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廟麵】
南台灣天氣炎熱,夏天經常艷陽高照,就因如此強烈的日照,所以在台南縣(註1)關廟鄉(註2)古早才採用這種的日曬方法,加上接近山區的山風吹拂,所以才製造出獨具特色的關廟麵。
關廟鄉(註2)製麵始於日據時期(約民國三十五年)左右,當時並沒有關廟麵的稱呼,而是由於早期沒有冰箱冷凍設備可保鮮食品,故將麵條以陽光曬成麵乾長期儲存,反而因麵條用日光曝曬,故取名為「日光麵」,或稱為「生麵乾」、「大麵」;
又因麵條折疊成綹(音同「柳」)狀,也稱為「綹仔麵」。
也因如此,關廟麵的最大特色就是「久煮不爛」,不似採用機器烘乾的麵條,烹煮時,稍一過久,麵就糊了,這是關廟麵與別地的麵條的最大差別。
雖近年來,關廟也採機器雖然替代了手工製麵,但仍沿襲傳統方法以日晒製麵條,所以無損及麵條的香Q,因這道程序無法用機械操作,十分費工費時,但麵的品質好壞在於日照是否充足,北部陰晴不定的天氣,很難製造出像關廟麵這般的傳統麵,因此意外造就了關廟麵的特色與價值。
說起鳳梨和竹筍,關廟鄉(註2)數十年來早已遠近馳名了,而關廟麵卻是近年來才被外界知曉,且名氣直線上升,與鳳梨、竹筍,號稱「關廟三寶」。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3176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