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嘔吐】
魏玉橫治鮑淥飲,年二十余,以夏月肩輿反歙,途次受熱,鼻衄盈盆,愈後偶啖梨,遂得吐證。
蓋肝火而胃寒也,百治無效。
聞道吐字,則應聲而嘔,以故家人咸戒之。
後至吳門,就葉氏診。
以其脈沉細,令服附子理中湯,人參、薑、附俱用三錢。
服後出門,行及半裡,覺頭重目眩,急歸寓,及門而仆。
幸其尊人,雅諳藥性,謂必中附毒,亟煎甘草湯灌之,良久乃蘇。
後去附子,仍服三劑,吐轉劇。
再往診,仍令服前方,遂不敢試。
改就薛氏,告以故。
薛用六君子湯,服四劑無驗。
再求診,適薛他往,薛婿令照方加益智仁一錢,再服亦不應。
又求診於孫某,其方用甘草八錢,不下咽即吐。
因不復求治而返。
偶以冬月送殯,感寒增咳,纏綿至夏,余偶訪之,則病劇。
詢知為向患吐,近復二便俱秘,已七八日不食,惟渴飲茶水,更醫數人,或令以艾灸臍,俱不應。
請診之,見其面色青悴,脈弦伏而寸上溢。
謂此緣脾陰大虧,木火熾盛。
又因久嗽肺虛,肝無所畏,遂下乘脾而上侮胃,致成關格。
(觀此論,則前胃寒二字,殊無著落。
盡此症本由肝火沖胃,胃中熱極,梨之甘寒不足以勝其熱,反激動其猖狂之熱。
非胃寒也。)
幸脈不數,易已也。
宜先平肝,俾不上衝而吐止,斯肺得下降而便行。
令以黃連、肉桂各五分,隔湯蒸服。
飲下覺吐稍止,即能食糕數塊。
然二便脹不可支,令以大田螺一枚,獨蒜一枚,搗攔 於丹田,以物系之,不逾時,二便俱行,所下皆青色,遂霍然而愈。
時甲戌五月二十七日也。
後與六味加減,入沙參、麥冬等,咳嗽亦止。
向後常服養榮之劑,吐不作矣。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7%B ... 1%9E%E6%A1%88/index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