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
李(三二) 時令濕熱之氣。觸自口鼻。由募原以走中道。遂致清肅不行。不飢不食。但溫乃化熱之漸。
致機竅不為靈動。與形質滯濁有別。此清熱開鬱。必佐芳香以逐穢為法。(濕熱穢氣阻竅)
栝蔞皮 桔梗 黑山梔 香豉 枳殼 鬱金 降香末
某 吸受穢邪。募原先病。嘔逆。邪氣分布。營衛皆受。遂熱蒸頭脹。身痛經旬。神識昏迷。小水不通。上中下三焦交病。舌白。渴不多飲。是氣分窒塞。當以芳香通神。淡滲宣竅。俾穢濕濁氣。由此可以分消。
苡仁 茯苓皮 豬苓 大腹皮 通草 淡竹葉牛黃丸二丸。
吳 濕邪中傷之後。脾胃不醒。不飢口渴。議清養胃津為穩。(濕熱傷胃津)
鮮省頭草 知母 川斛 苡仁 炒麥冬
亦手厥陰見症。非與傷寒同法也。(濕溫邪入心胞)
犀角 連翹心 元參 石菖蒲 金銀花 野赤豆皮煎送至寶丹。
蔡 陽虛挾濕。邪熱內陷。所以神識如蒙。議用瀉心法。(濕熱內陷)
人參 生乾薑 黃芩 川連 枳實 生白芍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