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八通關古道】
(1875~)「八通關古道」建於1875年,西起林杞埔(今南投縣竹山鎮),東至璞石閣(今花蓮縣玉里鎮)全長152公里,是台灣清治時期所建橫貫台灣本島東西部的三條道路中,唯一倖存的國家一級古蹟。
建造背景主要有兩個因素。
其一乃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日本藉口牡丹社番殺害琉球宮古島海難漁民為由,並以琉球宗主國自居,乘機侵略台灣,爆發所謂的牡丹社事件。
使清政府意識到台灣防禦的重要,為鞏固其對東部地區的統治,於是派遣欽差大臣沈葆禎赴臺籌辦防務。
其二是沈葆禎實地會勘發現當時台灣西岸平原之墾植地已不敷使用,造成移民械鬥事件經常發生,但東部仍有廣大未開拓之地,惟因中央山脈阻擋,遷徙墾殖較難,故沈葆禎決定採以「開山撫番」政策治臺。
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沈氏按計劃調派兵員,分北、中、南三路打通前山後山間的通路,開闢道路通達東部。
希望藉此廣招內地漢人至後山(東部)開墾,充實全島並以防堵外侮侵擾。
其中的中路開發即所稱的「八通關古道」,由總兵吳光亮1875年1月負責闢建,其率領飛虎軍約2000餘人修築橫越中央山脈,西起林祀埔,經鳳凰山、東埔、八通關,越秀姑巒山到花蓮璞石閣,歷經十個多月的開拓,終於在同年11月完成這段全長265華里(約152公里)「八通關古道」。
此道完成之後,嗣因拓墾政策成效不彰且在光緒十七年(西元1891年)緊縮台政後,缺乏政策執行且維護不易下,使古道僅20年間即日漸荒沒成廢道。
目前的八通關古道,全部是在玉山國家公園的管轄範圍內。
1987年,內政部正式將清代八通關古道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6116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