝龍者,須仔細辨認!某枝是正龍受穴之山,若是正龍自出身離祖以來,自然尊重。及到過峽處,兩旁必有峰巒遮護,不令風吹水射。其行動曲折處,皆活變逶迤,其起代頭面皆端嚴秀麗,其手腳橈棹皆光彩圓淨,自與眾山不同。或眾山高大此獨低小,或眾山低小此獨高。又且兩旁山之情勢皆顧定我身,不敢有離動別去之狀。至入穴處,其旁龍山若不是住在正龍穴後作送托夾照之山,必是遶出穴前堰取左右數源之水,聚在面前為正龍穴前聚作明堂,作護關案山,或作桿門水口。」
故正龍自是尊重,而旁龍必為正龍之用神也。﹙《地理集解》﹚
大抵正龍之于旁龍,猶麒麟之于走獸,鳳凰之于飛鳥,自然出類拔萃,係山川正氣所鍾。
故融結孕育多為賢人君子,忠臣烈士,崇儒碩輔,而凡天地間一切正人,皆正龍中出之地所能鐘孕,是亦氣相感召,自然之理也。
其有雖居顯貴,而心術不正,或為奸臣,為姤后,為邪佞之流者,則是其地雖美,而非正氣所鍾,或星辰欹斜不尊,或五行剋戰不美,或砂水奔竄之不純故爾。
及有父子兄弟祖孫而賢愚不一,邪正不齊者。
則又當于龍之節數年代,及砂水之方位中求之。
或美中有疵,醇中有醨,未能純粹,故值其吉者為吉人,值其凶者為凶人,此亦天地無全功,造化無全能耳。
至于旁龍亦雖有穴如大貴人所至之地,必有從行隨帶部屬及卑職小官。然力量為輕,卻多與正龍共祖宗,共門戶,共堂局羅城案對者,尤宜詳辨。
不可以旁為正,以正為旁。
然一登正穴,觀正龍之規模態度,自然氣象不侔。
蓋旁龍自有俯伏揖讓退遜之狀,及奴顏婢膝顧主之形,不可掩者。
雖二龍並出,亦有尊卑之殊,不難見也。
其旁龍之融結,必須本身亦有起伏頓跌,亦有橈棹枝腳,亦有傳變穿落,特正龍尊貴,證得旁龍不專耳。
故雖優劣不同,未可謂其全無融結造化也。
若此旁龍別無護從,而全身是為正龍所用,則無融結,縱有形穴,不足取也。
(拾陸)龍之老嫩
徐氏曰:「龍本一也,而有老嫩之殊。」
廖氏云:「老是大山毛骨粗,嫩是換皮膚。」
其說雖發于〈穴星篇〉內,然論龍老嫩亦不外是。
蓋粗大者為老,巧小者為嫩。
綿亙者為老。
退卸者為嫩。
老龍山巒巒蠢,星體渾濁,枝腳短縮,無有脫卸剝換,徑直而不活變,粗飽而不發揚,峻峭醜陋而無嫵媚之態,如老婦形容枯槁,頻色憔悴,無有生育之道者,故不可以求穴也。
嫩龍則有起有伏,有大有小,一高一下,一頓一跌,左棲右閃,走東走西,活變百端,奇巧萬狀,斷而復起,起而復斷,自粗變細,自凶換吉,脫卸清巧,如樹木新發枝柯,自然條暢,開花結實,生意不息,故此龍可以索穴也。
然嫩龍亦自老龍變出,故曰:「老龍抽出嫩枝柯,跌斷不嫌多。」
大抵老龍如巨家老宿,氣象重厚,容貌質樸,不事修飾。
然含儲峙,養育子孫皆此人也。
嫩龍如千金之子,嬌脆細膩,承師就保,衣服鮮明,容貌美好,享有厚福,娶名家女生貴顥孫,乃是人也。
故老龍多是未經脫卸,可以為祖。
而嫩龍則有穿落傳變之巧,而為受穴之山也。
若老龍一向不變細嫩,則為老亢,無生成之理,不必尋地,俗亦謂之“老椿”。
以其如老枯之木,而無有枝葉之發暢也。
又有一等真龍結穴已完,猶有餘氣山延袤而去者,亦名曰老,是又以脈盡氣絕為老。
李淳風謂:「龍有歸于老者。」是也,此處亦不結穴,不須著眼。
(拾柒)龍之長短
龍有長短之異。
楊公云:「尋龍千里非迢遞,其次五百、三百里。」
張子微云:「大龍千里費推尋,一、二百里作郡邑。」
廖氏云:「幹龍住處分遠近,千里為大郡,二、三百里可為州,過此則封侯。百里則堪為縣治,下此為鎮市。」是皆言龍之長者結作大,短者結作小,理固然矣。
但此等長龍大者,即大幹龍。
小者,即小幹龍。
或結禁穴,或為郡邑市鎮,雖有遺穴,天珍地秘,鬼神呵護,以俟有德,不可妄意睥睨。
今尋龍只須得五、七十里,或三、四十里,其次或一、二十里,又其次或二、三十節,亦可謂之長矣。
《玉髓經》云:「小龍不下五十里,二十、三十皆好地。」
又云:「龍行五里亦有地,何必千里百里蹤。」
凡求地當辨其結穴真偽,不必拘龍之長短遠近可也。
且真龍融結,分牙布爪,其長者多為纏護為下手,為水口關攔。
正穴藏縮居內,又不可一概取長者為貴。
經云:「龍無貴賤只論長,纏龍纏過前更強。君若論長不論貴,纏龍有穴反為良。」者是矣。
況龍變化不一,固有望之似長,而步之又短者。
〈發揮〉云:「龍望之若近,尋之卻遠,此是龍勢之玄。屈摺逶迤擺布,所以若近而實遠,此最為上等龍。若龍雖遠而行易,至此是龍徑直而無活動擺布,非美龍也」。
是故論龍遠近長短,又當如此審究。
大抵不可執一。
譬如人之受氣于父母,有頎而長者,有縮而短者,然賢不肖非在長短。
湯九尺而曹交九尺四寸,以長固無補于智愚,何長短之拘哉。
但龍節長者,受氣多,福力必深遠。
短者受氣淺,福力易止歇。
此則有之,其于融結,則無異也。
《靈臺》、《明堂經》及《寶鑑》諸書,乃謂貴龍有七十二骨節。
釋之者又謂:「應七十二侯節數。不足者,非真龍。」其謬益甚。
蓋龍自有骨節,如左僊七星。
經所謂:「行度須觀骨節奇,入穴須教骨節稱。」者是也。
然亦特論其美惡耳,非謂拘其節數也。
若必拘其七十二節及三百六十節之說,以定龍之長短,決優劣,是執一而不通矣。
子微云:「若還執一去尋龍,行遍江湖無一地。」此類是也。
(拾捌)龍之真假
徐氏曰:「夫龍一也、而有真偽之辯。」蓋地理之說無他,大要只在辨得真偽明白。
人子求地,上以安父母,下以保子孫,顧乃往往窀穸﹙墓穴﹚於蟻泉砂礫中,豈其願哉。
良由不能辨真偽以致此耳。
是故辨龍真假,乃地理第一義。
凡龍之真者,祖宗迥異,出身活動,其行度之間,或開帳穿心,或星峰秀麗,有橈棹枝腳,有起伏頓跌,有剝換傳變,有過峽束脈,有擺佈攸揚,有屈曲奔走可愛之勢。
及其入首,穴情明白,下手有力,明堂平正,前案特達,四獸有情,水城水口,俱合法度,皆天造地設,生成然之妙。
初無一毫強勉,纔而強勉,便非真結作。
惟辨得龍真,扦得穴的,則諸般自然皆應副矣。
奈何天地間凡物有真便有偽,有正則有邪,而假偽之龍,亂真眩正者,亦有祖宗,亦有開帳,亦有秀麗星峰,亦有手腳橈棹,亦有起伏頓跌,亦有剝換轉變,亦有過峽束脈,亦有擺布悠揚,亦有屈曲奔走可愛之勢。
入首之際,亦有下手,亦有明堂,亦有龍虎,亦有朝對,奇峰羅列,逞異獻秀,登高快目。
昧者不察而葬之,往往求福得禍。
起而視之,非螻蟻囓其棺,則黃泉浸其骨,其故何哉?
蓋不辨龍有真偽,不能辨認,為庸師所誤耳。
《玉髓經》云:「亦有龍勢侵天如登,落地如墜,起星甚秀,行地如死,而不結地。」是也。
噫!天下事正而勝者常少,不正而勝者常多,故紫常以奪乎朱,鄭聲常亂乎雅樂,枳棘有類乎美檟,而稊稗有似夫良苗。
苟非胸中有一定之見之勘破之,鮮不以是為非,以非為是,以真為偽,以偽為真者矣。
然真真與真偽皆易識,惟似是而非,似真而偽者,眩人心目,最難察識。
凡物皆然,不特地也。
但此等假偽之龍,縱然可觀,終要勉強,姑揭其概而論之。
假龍雖有祖宗,而出脈不美,或強硬突露,無逶迤,或峻嶒蒂殺無秀媚。
雖有開帳,而脈不穿心。
或有穿心,而無迎送。
難有秀麗星峰,而孤削無枝葉。
或偏斜帶店無蓋從。
雖有枝腳橈棹,而兩臂不均。
或反逆帶殺而尖利,或臃腫粗惡醜陋。
或拖拽太重,而不顧本身。
雖有起伏,而過脈無線,或懶緩不明。
雖有過峽而無遮護,水劫風吹。
或長腰硬直,或斜出偏落,雖有剝變,而愈剝愈粗,或先吉,而剝後反凶。
或先強,剝後反弱。
雖有擺布悠揚,而軟弱委靡。
雖有屈曲奔走可愛之勢,而護從不周。
及其入首之際,多是穴情模糊。
或無穴可下。
或有乳,而直硬臃腫。
或有鉗,而開闊直長。
或有窟,而深曠空亡。
或有突,而孤露懶散。
雖有星體,而飽硬、峻急、粗大、雄頑。
或欹頭破面,雖有下手,而直懶無情。
或凶惡高壓,或低遠無力。
雖有明堂,或傾側破瀉,或直牽捲簾。
雖有水域,或牽鼻割腳,或反跳翻弓,或沖射穿箭。
雖有龍虎,或反走無情,或曲腰折臂。
雖有朝山,頭或尖圓而可愛,腳則走竄而可嫌。
蓋大本已失,龍既不真,則融結花假,自然件件不美。
所謂「一事假,其餘皆假。」縱使龍虎、案對、堂局、砂水一一合法,文筆插天,秀水特朝,亦為無益,況背戾者哉。
然此假偽之龍,多是為大龍作應護于數十里之外。
或為正龍作關峽于數里之間。
或孕育蛟龍,而有潭窟靈湫,或結為岩洞,而有奇怪仙宮。
或發泄精氣,而有硃砂礦石。
或迸露英華,而為湯泉醴井。
此其形體甚美,而星峰甚秀者耳。
其次者但為結穴真龍作侍衛、朝案、羅城、水口、關攔、纏托、照樂,及諸般用神而已。
以真龍力量為大,故其從衛之龍亦長遠,逆水奔走赴局,以供服役。
而其行度假情,似亦可觀,只是入首結穴,必無足取。
故今辨龍真偽要訣,只入首近穴數節內察之。
遠龍雖尋常,入穴數節合格者,決為真。
遠龍雖美,入穴數節內不吉者,決為假。
又須以穴辨之。
假龍必無穴,真龍必有穴,此又至緊要的切法也。
蔡西山云:「假龍誤人甚多,其擺布精神,起人眼目,與真龍無異。只是到頭結果無取,故世俗之人,止謂其氣秀特,而時師又以真龍醜穴之說文之,鮮有不為所惑者。」誠確論也。
(拾玖)龍之貴賤
「夫龍一也,而有貴賤之別。」是故觀龍貴賤之法,當宜察祖宗父母。
如人之祖宗係貴人賢士。
其子孫亦多似其先世。
龍盛云:「生子生孫巧相」似。又云:「蓋由種類生出來。」
卜則巍云:「祖宗聳拔者,子孫必貴。」
《玉髓經》云:「貴龍胎息已非常,生出兒孫踵祖光。巧妙變傳愈精細,愈遠愈清貴難量。」亦此意也。
故凡貴龍,其祖山必秀麗巍峨,軒昂俊偉,或寶殿龍樓,或御屏負扆,或金鑾瓊閣,必侵雲之高,延袤之廣。
及其離祖出身,辭樓下殿,精神卓絕,氣象尊嚴。
行度之間,重重開帳。
經云:「貴龍重重出入帳,賤龍無帳穴雄強。且其出入帳幙,又皆穿心正出,不偏不斜。雖逶迤活動,而穿帳貫串。」《玉髓經》云:「貴龍多是穿心出。」
又云:「帳中過脈中央行,不出中央不入相。」
又云:「穿中心出是真龍,龍不穿心力量細。」
楊公云:「龍不穿心,官不入相。」
大低貴龍雖千變萬化,雖不可以一律拘之,然未嘗離乎中也。
如行度之間,自出身至入首結穴處。
或起或落,凡有走勢屈曲,過峽度脈頓跌飛舞、走東走西,棲閃萬態,而皆不離于中。
子微云:「三台出龍三公位,華蓋出龍並高貴,亦必以中出為美。」故龍格中凡玉枕、御屏、飛蛾、介字、帳幙種種貴格,須是脈從中出,方是貴龍。
若或偏落旁出,縱有貴格,亦不足取。又須星辰秀媚,護從迎托重疊。
一行禪師云:「青山一樣並頭行,貴賤須分兩等名。貴者星辰多秀麗,更看纏護別真情。」
又云:「賤龍亦自有中穿,腳似蜈蚣不盡偏。惟乏迎送不開帳,縱饒有穴不端然。」是也。
至于龍有天池者,有侍衛養蔭者尤貴也。
經云:「高山頂上有池水,此是真龍樓上氣。」
又云:「池平兩水夾又清,此處名為天漢星。天漢天潢入閣道,此星入相居中庭。」且貴龍自然迥異,如鶴立雞群,如沙中金礫。
經云:「十山九水雖同聚,貴龍庸中必異常。」及至入穴之際,前迎後擁,左侍右衛,或秀水朝入明堂,奇峰列於天表。
或龜蛇禽曜之發露,印劍旗鼓之羅列。
所謂三千粉黛,八百煙花,莫不有之。
《葬書》云:「若懷萬實而宴息,若具萬膳而潔齋,其氣象規模,熱鬧如此。」此貴龍出身,行度,結穴之大規模矣。
至于賤龍,自出身以來,星峰不見,起伏不明,頭面破碎而醜惡,過脈偏斜而受風,巒頭帶石而巉岩,枝腳尖利而反逆,或左空右曠,或邊生邊死,其起者或臃腫粗頑,或峻嶒瘦削。
其伏者或散漫無收,或長腰直硬,其過峽之際,出脈偏斜,無迎無送,或長闊散失而不明。
或風吹水劫而多害。
其行度之間,無穿落傳變之諸體,無台屏蓋帳之諸格。
護從不隨其身,托送不衛其主。
或如死鰍、死鱔之直長,或如餓馬、廋牛之委靡,或粗雄而無脫卸,或分擘而成鬼劫。
及至入首,或懶坦無收,或散亂無緒,四肢不交,八風相射。
或如灰囊,或如投笄,此皆不入相之龍,不受穴之山也。
登局之間,砂飛水走,明堂傾瀉,下手無力,水口空曠,決無融結,不足觀也。
然此等之龍,本體既賤,或為貴龍作纏送,或為貴龍作朝迎,或作護關峽,或作門戶水口,如奴僕隸卒,奔走供役于貴人,而無所取裁矣。
子微云:「貴龍自祖宗父母而次,始息渾厚,及子孫脫胎出世,便如貴家子弟,未嘗單獨出入,其出入必有儀從車騎,呵殿先驅,行者辟易,觀者環堵。或有時微行,則其侍衛必在前後,觀瞻伺候,不敢相遠,一聞號召,趨走翕合,有時過關度險,如孟嘗脫厄于秦關,狗盜雞嗚,爭先效力。高祖解圍于白登,獻奇畫策,競為釋憂。一旦出關,千駟馬騎,兵衛愈壯。又如見羽鴻門,劍戟交進,而沛公已在九霄之外。渡兵滹沱,千騎俱脫。蕭何僅有一騎之遺,一旦脫離患難,奄六合,統八荒,萬國獻珍,八蠻欸塞。」此貴龍之氣象如此。
又曰:「其賤龍祖宗父母,如塞戶老翁。終日兀坐,無人侍奉,指望兒孫,逐日經紀,求趁供菽水。子孫初生胎養之時,母心憂愁,榮衛乘戾。及胎成形狀,貌瘦瘠相懦弱,皮膚焦粗,氣宇愁蹙,日出覓食,亂走散行,初無委曲詳緩之勢,問米求財,定非寬和靜定之容。如包胥乞師,倚墻孤泣。范睢脫難,出廁屍行。又如僕隸隨人,看他飯食,亦似吏卒,從官供應唯喏,此賤龍之態度如此矣。」子微所論貴賤龍神之祖宗父母,行度關節,形容殆盡。
無復餘蘊,精詳玩索而體認之,斯得其妙矣。
(貳拾)龍之駐蹕
駐蹕山者,乃行龍暫止,如王者之駐蹕也,亦謂之“住腳星辰”。
蓋此處分龍雖多,而正龍特起高大之山,暫爾停息,猶去未住,其分龍則以此山為太祖耳。
故有大駐蹕、小駐蹕。
大者延袤數百里,跨州連郡,須數百源小水于此分派。
數百枝分龍于此發軔。
小者亦冠一州一郡,或數十里。
又小者冠一邑一鄉,不過數里,亦必有數十源水數十枝龍從此去也。
然皆巍峨高大,群峰攢聚,萬嶺從風,又為分龍之太祖。
其大小雖有不同,不可認為少祖山也。
以其大龍尚去未住,故曰“駐蹕”。
以其自此分出眾龍,故曰“太祖”。
如王者尊居座,而文武百執事咸集,萬姓觀瞻,其分出力量輕重,猶之朝廷尊卑並列,不必遠求,已于此可得其概矣。
所貴于觀龍者,見此駐蹕之山,察某枝係正龍分派,某枝係從龍分派,前去結作美惡貴賤,大小吉凶,俱在目前。
楊公〈畫筴圖〉所謂「原派者」是也。
但人多憚登高涉遠,雖有眼力,無足力,往往在山麓間尋地,已失要領。
縱得龍之枝腳,或有穴情不過小地而已。
豈知專龍正氣,鍾孕融會,宏遠廣邈,動收數百里山川。
井蛙之士,何足語此。
楊公云:「誰人識得大龍脊,山正好觀無腳力,多費不惜力不窮,其家世代腰金玉。」誠確論矣。
(貳拾壹)龍之行止
張紫瓊云:「山去水去隨送去,此是龍行猶未住。山走斜飛水不停,不是真龍作穴處。」誠以龍行未止不可尋穴,謂之“行龍”,又謂之“過龍”。
《葬書》云:「氣以勢止而過山,不可葬也。」蓋龍原其所起,穴乘其所止,必須辨認龍止處,方可求穴。
《青囊奧語》云:「第一議,要識龍身行奧止。」故凡山勢奔走不停,水勢峻急不環,門戶不關,羅城不衛,山水不團聚,皆是龍行之處,未有止息。
雖有奇巧形穴,而山水無情,亦不可顧。
若其龍之止者,則玄武頂自尊重不動。﹙《青囊奧語》一書是唐楊師高徒曾文迪所著﹚
《葬書》云:「其止如尸。」下手山則自逆水回攔;
左右隨從之山,則自隻隻齊止,不敢他往。
前朝山迢迢遠來,則自止于穴前,如拜如伏。
訣云:「止之中有大止者,謂諸山諸水皆無不止也。」其水必數源齊會,或匯為深潭,或摺如之玄,或彎如遶帶,或聚如鍋底、掌心,融注不散,無瀉漏傾倒、牽拽直去之患。
《葬書》云:「洋洋悠悠,顧我欲留是也。」見眾山咸止,諸水咸聚,是山水大會處,必有真龍融結,宜于此處尋覓真龍受穴之山。
若大地止聚之處,猶必有北辰、華表、捍門、遊魚、禽曜、羅星等象列于水口,必內寬外窄,堂局廣而水口狹。
重重關鎖,方是大地規模。
若山水雖有團聚之狀,而門戶不關。
或有關低小,或一重遠一重,一山低一山,大象似關,而實則曠闊無交鎖,則亦無大融結。
縱有小可結作,亦易衰敗,不足取也。
故審山水之止聚于水口,即可見之。
蓋水口關鎖,則內氣融聚,故論龍之行止者,于水口亦得其大情焉。
(貳拾貳)龍之分擘
龍以正來氣聚為吉,其枝腳雖貴蕃衍,而自有旁正尊卑之不同。
故好龍正氣自尊,若分枝擘脈,拖拽太重則分散精靈,力輕氣弱,不能融結。
謝子期云:「龍脈擺劫散亂,或去或來,分奪不定,則生氣為其所耗,而吉穴不能成也。」分擘短而少者為鬼,長而多者為劫,後漢葛玄《龍經》又謂之「漏胎、泄氣」。
故凡鬼劫之龍,氣弱力衰,不結吉穴,但能為寺觀、庵廟而已。﹙擘,剖開也。﹚
〈神鑑歌〉云:「擘脈分枝是鬼龍,直如鵝頸曲如弓。小名為鬼大為劫,只為神廟有靈通。」若分去之龍又回轉護我,作我用神,則又不畏其分擘去也。
楊公以龍之分擘,名日“天劫”。
故云:「天劫便是龍分去,劫去不回無美利。天劫雖去若回來,回向面前攔穴水。」
又云:「天劫又去作他穴,已去又復分腳轉,攔在面前看優劣。」
又云:「水若迂迴山若轉,定知天劫不為災。」故分去之山若回轉亦不妨,如不回轉則凶也。﹙〈神鑑歌〉﹚
經云:「分枝擘脈不回頭,奪我正身少全氣。」
吳景鸞公〈直指捷徑〉云:「若後龍分擘,已去之山又復回轉,或來前面作朝應,或隨龍之左右作纏護,或去水口作捍門關鎖,或住穴後作樂托遮幛,則雖分去復來為我用神,不可作分擘論。」
大抵枝龍最怕分擘,蓋枝龍氣薄,再有分擘,則氣愈耗散,是為鬼劫之龍,安能融結吉穴。
若幹龍則氣旺盛,其發一枝一葉,尚去數十里,安能拘其無分擘。
而其分去枝葉,皆有結作。
而力量輕重,不及正穴耳。
是故幹龍必有分枝擘脈,故其融結真穴,必不在大窮盡處。
楊公云:「大地多從腰裏落,餘枝前去作城廓。」
又云:「有劫方為福,無鬼不成官。」此之謂也。
(貳拾參)龍之背面
背面者,山龍有情、無情之分也。
蓋開面處自然光彩,齊整秀媚好看,如人面向有情此處,始可尋地。
背立處自然巉巖破踤粗醜不美,如人背向無情,此處不必著目。
故辨背面,乃堪輿家一件緊關,于此一失,萬無一用。
《玉髓經》云:「人有背面地亦然,要須細認乃可扦。」
吳公〈指南輿〉云:「凡大小山嶺與山枝腳,皆有背面。肥飽拱突,峻急粗惡,醜陋無枝腳,而凹瘦淩夷者為背,秀麗者為面。安墳、立宅在面一壁,主人財興旺,綿綿不絕。」是言背、面之當審也。
但祖有祖之背面,護有護之背面,穴有穴之背面,山龍平地,莫不皆然。
以祖山之,大山,行龍出身,頓起星辰,必有背面。
〈指南〉云:「龍樓寶殿亦有背面之狀,不可不審。其面一壁,迥然秀麗,離祖出身,迢迢行去,起祖發身,堆堆跌跌,隱隱隆隆。或三、五里,或十數里,必去融結地矣;其背一壁,則散漫壁立,拱突粗惡,不生乳脈,亦無枝腳垂落。藉或有之,亦只懸針尖利,不離大山,不起主山,不結星辰,亦不出身行去。縱出身行去,亦不過半里,二、三里而止,不能融結美地,但為神壇佛宮而已,即有形穴,必有坑陷不足處,所以尋地須審背面。若是山背,決然無地,不必登山索穴矣。」此論主山背、面也。
至于從山護衛真龍,勢趨一邊,亦有背面。
故其向主一壁有擁護主龍之情者為面,其突兀峻嶒或枝腳尖利,或枝腳全無,而本身壁立即背也。
凡此護龍背向者,必無結作。
護龍面向者,始可尋地也。
若大龍行度之間,分牙布爪,踴躍馳驟,兩邊均勻,無分背面,惟將及作穴之際,則有背面之分。
開面處本身寬平,枝腳交護,內堂平敘,外陽開暢,洋朝迂迴,水城環抱。
經云:「若是面時寬且平,若是背時多陡岸,面時平坦中立穴。若是面時朝水緩,縈迂環抱入懷來,不似背邊風蕩散。」是也。
其背邊山水無情,或空缺,或逼窄,或陡峻,或醜陋,或巉岩,多受風吹水劫。
經云:「山迴水沉雖似面,浪打風吹崖壁寒。」
子微云:「山水無情未是面。」
故凡正龍將及結作,必逆向一邊而入局開面結穴。
前有氈褥,後有蓋托,左右有兩山來衛,下手一臂有力,有堂氣局面可證,山水翕集有情,自不同也。
《龍髓經》云:「龍面有山兼有水。」
又云:「山環水聚為龍面,其背邊自然無許多形狀。」此論山壟背面也。
至于平地之龍,亦有背、面。
《玉髓經》云:「若遇穴在平田,四面皆山水,朝應不知,如何分背、面。」
曰:「逼窄、水割處是背,砂寬、水緩處是面。」有一種區別,穴一畔砂繞水纏太迫,俗師泥山水所在,遂以背為面。
不知平田曠野,未嘗無內明堂,須面前有天然內堂,然後可扦。
如四面皆無明堂,即是絕氣之地,雖有朝應,不可下矣。
切勿謂穴在平洋,只取外陽朝應為證,而失背面趨向之正也。
蓋平洋穴必須開口,方有憑據。
師云:「平洋不關口,神仙難下手,既有鉗口,自有內堂,堂既正,自有案山。無案山亦須有朝水,口訣所謂穴證明堂掌證案,無山要水朝。」是也。
故平洋地以開堂辨背面,極清切妙訣焉。
以上論背面詳矣,然又不可泥執。
有一等龍氣旺盛處,一屈一曲,一起一伏,皆合龍格,成星體,而過峽脫卸猶多,兩邊俱有形穴,雖其結作有正受旁受不同,力量大小不一。
然此處背面,則難以一律拘矣。
吳公秘訣云:「也有真龍似瓜藤,一回起伏一彎轉,彎轉之中皆有穴,此處未容分背面。
兩邊皆有穴星明,穴穴皆有真應現,豈無假穴使君疑,到此尤宜詳細辨。」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mahaguru-888/article?mid=-2&next=27063&l=f&fid=59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