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史學●化番】 [打印本頁]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22 18:19
標題: 【史學●化番】

史學●化番

 

「化番」一詞,通說是清治時期,對於原住民的分類體系中的一種稱呼。

 

用來指稱漢化程度介於「生番」與「熟番」之間的台灣原住民。

 

官文書上的記載多稱做「歸化生番」。

 

「歸化生番」一詞最早出現於劉良壁「重修福建台灣府志」坊里附番社條的分類當中。

 

「皇清職貢圖」一書當中也有提及「鳳山縣山豬毛等社歸化生番與番婦」、「諸羅縣內山阿裡等社歸化生番及番婦」、「彰化縣水沙連等社歸化生番及番婦」等項。

 

一八三七年(道光十七年)柯培元「噶瑪蘭志略」稱蘭地三十六社為「化番」,其義與「歸化生番」同。

 

在清代,朝廷對於原住民的分類,共有「生番」、「化番」、「熟番」三種,概念上是依據漢化程度由淺到深。

 

在實際的分類操作上,則是根據三個民政上的依據:「編籍」、「納糧」、「應差」。

 

「生番」三者全無,「熟番」三者全有,而「化番」則是只有輸餉納糧,無編籍應差,介於「生番」與「熟番」之間。

 

鄧傳安「台灣番社記略」的描述:「界外番或歸化、或未歸,皆生番也。

 

....所謂歸化,特輸餉耳;

 

而不薙髮、不衣冠,依然狉狉榛榛,間或掩殺熟番而有司不能治。

 

......」對此有明確的記載。

 

對於朝廷來說,「化番」是偏向於「生番」的原住民,可說是「生番」這個大分類下,稍漢化與稍可掌握的小分類稱呼。

 

到了日治時期,「全島化蕃人戶口」調查,對於「化蕃」一詞的意義,約略等同於居住於日本統治區域的「生蕃」人,但是又包含了部分的「熟蕃」。

 

日治時期認為「生蕃」是未開化的人種,其僅僅只是社會學上的人類,在國法上不具有人格。

 

「熟蕃」則是由「未開化」的「生蕃」「進化」而成如同本島人一樣的國民。

 

根據持地六三郎的看法,「化蕃」指的依然是大分類下的「生蕃」中較為順服或者「開化」的一群,具有「進化」的可能性。

 

凡此種種,不管是「漢化」或者是「進化」的標準,基本上都是依循著統治者的觀點與需要而訂定的。

 

時至今日,「化番」一詞已成為歷史名詞,不再指涉今日任何分類下的台灣原住民。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1009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Powered by Discuz! X3.1